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玩單眼也十幾年了,十五年前生第一胎的時候手機還在 Nokia 的年代,為了拍小孩買了第一台 Canon 數位相機,除了拍拍小孩,幾乎都用自動模式,攝影知識一直也沒什麼進步,怎麼拍都覺得黃黃的也不懂怎麼調,聽說 Fuji 色彩比較好,又跳槽 Fuji 的 S5 pro + Nikon 鏡頭用了一段時間,那幾年的單眼好大好重,鏡頭又重,出門又要扛相機,又要扛小孩,還要扛嬰兒推車,帶小孩出遊搞得好像搬運工,最害怕的就是去日本旅行,日本地鐵很多地方都沒電梯,光是扛小孩又扛一堆器材上上下下樓梯,真是會死人。
後來有一天覺悟了,再也不想扛了,換台小相機就好了,買了一台 Fuji X100, 雖然相機很漂亮,照片顏色也很漂亮,可是對焦好慢啊,對我這個急性子,實在忍受不了,於是想找一個對焦快速,鏡頭輕巧的系統,就在那時候不小心看到一個奇怪的廣告,說有一種相機對焦很快的,於是就誤入歧途把以前舊的鏡頭跟相機都賣了,從此踏入了 Olympus 系統,一回首已是半百年身。

這十年來,坦白說前面幾年相機就是玩具,工作也忙,相機就是拍拍家庭拍拍小孩,技術也沒什麼進步,光圈快門 ISO 慨念也是模模糊糊,白平衡也不懂,後製也不會,直到 2016 年公司開始做海外旅遊,跟攝影師小白一起出差去踩線,每天討論攝影,才突然腦洞大開,口袋的破洞也大開,但不管小白怎麼勸敗,我依然堅持在 Olympus, 因為年紀也不小了,扛不了太重器材,而且我也不是專業攝影師,出差是為了去談生意的,拍照只是斜槓不是正職,為了斜槓增加太多重量影響正職畢竟不是正道,而且除了美國跟台灣隨便穿什麼衣服出差都行,其他國家大多看人先從服裝看起,總是要穿正式服裝做生意比較簡單,又扛一堆器材也不太搭,所以 Olympus 一直是我的最愛,反正旅遊業拍風景也不用光圈太大,也不需要背景模糊效果,防手震很強所以腳架也省了,一個 ThinkTank 腰包,四鏡全部塞進去,不管遇到什麼情境反正都拍得到,不敢說拍得比別人好,但是什麼都拍得到就好,沒拍好回來再用後製解決。
旅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輕便,但是怎麼樣鏡頭能帶得夠又最輕便我真是研究了很久,來來回回買了不少鏡頭跟設備,最終歸納出來對旅遊業最好的組合一機四鏡,EM1X, 8魚,7-14, 12-100, 40-150+MC20,遇到大教堂就拿出最廣的 8魚,大部分的景色都可以用 7-14,上車就掛上 12-100, 因為不知道下次要拿起相機會是什麼場景,12-100 最容易可以對付任何一種場景,遇到遠處的動物,還是想在遠處偷拍路人,就用 40-150, 再不夠遠就再加個 MC20 總是可以解決,再拍不到,就用數位 x2。
這幾隻鏡頭裡面,對我來說最好用的是 7-14,大概一半以上的照片都是 7-14 拍的,這隻鏡頭真是太物超所值,以前用過一陣子 Panasonic F4 的那顆小廣角鏡,那顆有很嚴重的紫光問題,遇到太陽直射到鏡片就會出紫光,後來換了 Olympus 7-14 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唯一遺憾的是前面的圓頭沒辦法裝減光鏡,雖然 STC 有出 7-14 的減光鏡,但對我來說也太巨大了,旅遊就是要輕便還搞那麼大一個減光鏡體力有限。






拍完一個景點,要前往下一個景點時,就先換上 12-100,因為在前進的途中,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需要拍的情境是什麼,許多情景稍縱即逝,等想好要換哪顆鏡頭,情境已經消失了,12-100 永遠在機身上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遇到什麼想拍的拿起 12-100 有一半以上的機會都是拍得到的,雖然光圈沒有那麼大,但是旅遊景深就是要深一點好不是嗎,遠近都看得清楚才有意義,背景都模糊掉了看不清楚,那在哪拍都一樣,也失去旅遊的意義。




這是我喝過最新鮮的羊奶,先付錢再開始擠。

40-150 也是太好用永遠都要帶的鏡頭,偶爾需要大光圈效果時,用 40-150 站遠一點,雖然 M43 的 2.8 不如全福的 2.8 那麼夢幻,但是站遠一點用長一點的焦段去創造一點淺景深大概也夠用,偶爾需要拍小微距,40-150 也能大致頂一下,需要拍當地的人物時尤其好用,陌生人拿一個大相機,總是有點不太禮貌給人很大的戒心,但是用 40-150 遠遠的拍,就還能維持在一個禮貌的界線,如果真的不夠遠,再把 MC20拿出來,變成 80-300 F4, 剛好跟 12-100 F4 是最好的搭配,大概除了非洲的動物太遠拍不到以外其他都能搞定了。


