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討論] Canon G1X對4/3片幅的影響

Canon G1X對4/3片幅的影響
真正的影響,應該是大家對4/3片幅大小
之前一直認為“尺寸太小”,導致高iso表現不好
只有APSC以上高ISO表現才亮眼
﹍﹍﹍﹍﹍﹍﹍﹍﹍﹍﹍﹍﹍﹍﹍﹍﹍﹍﹍﹍﹍﹍﹍﹍﹍﹍﹍﹍﹍﹍﹍﹍
現在C家親自示範,證明高ISO沒問題,是片幅的供應商問題很大
p家被直接ko了

結論:C家在暗示,日後O家可以直接對他買感光元件
無須另外開發新尺寸,新規格,價格可壓低

﹍﹍﹍﹍﹍﹍﹍﹍﹍﹍﹍﹍﹍﹍﹍﹍﹍﹍﹍﹍﹍﹍﹍﹍﹍﹍﹍﹍﹍﹍﹍﹍﹍﹍﹍﹍﹍﹍﹍﹍﹍﹍﹍﹍﹍
現在想想s家的usb三大神人的文章固然很搞笑
但也對片蝠的見解,到也有幾分道理,並不是全然錯誤

說也奇怪:這次的EM-5的發表之後好像還沒來,加碼演出,搞爆笑
dpreview有G1X的iso測試照了,個人感覺純比iso畫質來說,G1X還不如E-PL1。
sn17185 wrote:
Canon G1X對...(恕刪)


G1X感光元件: 18.7mm x 14mm, 4496 x 3366, pixel pitch = 4.16um

舊世代製程就不看了,把製程世代相近的拿來比---
GX1 & G3: 17.3mm x 13mm, 4608 x 3464, pixel pitch = 3.75um
GH2: 19.3mm x 13.4mm, 4976 x 3570,pixel pitch = 3.63um

GH2的感光元件型號甚至都已經被揭曉了---Panasonic MN34070
開口率接近50%

相近甚至可能同樣的製程世代,
G1X這種畫素密度,單顆畫素的面積還比較大,
如果開口率都做得一樣甚至大一點,高ISO比較好不是正常的嗎?
在這方面Canon跟Nikon 1玩的是同樣的招數啊!

如果只看片幅的大小,不去看畫素密度,
不去看製程差異與開口率,說真的,
也只是在搞笑而已
sn17185 wrote:
現在C家親自示範,證明高ISO沒問題,是片幅的供應商問題很大
p家被直接ko了...(恕刪)


G1X 從低ISO起的莫爾紋+偽色就直接被所有其他家的微單眼給KO了 (可能OLPF有動手腳?)



更不用提糟糕的邊緣畫質(截圖為照片左下角), 難怪廣角只敢做到28mm (至少有S家的16mm定焦作為前車之鑑), 有興趣的話可以四個角落都看看.



但是高ISO的確是可圈可點, 不但勝過GX1(無法勝過片幅小又畫素較高的GX1的話Canon就完蛋了), 甚至於連片幅更大的NEX-5N都幾乎平分秋色(各有所長, 5N細節保留但色塊不少, G1X細節和雜訊抹除較為均勻, 但細節抹除較多)

^^A 請多多指教~

MUS wrote:
G1X 從低ISO起...(恕刪)


其實Canon與Panasonic的感光元件都有個弱點---動態範圍
Sony的感光元件在這方面仍然是領先群雄,而且差距明顯

相較之下,高ISO雜訊其實各家的能力都不會差太多,
而且,如果Canon或Sony把感光元件的畫素面積縮小到GH2的3.63um
(要更正一下,3.8um是算的,實際上更小只有3.63um)
是否還能像現在主力產品一樣使用14-bit A/D ? 這是存疑的

因為可以看到A77與NEX-7在畫素面積縮小到3.89um,只比GH2大一點點之下,
A/D也只用到12-bit,
在SNR的表現上在ISO3200以內跟GH2的感光元件表現也相當接近,只稍微高個1~2dB,
看起來似乎碰到同樣的瓶頸
(動態範圍當然還是Sony的強項,這是目前其他家需要追趕的地方)




aztec1234 wrote:
G1X感光元件: 1...(恕刪)


看不太懂阿 可不可以解釋的更白話一點

gt82025 wrote:
看不太懂阿 可不可...(恕刪)


簡單來說,就是去計算感光元件上,
每一個畫素的面積多大,再根據開口率估算受光面有多大

受光面愈大對感光元件的特性來說是好的,
主要是光電轉換效率可以提升,也能減少雜訊的干擾

假設開口率都一樣,製程也一樣,
片幅比較大,畫素又少,每一個畫素的面積就愈大,
當然在雜訊表現上會比較好,Canon G1X就是這樣的情況,
Nikon 1也是

對於現在多數消費者重視高ISO雜訊的情形,
以及多半只在網路相簿上分享照片的風氣,
這種策略其實蠻管用的,像是身邊的同事最近蠻常詢問Nikon 1好不好

至於什麼邊角畫質、摩爾紋、動態範圍等等項目,
一般消費者不會Care的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