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

寫在所有文章之前

這篇文章從開始寫到現在,也經過三個月了,其間經歷很多,也包含了E-P2的發表,這是我第一次對一台相機寫下這麼多心得的感想,加上E-P2跟E-P1幾近完全一樣,所以最後還是硬著頭皮把這篇文章寫完,希望對E-P1/E-P2有興趣的使用者有些幫助。

(一)Preface

開始用E-P1有一兩週了。

這幾天也用E-P1拍了一些照片,好好感受他的好跟缺陷。



E-P1是一台很特別的相機,植基在Four Thirds(三分之四)系統之上,拿掉反光鏡結構縮短了鏡後距離,讓整個機身的厚度大幅縮短,達成了輕便的要求。




或許也是因為先前Live View的成功研發與發展,才促成這個構想的產生:「單眼系統或許也可以拿掉反光鏡,直接利用Live View來操作。」

正因為新科技的進步,也讓我們看到放在E-P1身上,無限的可能性。



放在E-P1上面的,並沒有很多初次下放的科技,相反的卻更像是將許多已經成熟的新玩意兒整合在一起。

Live View、藝術濾鏡、各種不同的拍攝比例、CCD防手振、SSWF超音波除塵裝置、重複曝光,這些都或多或少已經在之前許多機種上面運用。

我們看到的E-P1除了縮減體積以外,也將這些整合進去。



我其實很享受使用E-P1的時間,我可以思考要搭配哪顆有味道的老鏡頭、電影鏡頭表現某個場景;走走晃晃我可以想想看該用什麼濾鏡表現午後的散步;而靜態影像外也可以得到不錯的動態錄影;甚至是各種比例帶來的視角差異。

在在都讓我重新回到拍照的樂趣,而不是攝影的包袱。



E-P1並不是毫無缺點的,相反的在享受它體積帶來的便捷、新科技新思維的用法跟創作的同時,它同時也帶來不少限制。

而這些,大家都已經知道了,而且還熱烈討論。

我不是一隻報喜不報憂的喜鵲,所以我也會就遇到的困難來闡述這台相機。



對每個人來說,在E-P1上面我們都有不同的期待。

有些人認為他畫質應該要擊潰APS-C片幅(*註一)的機種,不管是高ISO或者是沸沸揚揚從E-1就開始的景深問題。

有些人認為他在體積上應該全面性的接近DC,才能夠跟隨身機種有所抗衡。

而有些人認為他沒有辦法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樣樣行,所以否定它。



但對我來說。這是我夢想中的相機類型之一:

比單眼輕便,雖比DC體積大但並不惱人。
擁有跟單眼可相提的畫質同時也擁有觀景窗以外的思考方式。
有很大可能的擴張性。

這會是一台我喜歡的相機,一台我欣賞的相機,一台我會買的相機。

它是Olympus E-P1,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註一:如果對APSC這個名詞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攝影家手札這篇文章參考:Mr.OH! 數位講座 第7講 CCD Size CCD / CMOS 感光原件尺寸說明

英文Wiki:APS-C


(二)Exterior

我等了E-P1很久,不只是因為整個Micro 4/3系統發表後那古典可愛的造型。

讓我期待的,其實是我一直期待,期許以久的體積跟便利性。不管是Panasonic或者是Olympus的機器,都開始讓我對這個系統滿懷期待。

產品發表後,我問過深白色:「你覺得這樣一台機器,會比較像是數位單眼還是像是GRD那樣的好用DC?」



我們討論了一下子,深白告訴我的答案,跟網路上蠻多的觀點相當類似,認為應該是像GRD、LX3、DP1等之類的較為高價的輕便型數位相機一樣。

而在當下我卻認為像E-P1這樣一台相機,反倒是一台體積較小的數位單眼,仍然擁有著數位單眼的彈性,卻減少了些許的體積,在外表上雖然接近數位相機,但本質上仍是較為接近單眼相機。

對於E-P1這樣的改變跟成長,帶來的其實不盡然只有體積上的改變,即使可能因為這樣反倒是增加不便利,但或許也可以有一些拍攝上的新思維新想法呈現。

當下其實我還不知道E-P1怎麼改變我的想法,直到現在我才漸漸明白。



六週後的現在,我也好好用了E-P1三週的時間,現在開始,請讓我慢慢說起這台相機。

我拿到的相機是銀色的E-P1雙鏡組,包含了M-ZD 17mm跟M-ZD 14-42mm,對我來說我比較常用的鏡頭不是14-42mm這顆變焦鏡,而是17mm這顆鏡頭。



比較常使用的原因倒也不是因為定焦鏡畫質較好我才刻意多用,而是這個搭配17mm的組合在配重方面比較合乎我的要求。

對於等校35mm這樣的視角在我個人的直覺性來說也比較方便使用。



E-P1是Olympus在單眼系列的相機首次採用SD卡的機種,在電池方面則沿用E400/E410/E420的電池,所以我自己用在E400那兩顆電池可以繼續使用沒問題。



E-P1的外觀上有一個目前很多人批評的結構,那就是握把的部份。

E-P1採用的並非是一個突出的握把,這點跟同為M43系統的G1/GH1不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有曲度的蒙皮。

許多人抨擊這個蒙皮造成握持不穩固,以我個人使用的感受,這個蒙皮比不上數位單眼那樣的握把,但比起類似過去Contax T3這種光滑的機器來說,這個突出的蒙皮適時的在機身整體配重跟穩固之間有了一個平衡。



