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轉貼)闊別2年多, 我還是選擇OLYMPUS

此篇文章已獲得原作者Coffeeshop兄的同意(感謝Coffeeshop兄),轉貼至Olympus版面。

原文在此

闊別2年多, 我還是選擇OLYMPUS

記得我的第一台數碼單反就是E300. 當時決定走入數碼單反是下了多大的決心, 手上的兩部NIKON F2陪伴我走過10幾年的歲月, 只因當時的D100拍攝出的畫質與膠片比實在...., 滿手的尼康頭似乎英雄無用武之地,色彩在D100上全變了. 因此我驚覺數碼攝影這東西與傳統膠片是大大不同的, 學習了一段時間後, 覺得O的4/3絕對是數碼時代下最好的產物, 至少我當時是這樣認為. 但是我用E300並未拍出好照片, 鏡頭的感覺等等的與135膠片時代令我無法適應, 慢慢的, 我開始覺得O的4/3可能只是大一點的DC, 似乎沒那麼神. 唯一值得我留念的就是那濃厚有層次的色彩, 以及對4/3理論的失望.

終於在一次旅行中, 像機包不翼而飛, 說實話我倒也不心痛, 反正早有棄O返泥之心, 既然是N家老用戶, 於是又打起精神入了D70S,打算好好靜心修煉數碼攝影這一塊. 首先, 我的PHOTOSHOP底子不差, 早在WINDOWS 3.1時代我就開始使用PHOTOSHOP, 對於數碼暗房上手的很順利, 也漸漸瞭解在數碼時代, 色彩是100%控制在自己手裏, 經過無數次拍攝比對, 原來膠片時代鏡頭的色彩在數碼單反上是取決於圖像晶片如何處理, 甚至於解析度也有一部分也被感測器與晶片演算法所決定. 所以手上10來支膠片時代尼康頭頓時失去他最主要的作用. 難怪用數碼單反拍攝起來差異性如此之大, 看來如果不經過適當PS, 這些牛頭其實與狗頭的區別不是大到令人一兩眼就能分辨.

又過了一段時間, 佳能的5D問世了, 全畫幅阿…至少這是與135膠片一樣大的感測器了, 至少視角與景深感覺與135時代一樣了, 周邊所有人對於5D大力推薦與讚揚讓我一腳步入所謂的出尼為佳. 用了快2年的5D, 擁有幾乎你都能想到的牛頭,A3尺寸的8色印表機….7萬多次的快門, 無數次的挑燈夜戰調RAW….最後在今天, 我再次入了O門, 我確認了這是我想要的器材,也十分肯定O的器材能帶給我無比的攝影樂趣, 我有數十個令我厭倦佳能5D與尼康D70S的原因, 容我之後再詳細說明. 這是兩年多來花了數萬元所得的最後結果: O的4/3確實不簡單, 這個系統不是單看測試指標就能決定好壞的攝影工具.

數碼時代軟體處理是圖像的核心

我認為O不論是使用KODAK或是松下感測器都是一時之選, 他們在感測器硬體上會有差異性, 但是到了O手中是針對這些不同感測器的輸出信號加以運算, 大家都知道, 目前除了X3感測器的色彩最初不需經過軟體猜想之外(但之後也是進行插值了, 但還是完勝馬賽克感測器), 只要是馬賽克所合成的每個像素, 都是靠著人類偉大的軟體所運算出來,意即這就是軟體對信號的編程, 所以呈現在我門面前的數碼照片100%是軟體編程的最後產物, 而鏡頭與感測器是傳遞光與接收光的介質. 既然如此, 每張照片都是經過像機內部的圖像引擎PS出來的. 色彩要如何等等的…圖像引擎占到最關鍵的位置. 既然如此, 只要鏡頭不錯, 感測器不差, 那麼各家埋首苦幹的就是發展一套符合各家理念的軟體程式. 具體的說, 在數碼單反領域, 現在各家拼的是軟體編程, 而鏡頭雖然占到一環但除了解析度,景深與消除鬼影像差等光學特性外, 其餘的幾乎都交給圖像引擎去作了. 而圖像引擎也會針對某些牛鏡參數作相對應的特別修正. 這是必須的, 因為鏡頭是數碼單反最重要的利潤來源.

