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請問有無直射入光畫值較優的實證?

黑麵之路~不由分說! http://www.wretch.cc/blog/wingmanzero

wingman wrote:
D3+14-24/2.8


讚啦~~~~ 可惜D3太貴了,買不起!



goodversion wrote:
以放大鏡來看,角落有點小失光,不過不失主題特色


我真的眼殘了,有失光嗎? 看不出來~~


rtsi wrote:
感光元件的光線更垂直, 達到使用廣角鏡時改善 CCD/CMOS 的邊緣畫質, 但是相對地造成 4/3 系統廣角鏡的光學設計更困難, 透視感也不自然, 有得必有失.


這個透視感不正常有時候很有趣,有時候很難搞!

有時會覺得不自然的張力足,但拍建築物又變成有傾倒的感覺!
http://www.wretch.cc/blog/newagefanlee
索尼阿法 wrote:
120機被也有全片幅...(恕刪)

現實上的觀察的確一堆人心裡想著"全幅才是王道"
經驗上要是提醒這些人它們奉為王道的"Full"不過是小不啦嘰的24x36mm,大抵上多是兩種反應:
(1)根本不認識APS與135以外的系統.
(2)要求吐槽的人先買台中片幅機背才有資格來吐槽這問題.

陰謀論一點來看,我認為問題出在當年打出"Full Frame/Size"這口號的那間廠商並沒有生產大於135片幅的產品.
所以教育使用者天空的極限只有到此似乎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告訴大家這個大小就已經Full了,沒有更大的了唷~
新世紀風扇 wrote:
讚啦~~~~ 可惜...(恕刪)

我覺得那個ZD 7-14的透視很頭痛
所以決定等M4/3的7-14..
ASRAAM wrote:
我覺得那個ZD 7-14的透視很頭痛
所以決定等M4/3的7-14.....(恕刪)

為什麼透視變形會跟鏡後距有關係, 可不可以說個道理來聽聽?
我也想聽+1
我沒有聽過ZD 7-14mm的7mm透視變形特別奇怪這種說法欸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其實等效14mm...哪支鏡頭拿來近拍都一樣會透視得很誇張吧XDDD

倒是,要證明等焦長、等片幅、不等像距的影像會有不同透視感

簡單的拿G1 kit跟E系列kit上腳架用14mm拍個近物不就知道有沒有差了
uczach wrote:
我也想聽+1我沒有聽...(恕刪)

之前有看過一個教學文章用光學理論來解釋這現象的原理,只是因為內容太深了所以看完後我只記了結果就是.
跟像距與物距有關..

隨便咕狗到一篇參考看看
http://www.wretch.cc/blog/jeylih/13385871
akihindo wrote:
其實等效14mm.....(恕刪)


應該是這樣說, 廣角鏡設計最理想的是對稱形的鏡片組設計, 14mm 鏡頭, 鏡後距離理想值最短是 14mm, 7mm 鏡頭, 鏡後距離理想值最短是 7mm, 但是由於反光鏡的阻礙, Nikon 14mm 的鏡後距離被拉長成為 45mm, 而 Olympus 7mm 的鏡後距離被拉長成為 38mm, 好處是 Olympus 的鏡後射出到 CCD/CMOS 的角度比 Nikon 14mm 小, 減少畫面週邊失光, 壞處是鏡頭前鏡片組的入射光視角與鏡後射出到 CCD/CMOS 的角度相差變大, 也就會更不對稱.
rtsi wrote:
應該是這樣說, 廣角...(恕刪)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除了光路長度不同,失光不同,邊緣畫質不同之外,對於畫面透視感是否會有差異?
引用站內文章
雖然圖片不見了,但是他提到
用canon APS10mm(等效FF 16mm)與FF 16mm拍出來的
透視感幾乎相同,當然超廣角鏡是比較容易變形
鏡頭都會有針狀與桶狀變形問題,所以圖有有小變化

同構圖下APS可以拍出與FF差不多的照片
只是FF景深較淺

以上是相同像距、相同等效焦長、不同片幅所得的結論
針對前面ASRAAM前輩所說的,對於4/3的7-14透視很頭痛,想等M43的7-14
則是"相同片幅、相同等效焦長、不同像距"透視感的差異
針對這個部份,有人做過實驗了嗎?蠻想看看的...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