機身的另外一側則是鏡頭釋放鈕,還有一個小小的銀牌,繪著Four Thirds系統的標誌,下方則有micro的字樣。

注意到右上角的那個小孔,那是上腳架自拍的時候會亮起的燈號,這個燈號閃爍可以讓你知道什麼時候相機即將拍下影像。



E-P1位於正面上方,則印有製造廠商Olympus的字樣。過去我們稱這個地方為軍艦部,但E-P1並非像傳統的數位單眼那樣具備五稜鏡(或五面鏡)的結構,因此這部份也因此縮減許多體積。

而Olympus左右的小孔則是收音的麥克風,雖然是小小的兩個孔,但收音卻意外的良好,稍後的介紹也將會提供影片驗證我這個說法。



第一台的Olympus PEN由1959年開始,經過了四十年,對我來說E-P1是跨越許多世代的新機種,他不僅維持當初PEN發售的初衷,也導入了現在所擁有的許多科技。

也因此我才將標題定為:「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E-P1的機頂整體分配。



位在閃燈熱靴的右邊,由右而左是「曝光補償按鈕」、「快門鈕」、「電源開關」、「開機超音波除塵的燈號」



電源按鈕跟GRD系列有點相似,開機的時候都會發亮,這能讓一般使用者很快速的理解到「現在是開機的狀態」這件事情。

基本上我使用EP-1有遇到一件狀況,就是經常忘記關閉電源就放進包包裡面,過一陣子機器進入睡眠後,常常忘記有沒有開機,而這時候如果是進入睡眠模式就可以從電源燈辨識是否是開機的狀態。



位於閃燈熱靴左邊的是模式的轉盤,包含了常見的P、S、A、M跟近來機器常有的SCN場景模式。不同於以往的,則是加入了ART(註1)跟iAUTO模式,而E-P1初次導入錄影,也在轉盤上出現。

這個結構其實也跟過去不太一樣,是透過機身上面露出的部份進行撥轉,我個人猜想大概是為了要讓撥盤隱沒到機身裡面,減少空間才有這樣的設計。

撥盤右邊那個符號,代表的是感光原件所在的那個平面。

註1:初次導入ART是在Olympus E-30



E-P1是Olympus第一台在micro 4/3上面的機器,而對於micro 4/3這個系統,最主要也最直接造成機身厚度縮減的原因,就在於micro 4/3拿掉了反光鏡。

由此你可以很清楚的直接看到感光元件,仔細看的話還可以看到感光原件不是直接裸露的,而是包覆著SSWF(超音波除塵)。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機身背面的配置。



構成機身背面最主要的部分,就是這個3"的LCD,提供23萬像素的顯示。

說實在的,不管是幾吋的機背LCD,這不是第一次Olympus用23萬像素的LCD,這次表現出來的可視角度跟鮮豔、精細程度都不錯。

但我總不能老是當隻喜鵲,我手上同時有92萬像素LCD的機種,這個LCD顯示表現的確實不錯但比起更高規格的螢幕,仍顯得力有未逮。



隨著E-P1由觀景窗轉移到LCD取景這樣跟過往較為不同的操作思維,E-P1也加入了一些新的操作元素。

關於操作的方向鈕,上下左右都有快捷的設定(過去的機種就出現過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同時兼顧轉輪的方式,你可以藉由轉動這個轉盤來操作選項。



在E-P1這樣的小型相機,Olympus在進行快速操作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機背右上角的部分就是另外的一個滾輪。

平時它負責曝光補償的功能,進到選單後,下面的大圓盤負責選項種類的變更,而這個滾輪則負責細項的變更。

Fn按鈕則可以針對自己常用的功能做一些快捷的設定。




在LCD旁邊的按鈕,跟過去相同的,由上而下是:「曝光鎖」、「播放」、「刪除」、「選單」鈕。

在選單裡面同時也提供將Fn鈕與曝光鎖這兩顆按鈕互相交換功能的選項。



今天說完了E-P1的外觀,這幾天我也將會一步一步慢慢的把我最近的一些心得跟一些照片慢慢發佈。

對我來說E-P1是一台擁有無窮樂趣的相機,即便它擁有許多缺陷,但我也確實利用它的優點拍到不少喜歡的畫面,一些設計的細節也在在讓我重新想起「拍照」的樂趣跟初衷,而不是整天背負著「攝影」的沈重包袱。

關於E-P1,我要說的故事才剛開始呢!



這篇關於選單文章對很多人,尤其是老手來說,會覺得很無聊。但這是我所有文章內最具意義的一篇文章。

曾經有人跟我說:「我之前去相機店想要看相機有什麼功能,但是一開機測試就要買了,你這些關於選單的文章,讓我至少對相機的功能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配合下載的說明書來看,最後讓我決定買了XX相機!」

所以請大家忍耐一點吧!即使我寫的並不是開箱文,也還是請你讓我從選單功能開始介紹起。

(三)Operation

E-System一路走來,在選單功能方便變革最大的就是E-3了,而E-30選單功能又更近一步,此次E-P1雖然定位不若E3/E30專業,但操作上仍是相當複雜。

也應該這麼說,E-P1的選單方面,保留了多樣功能的操作,而介面上則是盡量符合入門者的需要來做變化跟呈現。

這張畫面是E-P1平時的拍攝狀況,在LCD上面保留了一些簡單的資訊。





而其餘,我們經常會使用的一些功能,諸如白平衡(WB)、感光度(ISO)、測光模式、對焦模式、閃光燈控制、照片比例、照片大小與壓縮率,都可以在按下「OK」鈕以後做調整。