那麼E510與E3在照片本質上的差異性就不是如此大了, 感測器應該是相同(修正: 雖然都是1000萬圖元, E3感測器比E510更先進),圖像引擎也相同,不同的是圖像引擎某些參數不一樣, 但是成像運算方法應該都是一致, 也就是說除了可能在色彩上有些許差異, 其餘部分可能差不多. 我沒有E3與E410, 但是也短暫使用410, 510, E3拍攝RAW作過粗略比較.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NIKON D40X, D80與D200上, 他們的RAW差異性不會太大, 雖有壓縮與不壓縮之差別, 但軟體處理的神奇之處已經將這點差異性降到最低,低到在網路上交流圖像時根本看不出來, 或是列印A4照片也比較難分辨. 我只拍攝RAW,所以像機直出JPEG的品質並不在我選機的考慮範圍. 重要的是O的色彩與風格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那類, 比較銳利, 又有點顆粒感, 色彩層次上乘, 這些特質讓後期處理不用花上很多時間就能得到我喜歡的圖像. 用5D時, 我ISO很少低於400, 因為畫面的質感過於纖細, 加上立體感比較低, 導致圖像沒有鮮活感,色彩給人的力度不夠. 適當提高ISO有點顆粒感可以粉飾一下這種平淡水彩畫的感覺, 當然, 透過RAW這些都能調整, 只是看個人手法.

大名鼎鼎的DPREVIEW以前喜歡拿佳能機當作標竿, 只能說他喜歡佳能的圖像引擎, 但我覺得一張自認為好的照片不是這些單純的測試指標所能創造, 重要的是風格與質感, DPREVIEW的測試報告有其參考價值, 可以瞭解圖像引擎的某些特性,但缺少了攝影技巧的特質, 只是冰冷的硬軟體測試, 對我來說意義不大, 很多玩家自己的實拍對比測試比DPREVIEW要更為精彩,可靠和實際. 如果在膠片時代, DPREVIEW畫質測試方法無法成立, 因為那是個講求鏡頭對應不同膠片特性的年代, 但我們不能忘記, 無論是膠片還是數碼攝影, 只有過程不同, 結果卻是一樣的- 留下永恆影像.

O的圖像處理當然還有很大瑕疵, 在數碼單反領域我完全不會歸咎於因為4/3感測器小畫質就一定比較差. 但就算是NIKON, CANON或是FUJI他們的圖像引擎也不是完美, 各家的弱點還是很明顯, 老尼的立體感與反差對比處理的比較好, 但是色彩在不同場景的風格差異性大, 我到現在還抓不住, 而且這幾年NIKON並無真正樹立他的成像模式, 通常是變了又變, D100 D70S與D200 D80可以說很難找到相似之處, D300還沒試過, 但想必又是與佳能愈來愈像, 是否過度追求測試指標會讓不同廠牌的差異性愈來愈小? 佳能比較堅挺, 自始至終他的色彩保持的很一致, 350D與5D的風格可以說是如出一策. 我認為數碼暗房還是要靠自己, 不該把寶全壓在機身的處理能力上. 現在普遍使用的感測器缺陷極大, 只有類似X3之類才是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 SIGMA 的SD9, 10 ,14單反憑著X3感測器與X3圖像處理引擎, 擁有現今數碼單反裏最傲人的色彩,立體感與層次解像力, 那種差異絕對不是佳能IDS MK III加上一堆超級牛頭可以達到的境界. 不能忘記X3 是1.7X的感測器, 與O的2.0X已經非常接近,而O的光學設計造詣與制程遠高於SIGMA, 試想如果O也上了X3, 那會是何等光景.
2008-07-07 17:0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Olympus
光學強者的O在數碼時代之立基

O的4/3理論大家都很熟了,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也無法辨別直射光理論是否在4/3上面能造就出比APS-C與FULL FRAME絕對的壓倒性優勢. 隨著APS-C與FULLFRAME單反圖像處理引擎的日益成熟與針對數碼所研發的短中焦新鏡來看, 4/3系統在體現光學優勢上並不能完全說服人. 至少愛拍人像的初哥與中哥無法隨時隨地解決景深問題. 這一點似乎是目前打擊4/3最強而有力的證據! (原諒我說初哥與中哥, 但是像吾等業餘玩家, 表現人像的方式就是拍MM然後靠著大光圈虛化來表達”美感”, 這類的照片恐怕閉著眼睛都能在腦海裏數上千百遍.可惜,真正的攝影師或是高手所拍的人像很少用這類低級技巧, 而是取景,佈景與用光.) 要淺景深, O機也完全可以, 但你要摸熟4/3系統的特性, 選擇合適焦段與拍攝距離, 勿把135系統的那套焦段與景深依樣畫胡蘆套到4/3上.

我認為現今O的鏡頭除了那幾個超級專業牛頭之外, 都很具說服力. 不是這些超級牛頭不好,而是價格,重量與O目前使用的感測器與圖像引擎還無法出的了令人震驚的效果. 這又再次證明, 感測器與圖像演算法搭配的重要性, 再次提醒SIGMA 使用的X3圖像解決方案搭配任何SIGMA狗頭都能在立體, 層次感與色彩技壓群雄.

