• 11

請問14-35/F2的價值在哪裡....已有1260了


Neills wrote:
不過我找到的資料是向下面這樣的


要點那個主要仕樣啦,商品介紹頁可沒寫
沒注意到這是久遠前的討論,但都回了… 就放著吧~

meridian wrote:
還是那句話, 又不是每一顆鏡頭成像圈都一樣大
怎麼會有裁不裁掉的問題?

唉,meridian大辛苦了… 對那些不懂「全幅」定義的傢伙,講到死也講不通的啦…
4/3是全新設計的系統,4/3鏡的成像圈就是配合4/3感光元件,那來裁切的問題??!
我們可以說「視角」約當於135ff去裁切,但那不代表4/3的成像有經過裁切…
4/3縮小片幅得到的優點,就是小體積大光圈、優異的邊角畫質,損失的,就是廣角、淺景深~
不少C、N用家,硬是要二套標準。講到4/3的優點時,就扯說是「裁切」換來的… 不願承認這是系統的設計取向、本質不同。不然,他們敢要求135ff 要得到與4/3同級的大光圈、邊角畫質嗎?? 這種要求下,C、N鏡頭將會多麼巨大!!!!!

sotonfish wrote:
4/3縮小片幅得到的優點,就是小體積大光圈...(恕刪)


4/3 失敗的點很多, 這是最致命的.



Mooncat wrote:
4/3 失敗的點很多...(恕刪)


對我而言我不認為這個想法有錯,只不過當時的Oly對於光學的要求太高
以至於輕量化的優勢出不來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Mooncat wrote:
4/3 失敗的點很多...(恕刪)

Olympus日後若不丟出135全幅的Evil,
早晚會步上以前小眾和萎縮的老路。
不可否認x2 有其優勢;
至於135全幅的Evil鏡頭大小問題,
時間和科技會有解決的答案,
兩線並存,就讓我們看下去〜
小弟來亂入一下

14-35mm 的價值在極端環境,我發現一個韓文網頁,大家可以參考下,文中的攝影師用 14-35mm 來拍天文風光,個人經驗使用 12-60mm 難度太高了……

http://www.dcmcafe.co.kr/bbs/board.php?bo_table=dcm_photographer&wr_id=428&sca=%BC%B1%B1%B8%C0%DA%C0%C7+%C7%F6%C0%E5
小弟反而認為 m43 甚至更小會是未來主流
我並不是否認大片幅的優點, 但覺得淺景深的追求---大部分的人都是暫時被迷惑
而另外我覺得真正大片幅的優勢, 都會因為技術提升而追上, 雖然到時同樣的技術仍是大片幅佔優
但輕巧是永遠不變的強大限制, 過度追求都會像是今天音響的發燒友 變成小眾

這點我同意Horology兄 這些驚人光學m43 傑作, 應該是筆商業錯誤的作品
(用個比喻,就是在冷戰下的登月計畫, 將來會有嗎? 有可能, 只有中國或印度巴西這種幾十年來就是要不計代價證明我也能的國家....同理, 或許 Samsung 或哪天有個聯想牌相機之類的會不計成本搞一個世界第一的鏡頭)

成熟的大廠/老廠我覺得不會再有了, 將有的只會是在合理體積下的品質追求
但是.......

大片幅也有體積縮小的趨勢(RX1..GR之類).
當大家的技術都進步到一定程度之後.....
片幅大的一方...優勢又會再拉開了...

不過....無疑此刻M4/3的確是最均衡的系統..
可是光學/物理限制還是不變的, 看RX1鏡頭比X100凸出很多.

鏡頭上變焦鏡M43就能做到APS-C的一半重量跟體積 (M43 10倍旅遊鏡跟DSLR的3倍kit差不多大, 重量只有APS-C 10倍旅遊的一半重量), 不過定焦鏡差異到沒麼大 (好像名牌的鏡頭都比較大跟重囧)

ntsan wrote:
可是光學/物理限制還是不變的, 看RX1鏡頭比X100凸出很多.

鏡頭上變焦鏡M43就能做到APS-C的一半重量跟體積 (M43 10倍旅遊鏡跟DSLR的3倍kit差不多大, 重量只有APS-C 10倍旅遊的一半重量), 不過定焦鏡差異到沒麼大 (好像名牌的鏡頭都比較大跟重囧)


這是確實的,機身透過電子化可以減少不少體積及重量,但鏡頭受限於光學限制,再怎麼減還是有限。

除非日後有新的理論配合鏡片研發,不然 FF 即使推出 EVIL 達到輕量化,恐怕最大的問題還是鏡頭。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