右下的那張圖是過去E3後傳統的選單展現模式。



除了用上下左右的方向鈕操作以外,都可以透過機身背後的兩個轉盤做變化。

下面的黑色滾輪除了當做上下左右方鈕以外還可以轉動,可由上到下決定要調整哪一個選項
上面的銀色轉輪,則是在選定選項後,負責調整該選定功能的變化。

比方說黑轉盤由白平衡轉到ISO選項,銀轉盤就負責將ISO200調整到ISO800。



按下Menu按鈕後,你會看到的是下圖上排的那張畫面。

而這個畫面裡面一般我們比較常調整的是拍攝模式(關於色彩的),還有灰階。
拍攝模式內建一些色彩模式,另外在每個模式裡面也都可以做細部的微調。

灰階部分預設是採用「自動」,但這樣的設定容易讓反差變小,暗部的細節雖容易出來但整體畫面對比會下降產生白霧感,因此我都改採用「標準」。



這三個畫面主要是照片與影片的壓縮率跟尺寸。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在壓縮率方面又新增了L-SF(Large SuperFine),而這個選項除了在這邊,在拍攝畫面的選擇是需要設定的(簡而言之就是預設的設定狀況下你會找不到它),稍後的部份會提到這點。



第二頁的部份主要是針對錄影的設定還有防手振的選項。

包含影片的錄影模式採用何種方式,是否需要同時拍攝影片+照片,另外防手振的控制也是在這邊。



E-P1同時也具備重複曝光的功能,這功能從E-30開始,不過E30擁有三張的重複曝光,而後續的E-620跟E-P1因為定位問題所以縮減到兩張。



下圖三張選單主要是自動播放照片的選項,可以選擇音樂、還有過片(滑動)的方式。



選單內也有「編輯」的選項,這編輯的功能同時也在你觀看照片的時候,按下OK也會出現。

按下選擇圖像後,你可以針對一些相機提供的編修功能針對照片作調整。



而另外一個選項「影像合成」,效果其實跟重複曝光有點類似,你可以選擇兩張到三張的照片來作合成。

在選擇畫面會看到打勾的圖像。



之後你可以選擇每張照片的程度差異,最後預覽完成合成。



而選單從這一頁開始,就有許多的自定的設定。

這張圖我們看到的是對焦模式還有對焦點的選擇。



但是你一定會問,為什麼我的選單沒有這個選項?

我個人猜測或許是因為E-P1是一台以入門者為主的相機,所以在預設的時候是把這些複雜繁瑣的選項關閉起來的,你必須要到選單的最後打開它,才會出現。

很多進階使用者對這件事情很不能理解,認為這相當不便利,但對我來說,這是很適合入門者的一種方式,往下看你就會發現這些設定有多麼繁瑣,名詞翻譯有多麼不可親,預設關閉對很多只想要單純享受拍照的人說是很好的決定。



鏡頭縮回:關機後鏡頭對焦距離會回到無限遠。
B快門對焦:在使用B(Bulb)快門時,可以使用手動對焦。

對焦點循環選擇:一般關閉的時候,對焦點跳選會呈現S狀來呈現。例:第一排由左至右,第二排則由右至左,第三排又回到由左至右。

循環一則是在同一排循環。

循環二則是不管跳到哪一排對焦點,都遵循固定的方向。例:第一排由左至右,第二排第三排都是由左至右。

在說明書裡面第九十七頁有詳細的範例圖。



由於Olympus皆是純電子式鏡頭,因此對焦的馬達皆由機身來控制(包含MF的時候也是將轉動對膠環的資訊傳回機身,機身在回傳到馬達),因此選單內可以讓你控制對焦環你是習慣往左還是往右。

輔助手動對焦是當你切到MF,轉動對焦環的時候,畫面會直接放大顯示。



在外觀介紹講過的雙轉輪,其實在選單設定內也可以選擇自己適合哪種數值的調整。



而E-P1除了Fn鈕以外,比起E-620還可以多設定一顆自定義按鈕(方向鈕的←)

這功能多半我用來設定的是自定白平衡的按鈕,但是如果當你使用光學觀景窗的時候,會發現LCD整個無法關閉,呈現發亮的狀況,所以你就必須找到隱藏的這個設定「LCD發光」。

當你設定過後,按下這顆按鈕,LCD就會將亮度降低到最低(不是關閉,因為仔細看還可以看到畫面的變化。)