O的專業與標準系列鏡頭我都認為很厚道. 尤其專業鏡頭,如14-54, 11-22, 50-200,還有無敵的50 F2微距. 加上最近新出的12-60,價格我個人認為是比較實惠的. 光學性能強悍, 造工無話可說, 又很輕便, 令人愛不釋手, 有時會迷戀一個品牌不單是因為性能, 有部分是因為工藝與文化底蘊. 我的佳能70-200就有問題, 對焦環轉動時竟然不是同心圓, 隨後比較幾隻一樣的鏡頭, 有的有這問題有的沒有, 而且以我的使用習慣來說很容易掉漆. 另一個因素讓我覺得4/3的偉大是整體來說4/3全套武裝的重量要比135低了不少, 而且火力強勁, 150 f2加個2x就能有600mm f4的效能, 4/3的長焦至今還是王者. 數碼時代應該要更輕便才是, ipod當年大賣, 這是主要原因之一. (以我之見, 超廣角4/3也是單反的極品之一, 搭配7-14出色的表現令我嚮往.)

由於職業的關係,我很重視工業設計與製造工藝, 尼康是這方面的強者, 他的器材看起來都很有威嚴與份量, 造工是一流, 營造了尼康的像機文化. 佳能咱就不多說了, 工藝不是他在中低端單反的市場策略. O 的工業設計也是強勁, 作工嚴謹, 拿到E510與12-60不得不稱讚除了樣子小一點, 重量輕一點, 他都具備專業的工藝品質.

到底是啥動機讓O費盡心思搞出個4/3系統? 而不尋”正道”. 我的想法是,商業考慮當然是第一, 沒有掌握商業市場前景之下再強的技術也要倒下, 這個案例有兩起: 柯美, 賓德. 瑪米亞….瑪米亞還能走多久? 4/3日漸壯大證明O的數碼光學理念是符合市場的. 第二點, 我感覺O當時設計4/3完全是對於光學的考慮, 大家想想是否這樣? 為了光學最佳化, O可以用更小的4/3格式感測器. 還好, 感測器的進步與圖像處理技術的日漸成熟讓4/3在尼佳兩位大哥面前穩坐第三把交椅. 我認為現在限制住4/3的是圖像處理方案而不是他的尺寸.

E510+12-60下的鏡頭畫質是明顯優於我使用的5D全幅系統. 在網路上縮小圖片看不出,但是只要一列印A4, A3尺寸就有明顯的優異性,主要體現在紫邊,色散與周邊成像. 我這兩天試拍12-60的結論與以前5D片子相比效果令我非常滿意. 以前使用的CANON 24-105, 24-70達不到12-60的效果, 12-60中心與1/2區域的成像幾乎一致, 至少在A3尺寸相片上我看不出太大分別, 而在邊角成像完勝CANON 24-70+5D的搭配. O的整張照片由於比例採用4:3, 比較接近正方形, 這種成像圈優良的特點更加突出.

與以前用瑪米亞7 II 中畫幅膠片機的比例一樣, 我開始幻想著ZD 7-14這只魔頭能拍出120畫幅的感覺了. 可能很多人很少列印大尺寸照片, 我不太喜歡在電腦上看圖片, 好的PP我一定自己調圖列印, A3, A4都有, 一般家人糖水片精采的我也會用佳能熱轉印印表機列印小尺寸裝在像冊裏. 列印A4與A3的震撼力帶給我無比的滿足, 這是距離真實最近的賞畫方式. 如前所述4/3系統真是隱藏許多好處是無法用資料來說明的… 這是一套可以悠閒拍片,同時也是一套非常專業的出片利器.

要真正展現鏡頭實力至少列印A4尺寸吧! 不禁一笑, 如果只是網路發表圖片, 根本看不出O的仔細, 全面與實際. 我瞭解很多人買器材不一定在乎這些, 很多人之所以燒器材並不在於能拍出好照片, 而在於擁有器材的滿足與網路交流甚至於打口水仗. 我的建議, 如果你有預算要再購入一隻幾千元的頭, 或是升級一台機身, 不妨考慮用這筆預算買一台佳能8色A3或是A4印表機, 將一些過去的作品重新調整, 挑出一些好的列印成冊, 你會被這些抓住時間的永恆所感動, 成就感無與倫比, 頓時覺得攝影不是燒錢,好像更接近心靈互動的深處… (2008年1月8日: 我將自用的A3+印表機換成EPSON 1390.)!