聽說墨西哥原住民仍然相信照相會奪走人的靈魂,我只敢用 40-150 遠遠偷拍,深怕被他們抓去獻祭,沒想到還是事跡敗露被他們發現,然後他們就來跟我合照,可能是要我陪他一起犧牲靈魂。

我們總是用長焦拍鳥,那是因為鳥不夠多,在墨西哥要用 7-14 拍鳥,因為鳥太多。

而 Olympus 的鏡頭裡面,我最最最喜歡的就是 8 魚了,雖然能夠用到 8 魚的場景不多,實際上算算用 8 魚拍的照片比例也不高,但是當遇到壯觀美麗的大教堂,那真是除了 8 魚沒有任何鏡頭更好了,而且旅遊時會帶魚眼鏡頭的人極少,關鍵的場景,8 魚總是可以創造獨特的效果。


就是那道光,站在那道光下,就會被聖靈充滿。



常聽大家討論說,Olympus 其中一個大缺點是寬容度不夠,能夠後製的幅度太小,尤其是在高反差的地方,不過我們有機身內 HDR 啊,開 HDR 就拍五張合成一張,寬容度還是可以的,再回到 Lightroom 調整一下,再大的高反差,看似也還可以。





拍這張的時候已經幾乎是全黑的,拍出來的照片也是黑的,用 Lightroom 硬拉上來,也還算可以救。

要離開 Olympus 最令我掙扎的就是 ProCapture, LiveComp 跟 LiveND 了,這些神奇的功能真的在哪都找不到,以後遇到決定的瞬間,就只好一直快速連拍亂槍打鳥了,看會不會不小心打到。


LiveND 剛開始一直想拿來拍瀑布,但是畢竟遇到瀑布的機會也不多,後來發現拿來把觀光景點的閒雜人等拍成鬼影,要不以前都得等他們離開,走了一個又來一個,沒完沒了。

高 ISO 不能用也是 M43 的痛點,但是我們有超穩防手震啊,ISO 用低一點快門放長一點總是可以的,不過這僅只被攝物也是靜止的狀態啦,如果被攝物也是會動的,那防手震再厲害也沒轍,唯有開高 ISO 一途,我一直覺得如果要解這題,Olympus 只要推出 Native Duo ISO 就全解了,一口氣把最大的缺點補上,可是等了那麼多年他就是不出,結果我已經把設備都賣光了,現在又傳出謠言說 Olympus 可能要出 Native Duo ISO 了,真是造化弄人啊。


但我這對攝影沒天份的練到現在,也不過就是會拍拍些旅遊照,自從換了 Olympus 之後就拍不出夢幻淺景深了,我相信這一定不是系統的問題一定是我自己技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也買過 Nokton 17 F0.95, 確實奶油淺景深很漂亮,但是手動對焦對我這老花眼實在沒辦法,拍出來的照片全是沒準焦的,只好放棄,畢竟玩相機玩了那麼久還是有個全福夢,沒玩過全福好像總是一種遺憾,最近又跟推坑攝影師小白促膝長談之後,發現 Sony+騰龍大三元,竟然比 Olympus 大三元還輕,而且是全福,這下腦洞又開了錢包又破洞了。
Olympus 令我難忘的還有防候很令人放心,每次下雨看到其他攝影師躲雨我都可以大辣辣繼續拍沒在怕,Olympus 可是做內視鏡的大廠,連胃酸都沒在怕的,怕什麼下雨。

Olympus 又令我難忘的是超快的連拍,還能自動追焦汽車自動追焦摩托車,奇怪怎麼沒有自動對焦馬。



Olympus 更令我難忘的是 EM1X 的 GPS 紀錄,可能對其他專業攝影師來說這個功能用處不大,但是對旅遊業卻是殺手功能,因為常常一天參觀好多飯店,拍了好多照片,回來已經回想不起來哪張照片是哪個飯店,現在有了 GPS 進 Lightroom 之後清清楚楚,還能顯示出地圖,除了 GPS 更有高度溫度,雖然我到現在還想不出紀錄高度溫度有什麼用處。





到了 Sony 之後,大三元收齊了,才發現找不到魚眼,Sony 唯一的一支魚眼是 A 接環的,副廠老蛙的魚眼是 M43 的,Sanyong 的全福魚眼有 Sony E 接環,結果買了才發現也是轉接的,只是它轉接環是黏死,這樣比活動轉接環還慘,這下再也拍不到壯觀的大教堂了,怎麼辦才好。


算算旅遊也做了十年了,結果就來個武漢肺炎來把旅遊業全滅了,這下也不用出差了也不用拍旅遊照了,只能躲在家裡拍拍家人,我就暫時不拍旅遊照了,繼續斜槓寫程式去了,算算這幾年拍了好多好多照片,其實也都沒時間整理,在硬碟裡面越積越多,也好,趁關在家裡,好好整理整理照片。
喔抱歉不能講武漢肺炎應該要講 COVID19,那英國變種叫 COVID20, 印度變種叫 COVID21。

再見了 Olympus, 希望 M43 繼續發展下去,等到哪一天 Native Duo ISO 成熟了,病毒時代結束了,旅遊復甦了,我再回來拍旅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