自定義的選項一樣可以針對你個人的使用習慣,對於光圈數值調整、AEL/AFL等選項都可以做自定義。



E-P1你可以儲存兩組個人設定,這在E-1的時候就可以儲存了(四組),你可以對你的色彩、還有一些細部的調整,作儲存,當做自己拍攝的快速選擇。

同時你可以在Fn的設定畫面裡面選擇這個選項,幫助你之後快速選擇這兩組設定。

Fn與AEL/AFL按鈕交換也是為了讓使用者順手的選項,這兩顆按鈕都位於大拇指可以按到的地方但仍有距離的差異,可以讓使用者按照舒適性來做改變。

快門優先S跟快門優先C則是可以讓你在對焦完成之前就讓快門作動,這對搶拍的時候很有幫助。



接下來是一些顯示的設定。



E-P1的使用LCD操作的模式是一個使用者非常倚賴的部分,所有照片構圖、操作、觀看照片都會在LCD底下操作跟顯示。

E-P1可以針對照片播放還有LV的顯示資訊選擇要多少資訊。



這是一般瀏覽照片的資訊顯示,包含了曝光分布圖還有一些其他的資訊。



至於LV模式下的資訊顯示,則有更多的資訊顯示。

下方左是一般的方式,按下INFO會跳選到下一個顯示,下方右是擁有曝光分布圖的LV畫面。



這個畫面是手動對焦的畫面,按下OK後就會自動放大畫面至7X大小,最大可以放到10X大小,而E-30則另外有放到5X的畫面。



過去測試E-420的時候有一個功能很另我驚喜,這功能也同時保留到現在。

就是你可以依照畫面來觀看加減曝光值還有白平衡的效果,依照自己拍攝的狀況來作最後的選擇跟調整。



E-P1也擁有各種不同幫助構圖的框線,右下角是E-P1的水平儀設定。



針對曝光值調整的程度,還有自動ISO的選項,也在這邊作調整。

官方給的資料顯示,這塊感光元件最好的寬容度是在ISO 200,ISO100是boost出來的,所以我自動ISO的部份則是設定在200-3200之間。

右下圖最下方的「包圍拍攝」,裡面有在AE包圍(曝光包圍)/WB包圍(白平衡包圍)/FL包圍(閃光燈包圍)/ISO包圍 這幾個選項。

我手上有一些機器,像是E-1跟E-400,在包圍曝光的部分最多可以+-1ev,除了適合找出曝光值以外,也可以應用在HDR上面。其他廠牌較為不同的在於可以達到+-2ev而Olympus一路過來的包圍曝光都只有+-1ev



關於自動ISO的調整,你也可以選擇讓它存在在所有曝光模式,或者是只有在PSA三種模式裡面。

下圖左是閃燈的控制部分,包含出力、閃燈補償還有閃燈模式。

下圖右是雜訊抑制的部份。那個減少噪聲就是「noise reduction 雜訊抑制」、噪聲過濾是「noise filter雜訊濾鏡」



最近這幾台olympus的相機都有一個好用的功能(其實老E-1也有,只是沒有這麼詳盡),你可以針對各個白平衡作微調,同時你也可以讓全部的白平衡都按照這樣的偏移去跑。



本篇文章稍早有提到隱藏的LSF選項,如果你要在一般的拍攝模式選擇此選項的話,需要在這邊作設定。

因為預設的狀況只有LF,壓縮率並沒有到SuperFine,如果你是追求畫質的人可能必須在這邊作設定才能符合需求。
但值得一提的,LSF由於壓縮率比較低,一張JPEG照片高達6MB以上,這也是需要斟酌考量的部份。

此處你也可以針對你需要的Middle跟Small圖片大小做出設定; 一些檔案刪除的部份也在這邊選擇。



針對用戶要輸出的dpi設定,也可以在選單裡面選擇。

而E-P1在多區測光的部份有稍微保守一點,我一般使用是稍微under一些,因此我個人的設定在多區測光上面會多個0.5ev,在中央測光跟點測光的部份我則沒有做任何變動,但你仍可以根據你的拍攝習慣作不一樣的設定。



針對電量顯示的部份也可以做微調,另外水平儀同樣可以做出適當的校正。

而針對LCD的部份,可以針對色溫還有亮度作調整,一般我個人的設定會把色溫往上調一格,亮度減兩格,比較符合我對實際照片的感覺。



這篇文章提到了選單部分的狀況,但由於細項太多,還是建議翻閱手上的說明書,或者可以參考看看這個簡體中文版的說明書(因為我找不到繁體中文的)

此篇文章也稍微分享了一些我自己的設定,還有一些我認為是隱藏在層層選單裡面的選項(Large SuperFine、LCD發光、叫出功能表顯示等等)

對很多人來說,隱藏這些選項實在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情,尤其是進階的使用者;可是針對大部分的入門使用者來說,隱藏這些選項並不會抹煞他們拍照以及使用E-P1得到的樂趣。

針對E-P1這一台機器,我會寧願把自己當做初學的使用者只有看到少部分需要調整的選項,專注在大多數捕捉生活的片段。

當我有需要的時候我再根據說明書來摸索找出這些隱藏的選項,或許正是這種考量,針對基本使用者的一些想法,才會將一些選單隱藏起來吧!

終於可以開始講一些E-P1有趣的東西了。



(四)Lens & Accessories

前面我們看過了E-P1本體的外觀,現在我們繼續來看看,隨著E-P1出現的幾樣鏡頭跟配件。

這篇文章,有比較大一部分會把重心放在Micro Zuiko Digital 14-42mm上面。


<!-- more -->
這次E-P1上次,一起伴隨上市的鏡頭除了體積很讓大家驚豔的17mm以外,另外一顆鏡頭就是14-42mm了。



一般說來,我們在日常生活、外出旅行的應用來說,很常用到的焦段大概是從廣角到小望遠,而14-42mm這樣換算約略等於28-75mm的焦段,對你我這樣一般人的日常使用是相當便利的。



MZD 17mm這顆等校35mm視角,他的體積十分小巧,如果說17mm的訴求主要是利用其便於攜帶的體積讓人自由自在的帶出門隨拍的話,那麼ZD 14-42mm則是利用一個較為全面的焦段,讓使用者可以針對各種場合來做應用。