2008年3月8日補充: 關於4/3鏡頭熟悉了幾個月後, 對比135鏡頭的不同之處是明顯的.這對於取景與光圈的運用影響甚巨. 應該分成兩個觀點來討

1. 以鏡頭實際焦距為優先,調整視角-拍攝距離 (鏡頭焦距同等於135系統)

例如拿ZD 50-200與NIKON AF-S 70-200+D3, 當你兩隻鏡頭都使用70~200的實際焦段, 景深是相同的. 但是因為4/3是2X, Nikon D3是1X, 所以4/3的被攝物影像顯然大很多, 但此時4/3鏡頭與135鏡頭虛化則是一模一樣的基準, 差別在於鏡頭的設計所造成虛化現象的不同. 而如果你想要最大程度保持與135 1X系統一樣的影像大小, 那就有必要保持兩倍於135 1X系統的拍攝距離. 例如D3+70-200用100mm 拍MM取景時離MODEL 5米, 那用4/3同等實際焦距的50-200在 100mm焦距時就要距離MODEL 10米. 如果一定要採取這種以135系統為基準的方法, 顯然在有些場合並不便利, 甚至不可能拍攝. 這不只是4/3, NIKON DX的 1.5X, Fuji S-pro的1.6x, Canon 1.6x, Sigma 1.7x都是這樣情況.

但是否這種以135焦距為基礎的拍攝方法就不適合4/3? 未必! 這要視拍攝場景而定, 當環境允許時也要充分利用這項技巧. 所以拿著40-150, 50-200, 35-100變焦鏡來拍人像對於4/3系統是很好的選擇, 近可攻遠可守, 而在廣角領域, 4/3鏡頭這種透視感也是一絕. 11-22, 12-60, 14-54等鏡頭廣角端的透視感就非常好, 這在一般135全幅廣角鏡頭24mm起跳上是無法實現的, 而最具衝擊力立體感者就是實際光學焦距只有7mm的7-14,即使是全幅14mm超廣角鏡頭也無法達到的透視效果. 這裏要注意的是: 雖說7mm 在4/3上的視角同等135全幅DSLR的14mm, 但是景深卻是二倍于135 全幅14mm, 因為鏡頭焦距還是7mm,沒有變化, 透視感也是7mm. 所以說4/3的2X指的是7mm的視角等同135全幅的14mm此乃機身片幅所決定, 至於光學特性還是維持鏡頭的實際焦距7mm. 再舉個例子, ZD150mm F2+E3上的視角等同D3+300mm鏡頭, 但是景深與透視感維持在150mm F2, 而不是300mm F2. 利用變焦鏡的優勢視狀況使用焦距優先, 或是以下要提到的以視角優先來拍攝.
2. 以視角為優先調整焦距 (鏡頭焦距為135鏡頭的一半)

拿ZD35-100(或是ZD50-200)與NIKON AF-S 70-200+D3. 這時35-100使用35mm與70-200使用70mm時的影像大小是一樣的. 那麼這樣對拍攝者技術上會產生甚麼變化? 這變化是巨大的. 以視角為優先4/3拍攝的景深理論上會是135鏡頭+ 135全幅機身的兩倍. 鏡頭的焦距愈長就愈會壓縮拍攝主體與背景的距離, 換言之兩者都被放大, 因此兩者距離感會縮短. 相反, 焦距愈短的鏡頭會讓愈近的物體愈大, 愈遠的物體愈小, 因此會讓拍攝主體與背景物的距離感加大, 理論上這距離是135全幅系統的兩倍. 與其以物理用詞”景深”, 用實際照片的”透視感”來說會更貼切. 這個道理跟我們使用廣角鏡頭來得到更好的透視感是一樣的, 所說的就是焦距愈短會讓愈近的物體被拍的愈大, 愈遠的物體拍的愈小(注意: 這與桶型, 枕型畸變的光學缺陷所造成的影像變形無關). 所以在構圖中安排遠近物同時出現對於充分發揮4/3至關重要.

那麼在以視角同等135全幅系統為優先的取景下, 4/3鏡頭2X的物理景深特性實際上照片所顯示的就是兩倍於135系統的透視感. 跟很多資深4/3用戶一樣, 我發覺4/3拍攝出的影像很立體(國外4/3用戶常拿出很多照片說3D looking), 現在明白這個特性拜4/3 2X所賜居多, 雖然Olympus的色彩處理本來就有這特徵. 我認為這是4/3的最大好處. 而更接近正方形的畫幅只會讓這立體的特徵更明顯. 所以, 4/3強力的透視感, 在幾隻望遠鏡頭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40-150, 70-300, 50-200, 35-100, 150, 90-250與300. 以常用的焦段來說, 拍人像, 40-150, 50-200, 35-100極力推薦使用, 因為他們有著短焦距透視,但卻擁有中長焦視角, 所以立體感顯的突出, 尤以35-100最為可怕, 只要光圈與光線掌握好, 拍出透視感舒服的片子輕而易舉, 會無形中吸引著眼球.. 我們需要做的, 就是充分利用4/3珍貴的透視特點融入構圖中, 例如主體與背景的遠近, 或是背景的角度與形狀安排, 讓所拍攝的作品更加感動人心. 為了這個立體感, 我用5D時幾乎每張圖都得拉曲線增加反差來取得, 而在4/3,只要現場用光正確, 曝光正確, 曲線可以幾乎不動,或是很小幅度修整. 拉曲線只會損失更多色彩細節與層次過渡, 這種破壞對於使用DSLR來說是毀滅性的.

