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E-P1 拍出來的照片有很濃厚的DC味

sygate wrote:
兄台, 請問一聲這 ...(恕刪)

只有縮圖+銳化
K-7, DA21, FA35, Tamron A16
我個人感覺是光學設計上的特性所影響,不過一方面覺得這棵餅乾鏡並沒有達到O牌鏡頭的水準~

自己寫過一篇文字,節錄一下之後猜測的原因
http://rickylin.com/blog/individual/000385.html

>>>

雖然說x2的焦段在長鏡頭上佔有優勢(所以Olumpus很適合拍攝動物與鳥類),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廣角、小廣角與標準端,才是大部分時間使用的鏡頭。當在這個焦段的使用上,x2就會顯出某種尷尬的狀況,就是在最常用的小廣角上(視角同135全幅的28/35mm),4/3 CCD所拍出的照片,非常接近小CCD數位傻瓜相機的那種全景深感覺,而在APS-C上x1.5的使用,則還保留些許淺景深的影像質感,雖然還是跟 135mm全幅有點差別!

我一直覺得所謂片幅的差別,除了影像的細膩度之外,最讓我在意的還是在於小廣角到標準鏡的景深差別。在廣角鏡頭(視角同135全幅的 20/24mm),APS-C與4/3的差別並太大,都是同樣全景深的感覺,而在小望遠(視角同135全幅的85mm)或望遠鏡頭,淺景深幾乎就沒差別了。

>

比如135全福裡,24mm跟28mm焦段看起來很近,但拍出的照片感覺差別卻很大,在於光學的透視與景深感在某一個焦段會出現觀看時的感受差別...

以我自己的經驗感覺上,以全幅的20mm跟24mm就很像,感覺只是變廣而已,而28mm跟35mm有點差別,但沒有跟24mm與28mm那樣差別很大,40mm跟50mm也是除了較廣外幾乎沒什麼差別。

到底這個是因為拍照的人觀看照片長年的經驗累積?還是對於沒有那麼專注拍照的一般人也有感受到?這得透過多方的訪談研究才能夠了解!

不過以我自己,APS-C vs. 4/3 雖然跟 全幅 vs. APS-C 都是差一半的尺寸,但對我來說,4/3的影像質感我還是接受不了,尤其在17mm/25mm這樣的小廣角與標準視角時,並沒有顯示出比數位傻瓜的CCD大五六倍以上的那樣優勢,我想應該是鏡頭在24mm以下的光學特性的影響吧?

iPhone Xs | AirPods Max | HomePod x2 + mini x2
leica M8 + leica M lens都能有DC味了....
為啥E-P1不能有DC味啊

前置後製不好好搞
我看就算拿120機背都能搞得很DC
http://www.flickr.com/photos/hpj7173/

ricky_lin wrote:
我個人感覺是光學設計...(恕刪)


拜託一下,透視感只和拍攝者和拍攝距離有關,連基礎攝影都沒學好,還來屁這麼多。在意淺景深就在意淺景深,不要怕別人說在意淺景深膚淺,拿出透視感這種「感覺」不同片幅好像不同,只會讓人覺得你沒基礎攝影知識,不會讓人覺得你比較不膚淺。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ricky_lin wrote:
所以Olumpus很適合拍攝動物與鳥類...(恕刪)


拍運動、生態、鳥類題材,很少人用Olympus,個人覺得是因為Olympus(以E-3為例)的
對焦速度/追焦速度/高ISO 表現劣勢 及 長鏡頭的昂貴和稀少選擇性,所以在這些領域,主觀看起來是以Canon最多,Nikon其次,其它廠牌幾乎闕如或僅聊備一格,Olympus並沒有"很適合"。
otistter wrote:
拍運動、生態、鳥類題...(恕刪)


在這裡我會改說成

它絕對有發展的潛能,只是實力一直都不想發揮出來...

===分隔線===


不過EP-1 我會給它機會,就算畫質象DC也無仿,因為一開始我要的就是台方便好用的隨身相機阿。


反觀DP1 那種數位機背的等級的操作性能,體積過於招搖的全幅 DSLR, 我看到 EP-1 的魅力就在那相反的一面,正合我胃口。
otistter wrote:
拍運動、生態、鳥類題...(恕刪)


你會不會是以台灣經驗看天下?

建議花一點時間多看國外網站,你就會看到很多職業的自然攝影師使用和推薦Olympus,包括不少National Geography的簽約攝影師。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uczach wrote:
拜託一下,透視感只和...(恕刪)


這樣的說法顯示出你就只會以科學數據在談攝影...

透視跟距離有關,但控制景深是攝影裡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很多人以為拍照的重點在於主角,卻不知,好的攝影家的一個關鍵差別,就在於他知道如何透過背景來詮釋主體,所以背景的虛化控制是非常重要。

當你要拍一張你很清楚意圖的照片時,主體、視角與距離通常無法隨意更改。因為照片最重要的是你要說的話,所以要用怎麼樣的視角來交代多少背景與主體的關係是確定的,這時用怎麼樣的鏡頭與距離也就固定下來,這時你能控制的東西,大概就只剩下透過光圈的大小調整景深,來統合主體與背景的美學與視覺和諧。

也就是說,一直在說透視感只跟距離有關,只是一種物理上的描述罷了~

因為現實上拍照,你不會為了某個景深或透視而拍一張照片,你會先靠近或變換角度去移動距離確定一張照片的構圖後,才考慮其他美感景深問題,這時,可以控制景深的深淺就變成一種彈性,而片幅越大的相機,這樣的彈性就越大。

當然片福越大,會影響相機的尺寸,而相機的尺寸又會影像拍攝的題材跟形式,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

如果你要說用4/3的鏡頭也可以拍出淺景深,比如靠近拍攝或者離遠後換長鏡頭,那表示你根本沒有思考過照片裡主體與背景之中的語意問題(靠近或者退後換長鏡頭,背景會隨之變窄,背景所能交代的資訊就變少),顯示你只是在玩相機,或者還沒進入所謂攝影思考的階段,沒有思考過攝影最重要的是照片要說什麼話,所以才會在談透視的時候,只考慮物理上的數據,而無法思考到真實拍攝時會碰上的問題。
iPhone Xs | AirPods Max | HomePod x2 + mini x2
ricky_lin wrote:
這樣的說法顯示出你就...(恕刪)


你個人老兄發明了一個全世界沒有一個攝影師用這樣用的「透視感」詞彙,也是可以啦,有點好笑就是了,走不出世界就是了。

景深可以控制的感受很多,沒有一個攝影師會用景深可以控制透視感這種用法好嗎?透視感有他的專業定義,你這樣硬凹個人兄弟獨到之創見,我又能怎麼辦呢?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透視感的專業定義是什麼?麻煩解惑一下。

另外,別一直說別人走不出世界,住在國外不代表你就走出了世界,還有走出世界不代表他拍的照片就是好的...

PS. 當開始把討論導向要定義字彙或是有沒有世界觀這種方向時,通常是在這個人已經無法針對被反駁的事情繼續論述下去後所能做的...
iPhone Xs | AirPods Max | HomePod x2 + mini x2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