17mm的濾鏡口徑是37mm,而14-42mm的濾鏡口徑是40.5mm,很多DV的濾鏡多半是37mm,因此在濾鏡的挑選上17mm可以跟許多DV的濾鏡共用,而14-42mm就需要稍微費心一點尋找。

不過原廠也有針對這樣的狀況推出保護鏡,我想關於保護鏡的搭配應該是不需要太過擔心。



上圖中你可以看到黑色的MZD 14-42mm有一個開關,這是為了縮減收納的體積所設計的機構,當你開機的時候要是沒有將鏡頭解除鎖定狀態,LCD也會有提示你的訊息出現。

不過這當然也不是請你重新安裝鏡頭,只是請你解除鏡頭的鎖定。(在選單繁體中文化方面,E-P1還是有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間。)



14-42mm既然有這樣一個讓你在收納可以縮減體積的設計,那我們也順道來看看收納還有各焦段的體積。

這是全部收納的狀況,在這個狀態下,就算是開機也無法進行拍攝,必須要將鎖定鈕打開才可以拍攝。



這是最廣端14mm的狀態。



MZD 14-42mm的設計,伸縮上是中間焦段短,越往廣角或者望遠端越伸長,而25mm的地方就是整個鏡頭最短的地方。



MZD 14-42mm最望遠端42mm鏡頭的伸長狀況。在體積上,大約跟14mm接近。



自從Micro Four Thirds這個規格問世後,有一件事情是大家特別關心的,那就是「體積到底可以有效縮減多少?」

下面這張圖是E-P1+MZD 14-42mm跟E-400+ ZD 14-42m搭配的對比。

過去E400/E410/E420等系列已經在數位單眼中是非常小巧的機種,以前推出的時候屢屢獲取大家的目光,但在下圖你仍可以看到拿掉反光鏡機構的E-P1在機身厚度有獲得相當程度的縮減,即使在搭配的14-42鏡頭上長度差異不大,但是仍可以看到鏡頭本身的口徑跟體積都比較小。



而到了望遠端,更可以發覺這樣體積的變化,以E400搭配的ZD 14-42mm則是更往前伸長,而E-P1則維持差不多的長度。

當然,在開始正式開始的使用下,兩者差異或許並不明顯,但E-P1如果以收納的狀態收納,要讓其輕鬆放到上衣、牛仔褲口袋可能仍有難度,但要放進去日常出門的手提包、書包已經是很綽綽由餘了。



我知道有一部分的人,期待E-P1是一台可以隨身放進口袋的機器,如同GRD、LX3,甚至稍大一些G10或者Sigma DP1。

但我要告訴你的,E-P1終究不是一台高階DC,如果要用「可以放進口袋」這個標準來認定它的體積是否合格,顯得過度嚴苛了些。

但同時,E-P1也不會是一台數位單眼,雖然他的確比較靠近數位單眼的結構一點點。

對我來說,E-P1的定位比較接近過去的Contax G1/G2(G鏡頭的素質比較好還有G1/G2機構是RF這兩件事情我們暫且先放在一邊),比起單眼系統來的輕便,比起高階輕便相機又來的有變化(可換鏡頭)



伴隨著這次一起上市的配件除了17mm跟14-42mm外,還有在第二篇外觀介紹出現過的17mm跟外接觀景窗VF-1。

我一般都攜帶這個組合出門比較多,原因無他,自然是輕便許多,另外35mm的視野也很直覺。

不過VF-1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近拍輔助框線,我用過的外接觀景窗不多,不過GRD的外接觀景窗有就是了。

同樣的,有很多人也對於這個觀景窗感到疑問,「EP1外接觀景窗又沒有辦法同步拍攝資訊,那我到底要這個觀景窗要幹麼?」

外接觀景窗的光路並非跟LCD與拍攝狀態是一致的,在框線呈現的畫面有些許的誤差,另外在覆蓋率也跟LCD所呈現的有差異,這是VF-1的缺點。



但是相對的,外接觀景窗也擁有一些優點,第一個大家都可以想到的當然是可以節省LCD的電力。

第二個,由於SLR系統拍照有反光鏡掀起的機制,因此內建觀景窗在按下快門進行拍攝的當下,觀景窗會被反光鏡掀起而擋住造成一片黑,當你拍攝的時候仍然需要看觀景窗觀察物體的時候,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困擾(例:當你橫向追焦的時候)

而外接觀景窗則可以保持按下快門不會出現一片黑,你依然可以透過觀景窗看到物體。

其三,內建觀景窗會受到鏡頭入光量的影響改變亮度,而外接觀景窗的亮度是均一的。

自然,傳統RF相機會有外接觀景窗的主因還是無法容納所有焦段的框線,所以才會需要利用這個外接觀景窗來構圖,在數位時代這樣的需求自然因為我們在EP1可以利用LCD取景而減少很多這樣的需求,但上面提到的優點仍可以在我們使用VF-1的時候拿來應用。