如果允許請毫不遲疑使用這些畫質超群的4/3望遠變焦鏡頭, 無論是貴或是便宜. 在某些特定的拍攝場景我就常常使用35-100與7-14, 這是中長焦與超廣角的兩個展現極端透視的鏡頭. 這更令我聯想起12-60這只優異大變焦比鏡頭的可貴之處,他幾乎涵蓋了4/3廣角與中長焦. 更深一層的壞處與好處呢? 應分為兩項來說: 光學特性與光圈.

光學特性: 就是背景的光學模糊範圍理論上是135全幅的1/2. 同一張照片一樣的model成像大小, 4/3用35mm拍攝, 135全幅用70mm拍攝, 135全幅照片上的模糊直徑範圍是4/3的兩倍. 也就是說從照片中心點算, 如果135全幅在20mm處開始模糊, 4/3要到40mm處開始.

光圈: 因為光學特性的緣故, 所以光圈對於背景模糊與清晰的影響就很關鍵. 當你使用135全幅鏡頭要用到F10或是F16才能達到畫面前景與背景都很清晰時, 4/3鏡頭只要F5~F8. 而無論4/3或是135鏡頭最好的光學成像都落在F8以內, 過了這個值成像素質就開始大幅滑落, 無論是中心或是邊角. 如果進行風光,人文等等拍攝, 那麼4/3明顯佔便宜. 因為他只要一半於135系統的光圈質就能達到清晰滿意的成像. 當4/3鏡頭在F8最佳成像範圍內時, 135鏡頭卻要縮到F16才能得到同等的清晰度, 但此時成像素質已經處於鏡頭最差的狀態. OLYMPUS深按此道, 我用過的ZD鏡頭都在最大光圈就有令人訝異的成像素質, 連35-100 F2也是. 所以, 我之前發現的E510+12-60鏡頭整體成像比以前用的EOS 5D任何一隻鏡頭都要細膩銳利(中心與邊角), 跟光圈控制有絕對關係. 例如我拍一張風景照 4/3只要設定F8就能讓整個畫面都非常清晰, 5D+24-70卻常常縮到F16左右, 此時4/3鏡頭在F8依然保持最佳光學狀態, 而5D系統已經頂到了F16, 遠遠超出鏡頭F8最佳成像門檻, 而F16對於拍攝時的影響不僅僅是鏡頭影像的劣化, 更有必要提高ISO來控制曝光時間,想想, F8對比F16, 這ISO要提高多少檔?

所以說這個2X所帶來的有好處也有壞處. 如果單純談論淺景深(就是拍MM要的背景模糊), 4/3不具備優勢, 如果談論透視感(立體感)與實際取景拍攝光圈成像素質, 那麼4/3有優勢. 這裏別搞混了, 如果單就4/3光圈的虛化能力與135全幅系統比的話兩者是一模一樣, 但加上景深的光學因素, 與拍攝者對於運用4/3鏡頭特性安排Model與背景距離, 跟所使用的焦段後, 虛化能力的變數就非常大了! 熟悉了4/3, 充分掌握4/3成像特點自然的運用技巧, 實際拍攝效果與135全幅的虛化相比都能令人賞心悅目. (Model與背景離的愈遠就會因為失焦而讓背景更模糊, 使用4/3時要充分使用這個技巧, 如果此時背景虛化對構圖很重要) ,

這種習慣一個系統後所自然運用的操作技巧不用刻意, 所謂人機一體, 正是我們要學習之處, 要用的精, 如果硬用著135的拍攝方法-焦距與光圈設定來使用4/3或是APS-C, 那就是人為操作的技術錯誤, 很多評測無法展現像機與鏡頭的實際性能正是這個道理, 例如DPReview諸多項目測試都是使用以鏡頭焦距為導向的測試, 如因為拍攝距離變長後光線對被攝物的影響, 透視感的影響, 光圈的影響等等, 而局限於DPReview所設計不正確測試方法得出的資料. 很多在測試中表現不佳的像機, 實際上很多用戶卻是好片連連.. 我個人認為應該使用以視角為優先考慮的方式來測試,因為這也是實際拍攝時所用的方式, 更是4/3, APS-C等有專用鏡頭的標準設定. 又例如DR動態範圍, 好了, 動態大了通常是照片灰濛濛, 死氣沉沉, 黯淡無光, 能贏得好的DR評測報告, 卻無法反應實拍性能.

135系統的淺景深能力是無庸置疑的超越4/3, 但問題是要模糊到啥程度才算及格? 我認為在構圖方面來考慮的話只要能夠虛化到美的程度, 並且依然可以清楚辨識背景形體才能展現主體的生存狀態, 過度虛化的照片通常只會是測試照而不是作品. 而DSLR不同於DC正是因為1X, 1.3X, 1.5X, 1.6X, 1.7X, 2.0X的DSLR都提供攝影者充分控制景深與虛化的能力. 在DSLR領域裏, 無論是135全幅系統, APS-C或是4/3的使用者, 對於淺景深的運用要有正確的認識, 他是創造作品的工具之一, 但不是用來比較誰能更虛.

4/3是一個數碼單反新系統, 需要適應. 135全幅的技巧無法完全套用,從光圈,焦距到曝光全都不一樣, 但基礎好的人要用精4/3不是難事, 因為無論4/3如何新奇, 他剛好就是135的2x, 極為容易推算. 對於熟悉135系統的人需要重新體會.
重量, 決定了一趟外拍的休閒與受罪

通常我是帶著像機以旅遊悠閒的態度帶上家人出外拍照, 很少專為作品而拿像機. 甚至,很多時候是當光線對了, 氣份來了, 就拿起像機瞬間一拍,留下永恆. 我認為這樣的照片最珍貴,也最自然. 甚麼照片最難拍? 小孩子. 動來動去, 跑來跑去, 很多女兒的照片都是一瞬間或是偷拍來的. 數碼時代, 我帶著裝備一定內含筆記本. 與家人到外地逛街, 隨逛隨拍, 攝影玩樂兩不誤, 走累了就在茶館品茶或是喝杯咖啡, 趁此會把筆記本以短暫時間將相片重播,與家人共用. 也順便看看拍的照片是否有設定不佳的狀況,修正接下來的拍攝活動.

數碼時代的負擔反而變重了. 5D+24-70+70-200+85 1.2等裝備把我壓的汗流浹背. 尤其5D+70-200會拿到手抖, 最後受不了, 買進24-105, 以減輕負擔,但焦距還是不夠的, 這只鏡頭的成像也無法滿意, 廣角~中焦端很難接受, 這時我會很羨目O家兄弟的輕巧以及4/3系統全焦段的光學表現. 新的12-60簡直是救星, 出色的廣角與全程優異的畫質, 加上比14-54廣, 太好了. 只要一隻12-60 SWD配上50-200 SWD就能通吃, 並且很輕, 這兩隻頭加上E510的重量對比135系統確實是入門級的專業畫質.

真要琢磨更好的專業拍攝, 我指的是專門為了拍攝好作品而作的外拍, 7-14, 14-35, 35-100三隻頭就是不二之選, 他的光學品質值得多流些汗, 重量與135相比也是伯仲之間, 算不上驚人. 如果是專門外拍而出的遠門, 通常會有心理準備, 旅途計畫也比較周到, 不會像旅遊一樣,得背沉重的攝影背包與家人或朋友走那麼長的路或是參與一些活動消耗體力,如能外加個小不點50 F2, 就完全可以達到奢華的享受. 這幾隻魔頭等的就是傳言中擁有不同於松下感測器的super pro 等級Ex--目前這個等級在4/3系統裏只有鏡頭還沒有機身, 這也是我沒有選擇E3的理由之一, 加上必須重新摸索4/3鏡頭的攝影方式與後期調色, E510就是我最適當的選擇. 話又說回來,E3確實是O有史以來最全面的中端單反,用RAW拍攝的4/3 色友, E3是最好的O機.

(2008年1月18日: 經過一段時間對於E510的考驗與使用, 非常滿意, 因工作需要我購入了E3.)

(2008年3月8日補充: 難道是太執卓於追求光學畫質? 雖然一位攝影人不該沉溺於器材, 但是O的PRO鏡頭的能力震撼了我, 又走回手發抖的老路, 接連添購了7-14, 35-100與150三隻鏡頭, 拍了些片片 http://coffeeshop-evan.yupoo.com/ 並且花了心思挑中樂攝寶650 REPORTER+一個Slazenger輕型伸縮手推車.)
後期的感言

先聊一下佳能5D. 5D是最足以代表佳能優勢的135畫幅單反, 價格適中, 強悍, 姑且不論硬體上的可靠性, 5D是很多色友心目中的理想對象. 對於5D我並不認為直接出JPG的畫質很優良, 他的照片很平面, 不夠立體, 而且有種白白的感覺(色彩飽和與深度不夠,這是對於寬容度所作出的妥協), 佳能的圖像引擎能夠達到很好的測試指標, 降噪, 解析度等等的. 當初佳能吸引我的不是他的直出JPG性能, 而是擁有與135差不多的畫幅,這對於視傳統135像機代表”全幅”為金科玉律的我至關重要, 殊不知數碼成像的優劣不完全取決於感測器有多大, 也不能套用膠片時期大畫幅比小畫幅解析力棒畫質佳的理論, APS-C能作到1K萬圖元, 4/3也可以, 再上去都不是問題,況且數碼圖元是個虛擬的概念, 完全是由軟體運算後猜出來的, 4/3鏡頭+4/3感測器就是O的數碼全幅. 原來, 數碼時代像機換了,腦袋也要換, 否則只能當井底之蛙, 廠商卻笑哈哈, 荷包還是要看緊的. (我的實戰經驗認為135系統的畫質最棒的是1.5X與1.6X左右的APS-C規格.)