在關閉LCD的設定上,可以參考第三篇關於選單功能的文章,要將Fn鈕設定為LCD發光才可以完全關閉LCD。



E-P1由於沒有內建閃燈,因此推出了一款GN14(在ISO100;在ISO200則是GN20)的小型攜帶閃燈FL-14。

根據官方的說法是因為E-P1的高ISO提昇很多,可以減少閃光燈的應用,因此閃光燈才改用外接,不過在攜帶上,儘管FL-14不算大,卻也稍微增多了一些不便。



FL-14的背面很簡單,沒什麼特別的按鈕,原則上使用以E-P1的特性就是接上去後讓它自動偵測環境會比較簡易。



這張是直接利用閃燈的TTL來打燈的,我使用就是裝上去讓它閃燈而已,在這樣狹窄的包廂我認為出力還算蠻準確的。



官方提到了高ISO較為可用,需要閃燈的場合縮短,我也就同樣的場地嘗試了一張,ISO值是1600。

誠如官方所說的,卻然這樣昏暗的居酒屋利用堪用的ISO1600可說是在緊急的時候仍可以達成不錯的效果,但兩張比較起來,自然光保留較多的現場氣氛,卻也讓被攝者較容易晃動;閃燈拍攝的照片色準較好,較有凝結的效果。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看看MZD 14-42mm的一些表現。



抗耀光的部分,我個人認為MZD 14-42mm做的相當不錯,有以下幾個原因:對比幾乎沒有下降,畫面也沒有出現像差造成的白翳感,同時下方雖然出現了些許的鬼影,但相當輕微。



這是正面抵抗陽光的狀況(顆粒很粗是因為我不小心調整ISO過頭跑到6400去了),沒有出現鬼影。



MZD 14-42mm這顆鏡頭擁有0.24x的放大率(官方網站標註有相當於135片幅的0.48x放大率),以這樣相當於1:2放大率的近拍距離,在很多應用都很便利。

像是近拍花草,或者是在出遊途中的拍攝食物都相當游刃有餘。



這顆鏡頭在剛問世的時候,網路上有一些評語認為這顆鏡頭畫質不若17mm,所以E-P1拍出的照片不甚銳利跟清晰,我自己使用過後倒是不這麼想。

即便是因為我喜愛輕巧多半使用17mm,但在實際的拍攝上,我沒有覺得換上MZD 14-42mm後,照片的質感跟畫質下降幅度很大,老實說我並感受不出差異。



真的要我評論這兩顆原裝的Kit鏡頭,以我使用ZD鏡頭這麼一段時間以來,在畫質上我還是覺得有差異,MZD還是比不上ZD鏡頭,這一點是我使用上有點惋惜跟感嘆的。



Olympus EP-1是承襲Olympus PEN的理念而進行製作的,而當初PEN系列的設計者米谷美久先生為設計PEN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第二台相機」。

「第二台相機」這個概念延伸出來的是:他要為擁有徠卡相機的人設計第二台相機,希望設計出來的相機可以擁有近似徠卡的快門感覺,但更為重要的,必須是毫不妥協的光學品質。



當時的時空環境,一台相機普遍都超過20000日圓,而PEN設計之時則是以6000日圓的標準,一般人也買得起的標準。



我們可以從這兩點看出米谷先生當時設計PEN系列的整個理念:高素質且一般人也能買得起,用的起。

我並不是不喜歡E-P1,也不是全然不滿意Micro Zuiko Digital的光學品質,但正是因為喜愛,才會有這些感想,使用Olympus這好一陣子以來,當然知道自己使用的系統一些缺憾,包含了:ISO問題、機身性能、閃燈系統等等,但總是有一件事情我能夠清楚明白也能自豪的。

「我用的相機系統,所建構的Zuiko Digital鏡頭系列,不管是入門的Standard、還是High Grade甚至市銀環的Super High Grade,所給我的光學品質是我可以完全信賴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挑選符合我需求的就足夠了。」



但E-P1的售價、Micro Zuiko Digital鏡頭所呈現的,卻顯得有點悖離當初PEN的兩個設計理念:「毫不妥協的光學品質」、「一般人也能夠親近的售價」

E-P1不是不好,面對很多相機它都表現的相當好,只是如果以承襲PEN的精神來看,略顯的不夠到位。



我心裡那個深沈的聲音告訴我,E-P1是我追尋許久,輕便又能夠盡量的達到高畫質的那個可能性。



無奈的是,Micro Zuiko Digital的光學素質確實比Zuiko Digital差一些,考慮到小型化的犧牲尚在我可以理解的範疇,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是我在意的。

以所有配件的價格來看,包含觀景窗、閃光燈、鏡頭等等都不算太便宜太可親,而外觀的質感略顯不足。



為什麼這樣說呢?

以觀景窗VF-1所定價的日幣價格,可以買到福輪達相同焦段的觀景窗,而外觀質感更好,或許是採用全金屬,或許是採用噴砂處理,但不會是VF-1的一般上漆處理。

由於觀景窗經常拆卸,VF-1採用的這個處理,很容易因為拆卸造成很多傷痕跟掉漆(事實上即使採用金屬處理也仍會造成這樣的痕跡,只是VF-1的會更明顯)



同樣的塗裝問題也出現在鏡頭還有部分的機身,以我個人觀感來看,E-P1以這樣的價位呈現這樣的處理跟質感,是還有一些努力的空間。



拿到E-P1一個多月以來,其實E-P1正如同我過去企盼的一樣,減輕我很多負擔,同樣也可以拿到不錯的照片,只是我或多或少也放進去了過多我個人的期待,可能也是因為這些期待讓我對於E-P1出現了一些落差。



我相當享受E-P1帶給我的拍照樂趣,尤其是旅行減輕的那些負擔讓我玩的更開心。

那些思索不同比例的框架也是很有趣的事情,甚至接上各式各樣不同的電影鏡頭、各家老鏡頭都是一件極為快樂的事情,兩者甚至可以交互融合出許多很棒的火花。



而面對MZD 17mm跟 MZD 14-42mm,我使用上也沒有感到特別明顯的畫質差異,除非我硬是要跟原本的Zuiko Digital比較,其實在很多方面這兩顆鏡頭也已經比其他鏡頭好多了。

也正是因為這兩顆輕便同時又可以自動對焦的鏡頭,才構成我旅行增加的方便跟樂趣。



正因為我這麼喜歡E-P1,我才要對這件事情跟大家坦誠我的看法,因為我沒有辦法把這樣的想法跟觀感藏在心裡,只告訴大家我享受、我喜愛的那一面。



今天講了些我必須坦承的看法,在之後的文章,我會慢慢的告訴大家,我在E-P1得到的樂趣是什麼,這還有的說呢!

(註:本篇文章實拍都是採用Micro Zuiko Digital 14-42mm拍攝的,有部分套用機身的Art Filter,其餘都沒有後製。)

本文索引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一)Preface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二)Exterior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三)Operation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四)Lens & Accessories
2009-12-03 0:0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曙光 Olympus
(五)Aspect Ratios & Art Filters

在使用E-P1的這段時間,對於我來說最受用的自然是減輕的體積跟重量,讓我可以在旅行中增加很多彈性,當然跟數位相機不同的是它也具備的鏡頭更換跟擴充的彈性。

但讓我很喜歡E-P1且多了很多趣味,其實是幾種不同的照片比例還有六種的藝術濾鏡,這兩樣特性還有加上Micro 4/3鏡後距離短可以多搭配很多系統的鏡頭,交互融合起來,真的是具有無窮的吸引力跟魔力。

正因為這些特性巧妙的交織在一起,即使GRD3體積上、操作上都來的比E-P1優秀,兩者一起帶出門的時候我還是會忍不住先從背包掏出E-P1拍攝。


<!-- more -->

上圖是整個4/3系統家族最初最原始的照片比例,4:3。

幾年前轉換到Olympus的時候,我並不是太習慣這樣的尺寸,反倒是比較習慣3:2的尺寸,經過幾年後4:3的比例反倒是成為我最習慣構圖的框架。

要論到照片比例,其實就不能不提到Olympus E-30,E-30提供的照片尺寸其實非常完整,涵蓋了4:3 / 3:2 / 16:9 / 6:6 / 5:4 / 7:6 / 6:5 / 7:5 / 3:4。

上面從6:6的比例開始,其實都是中片幅底片的比例,這也是為什麼6:6的比例不是直接寫成1:1的原因,因為這些比例都是從以前的中片幅底片取材來的。



上面這張是3:2模式,也是一般135底片還有數位單眼的照片比例。

但對於E-P1,僅僅剩下4:3 / 3:2 / 16:9 / 6:6 這四種比例,對於一般人的應用其實已經相當有餘了,比起E-30,E-P1其實擁有更多掌握照片比例的能力,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E-30即使具備這麼多的照片比例,觀景窗內並沒有這麼多種比例的框線輔助,因此大多數要用到其他比例的時候,切換到Live View模式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而E-P1是一個完全依靠Live View的機種,在Live View的能力上也比過去的機種來的要好一些。

E-P1即使縮減不少照片的比例,對比例的應用來說卻是一個比較容易的情況,原因就在於Live View簡化了這些流程跟進入門檻。



上圖是6:6的比例,也就是正方形構圖。

這個比例對於我並不算陌生,早在2007年的Ricoh GX100我就使用過這個比例,我沒有用過中片幅相機的經驗,對於正方形的構圖多數的時候當做一種變更視野的想法。

正方形的構圖對我來說比較中規中矩,經常有一些狀況是我覺得正方形比例是比較適合呈現的。

下圖是16:9的比例。

而16:9寬螢幕的經驗,也在過去Panasonic LX系列初次使用,我常用來的方式,其實多半是我想直接用來拍攝桌布的時候使用(因為我的螢幕是16:10比例的),另外的話,拉寬的比例也很適合呈現一些寬廣視野感覺的照片。



你其實可以發現一件事情,這四種照片比例,對我都不是太過陌生,而且對一般消費者也是比較都是滿熟悉的,包含數位相機常用的4:3、數位單眼常用的3:2;而寬螢幕的16:9跟正方形的1:1,也正巧是有可能升級到E-P1的高階消費機族群(LX系列,Ricoh系列機種)

另外從E-30縮減這些比例,保留的這幾種比例除了是一般消費者比較熟悉的以外,也有先把「複雜」「較不常接觸」的比例先過濾的成份,我認為這對E-P1仍是很重要的一點設計,因為他的客群不見得是對攝影歷史熟悉的人們,這樣簡化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門檻。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台相機可以多拍攝這麼多比例,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是非常新鮮的,我們也可以常常看到網路上、論壇裡的心得文,常常第一次拍攝就會迫不急待的嘗試新比例,對我而言即使我都使用過這些比例了,我還是擁有新鮮感。

因此出去玩,從中挑選自己喜歡且適合的比例,這樣的思考過程,是我獲取E-P1另外一種樂趣的第一步。

我相信,這對許許多多的使用者,不管你是進階或者初入門,都會獲得相同的樂趣。

而第二步,就是多樣化多采多姿的藝術濾鏡(Art Filter)。



選擇藝術濾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當你轉盤一轉到轉盤的時候,就會出現選單(如同以下介紹濾鏡的畫面),另外一種則是在拍攝畫面按下OK按鈕後,透過方向轉盤或者是方向鈕選擇,同時在構圖跟對焦的Live View畫面,也可以看到濾鏡畫面的變化。

而出現藝術濾鏡的機器,先是E-30,之後是E-620(E-450只剩下三個),最後是現在這台E-P1。

第一個濾鏡,就是濃化色調效果(Pop Art)



這個濾鏡很適合來處理色彩很豐富的一些場景,中文翻譯的「濃化色調」也算傳神,用來處理顏色很多的場景物體非常適合,可是誇大色彩的效果。

但這個濾鏡取名為Pop Art,或許也隱含著一些含意吧?