為了達到我所想要的色彩, 我只拍攝RAW, 要快速出片用佳能軟體調圖, 事實上, 佳能RAW軟體作的很好,速度比較快, 功能雖比較少, 但是都是絕對的重點專案,很容易調出不錯的味道, 熟悉之後, 只要曝光正確, 用光合適, 一張照片2分鐘內搞定. 但我更多時候是使用ACR來調整, 可以更大幅度發揮後制的空間. 5D的高ISO其實不怎樣, 你用ISO 800以上拍攝在光度暗的場景, RAW全是滿天星(亮點與色彩雜訊), 而我最常用的ISO640也是跌破眼鏡的, 但是只要你在佳能軟體上轉成JPG, 這些滿天星就全部不見了, 雖然畫質軟,卻保持很好的清晰度, 這歸功於佳能圖像處理的優異(這一點, O遠比不上佳能, 只靠自己後制降噪, 但也能處理的很好), 而不是那塊135尺寸的CMOS. 這可跟大部分的網路評測文章大異其趣….

5D無論你開不開降噪, 只要你是用像機直出JPG的方式在轉換過程中, 圖像處理引擎就自動重新運算把噪點去除, 只是你開了降噪會加重. JPG降噪軟體, 我一直用noise ninja plug-in, 效果一直很滿意, 還可以從noise ninja的網站裏下載各廠牌型號像機的降噪參數, 安裝一下很方便. 經過實際使用, E510的noise ninja降噪參數可以使用E410的, 並且可以自己微調. 這套軟體的噪點處理效果遠比E510機內降噪優秀的多, 操作非常簡便. 至於大家關心的寬容度, 5D的測試指標很高, 但這只限于成像比較黯淡的標準模式下. 如果你在機身調整參數,一下子這個平衡就被打破了.

拍攝RAW時這種體驗更深些, 尤其你把5D與E510的RAW放到ACR裏面看, 調整一下ACR參數, E510的寬容度超越正常設定下的5D.(為甚麼會這樣? ) 我要提醒的是,這是把雙面刃, 後期調整要保持照片最大寬容度就有可能犧牲對比度, 調整時要抓到平衡. 與膠片時期的道理一樣,用反轉片的寬容度就是不如負片. 我就懷疑著CCD的寬容度在物理上是絕對比CMOS高,為何佳能的CMOS可以在很多測試中打敗使用CCD的機種? 原因無他, 還是軟體運算的因素. 談到這裏, 你是否更深信數碼時代圖像處理引擎是絕對的主宰. 在120專業機背上圖像處理引擎是各家發展的重點, 在受光能力不錯的感測器上如何經過軟體運算得到更好的圖像. 馬米亞與哈蘇都各自與軟體公司合併也正是這個原因. 我絕無唱衰佳能5D之意, 只是個人使用上的經驗談, 或許有高人能避開我說的5D問題.

再來談尼康. 尼康D70S我用了一段時間, D200也短暫相處過. 說實在, 以RAW的特點來說, N與O的風格有點像, 他們具有成像銳利, 顆粒感較重的某些共同性. NIKON對於色彩層次的處理在D70S與D200有著不同的手法, D70S時代色彩很不線性, 只要上了ACR, 通常面對不同場景,會展現很大出入的色彩特性, 我花最多時間調圖的就是D70S, 以致於後來用CANON覺得如釋重負. D200的顏色就是厚重, 飽和, 但可能也是為了寬容度問題, 畫面都比較暗, 所幸NIKON色彩反差處理的不錯,拉曲線不至於犧牲太多層次感,只是, 我現在用ACR調圖已經很少直接拉曲線, 因為太過直觀,會損失較多的色彩細節導致層次不太自然. 相對於佳能5D, 尼康D200的圖像處理模式比較忠於原味,不會有過度的修飾, 我是挺喜歡這種感覺的, 但不知怎滴, 我老是無法掌握一定的模式調整尼康圖像. 而我又很吹毛求癡, 大量的後制讓我有點吃不消. 沒辦法, 抓不到感覺, 用不順手,對於我這位老尼Fan來說, 是個天大的打擊.

由於是用O的初哥, 還無法說O的後制感想. 但看了那麼多O機直出JPG可以肯定他的色彩容易出精采片子, 特別是人文,建築, 野外攝影, 反差大, 色彩飽滿有層次. 對於人像那就要調整機內設定. 人像攝影是種非常主觀的意識表達, 拍MM通常最好是白裏透紅, 反差小, 柔和, 飽和度不宜過大, 反正這是個有趣的現象, 似乎拍MM整張照片要的就是那個膚色, 景深要淺, 這樣才有美感, 我剛進CANON 85 1.2搭配5D時也常以大光圈拍攝, 一段時間後覺得食之無味, 每次拍出來的照片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哈哈.....! 我的實戰經驗告訴我, 富士F50卡片機這方面就作的很出彩, 列印4X6照片如果不告訴你這是DC拍的你會認不出來. 用單反拍人像如果只追求上述兩種效果, 不用花大錢買牛頭買機身了. 大光圈不代表一定用淺景深, 最可貴的是高速快門與降低ISO值來獲得更精細的質感. 我記得在膠片時期一些高手前輩很少搞大光圈弄虛景, 更無機會自己PS替MM亡羊補牢. 但是那時周遭攝友們所拍出的人像整體構圖,表情, 質感,用光卻常有佳作. 即使手上有牛頭, 對於大光圈的運用也是非常謹慎, 怕破壞整體構圖, 怕背景與主體無法相互輝映, 怕拍出來的照片根本無法辨別人地事物. 虛要虛的恰當好處, 該大膽讓背景清晰碧現時也要當機立斷. 有位資深攝影老師告訴我: 拍人像, 背景也是重要的主題.

篇後語

我遇到真正玩攝影的很少打筆仗, 他們專注於將手中器材發揮到極致, 這當中包含攝影技巧, 後期製作等… 無論是NIKON, CANON或是OLYMPUS的用戶當中都有大把高手, 出色的作品令人感到”我的器材等級比他好,怎就拍不出?” 在用5D的歲月裏拍出的作品與其他攝友相比也沒好到哪里去.. 有些人喜歡鑽研理論, 有些人喜歡品牌, 有些人努力用好手中的器材..這都很正常,也是一種興趣. 在大部分用NIKON與CANON器材的攝友眼中, 我覺得4/3是個弱勢團體, 原因無他--感測器比別人小. 甚至有很多攝友聯手上器材都用不出彩就能在網路上爭你死我活, 非得堅持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 成就一張好照片器材好壞是最後一個因素, 更多是技巧的運用.

想想你買像機為了啥? 不就拍照片嗎. 本文並無捧O扁NC之意, 是我個人很主觀的觀點,與再次買O機的心路歷程, 純屬交流, 會買O就是認同他讓我有信心拍片, 並且順手. 攝影器材沒有絕對的王者, 今天用O拍的照片也不一定比用DC攝友出的片高級, 用5D拍片也不一定就比O好, 不要忘記數碼時代軟體處理是重頭戲, 攝影技巧也決定了後制處理的成敗. 有很多人用5D與D70S能出的精采絕侖, 可惜我用不順手只能出出糖水. 世界各地每天都有4/3用戶拍出驚豔的照片, 但我還在學習.

無可否認, 器材也是吾等業餘同好玩攝影的一部分, 互相比較天經地義, 也是樂趣. 但是我們要知道, 不同廠牌的機器有不同的設計理念, 要用器材理念或是硬指標來決定拍出的片是否精采無疑是本末倒置. 我認為要單純比器材硬體, O只能跟O比, 這樣才有意義, 才不失和氣. 要跟別的廠牌比, 只能用照片說話, 品頭論足, 樂趣無窮… 切勿陷入玩器材比器材的誤區,攝影的真義在於創造一幅有趣,有意義或是留下永恆影像的作品.

本人遠達不到專業攝影境界, 只是業餘, 與眾O兄弟們分享心路歷程, 多有得罪, 請海涵. 願NIKON, CANON, OLYMPUS, SONY攝友出片張張精彩!!
滿客觀的好文章, 納入收藏
希望能還有更多的好文章出現
攝影菜鳥 http://www.flickr.com/photos/dick_s/
感謝這篇文章,讓我重新對手上的E1有很多的省思。
「觀點」是這篇文章最有力的地方,也許也是會吸引一些C跟N的衛隊攻擊的地方。
很少看到對於O家有這麼深層的、這麼的從攝影的理念角度切入的文章。
希望大家看完這篇不要只覺得「有個很資深的人跳出來說O家很好」
那就小看這文章的深度了。
版主的見解很好喔我也很贊同
但...
冒味問一句
o家的東西是不是比較不保值
我有一台e-500
好像都被砍價的很慘
我出價14000
被砍到9000
導至到今天都還沒賣出去.

機子才拍了幾張而已.
保固也都有.
why>>>>>>>>>>>
好文章,先認同許多論點,其他還在琢磨中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