1957年7月1日,漢彌頓寫出普普藝術的定義: 大眾化(Popular)目的為了大眾片刻的(短標題) 可以擴大的(易忘的) 大量製作的(便宜的) 年輕的 機敏的、性的、迷惑人的、商業化的。

普普藝術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故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但沒有早期達達主義那種諷刺性、破壞性和漫無秩序的風格,反而以超然的態度歌頌那些被人棄之不顧或已經被人處理過的東西(甚至是複製中的複製)。
(作者:HUNG 。普普藝術。網頁。2009 年 9 月 19 日,取自 http://pitayastudio.myweb.hinet.net/art14_1.htm



也因為這樣,這個濾鏡也很適合一些素材的再造,或者是重複性題材的一再呈現,一些猛烈、大膽色彩的呈現。

但除了這些理由以外,只要是場景適合,誰說拍攝花花草草不能利用這個濾鏡呢?



因為藉由這個濾鏡我們拿到的,其實不只是讓色彩更濃郁而已,而是利用這個濾鏡讓風景、物體更加狂野猛烈,加深呈現出的藝術感。



第二個濾鏡,則是柔焦濾鏡(Soft focus)



柔焦濾鏡是利用較軟的影像調性,創造出迷濛的氣氛,讓影像擁有夢幻般的感覺。

自然,這樣的特性也讓它很適合應用在人像的拍攝上。



其實,我覺得這個濾鏡讓我用起來,很是喜歡的一個特點就是「日常的幸福感」。

這是我的一對好朋友馬克跟愛咪,雖然是在新光三越A9法雅客日常的拍攝,卻藏不住他們即將擁有家族新成員的喜悅。



除了拍人以外,食物也可以透過這個濾鏡營造出另外一種柔軟氣氛,夢幻的場景不是只有適合拍人,簡單的濾鏡也能生活變得很不一樣。

柔焦濾鏡我們一向刻板印象是用來拍人像,尤其是用來拍攝女性的沙龍照,可是真正應用到生活後,也帶給我們更多洋溢著幸福、夢幻的角度跟觀點。



第三個濾鏡是淡化與加光色調(Pale & light color)。



我之前有提到最早出現藝術濾鏡的機種是E-30,而這個濾鏡是當時最吸引我的一個濾鏡。

這個濾鏡是利用柔和的色調,創造出柔和的亮度讓拍攝主體飄流於祥和的環境中,如同迷濛的回憶或夢境中。



這個濾鏡讓我可以創造一些清新的氣氛,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把些許的亮度提高,雖然飽和對比並不是很強烈,但是應用得宜的話可以讓拍攝的主題感覺很清爽。



這種輕輕柔柔的感覺,雖然不致於像柔焦那樣夢幻,卻也讓一些簡單構圖的風景、物體變得清新許多。



我喜歡一些攝影師的作品,多半有這種簡單、清新的氣息,這個濾鏡使用起來讓我覺得在對於刻劃生活那種淡淡的、簡單的快樂有很好的應用。

因為簡單,反而純粹,而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的在無數的規律中找到淡淡的驚喜。



第四個濾鏡是柔光濾鏡。(Light tone)



柔光濾鏡利用抑制高亮度與低亮度,來表現出最佳的光線效果,同時在暗部與亮部能提供較為柔和的精緻感。



其實原本我並不能理解這個濾鏡適合用在哪些地方,對我來說柔光濾鏡的個性比起ART3淡化色調來的更沒有特色,我反而不知道怎麼去看待它。

但實際用了一陣子以後,我發現這個濾鏡在個性上雖然不若ART3鮮明,可是相對的在室內的環境上,有自然光線透進來的地方,讓光線的質感變得更好,讓很多場景變得讓我細細品嚐當時的天光。



ART3跟ART4應用起來更像是一體的兩面,大多數ART3淡化色彩比較適合應用的時機會是在戶外,而ART4則是比較適合室內的應用。

我個人喜好是這樣使用,我分析過後應該是ART3淡化色彩除了加亮以外也讓畫面變得有些冷色調,在室內方面(喝咖啡、吃飯等等)的場景會讓畫面變得有些發青,但在室外的話溫暖的天色會平衡發青的狀況。

而ART4的柔化光線,則是適時的減輕了室內人造光源或者混合光源的偏黃,原本過於濃郁的畫面也因為這樣變得紓緩不少,變得精緻起來。



第五個濾鏡,是懷舊照片粗粒子。(Grainy film)



這個濾鏡重現豐富的顆粒狀感覺,喚起黑白照片的色調,賦予照片戲劇般的感覺。



其實就風格來說,有很多人第一次見到這個濾鏡就提到跟森山大道很像,因為覺得這個濾鏡的黑白模式相當強烈,對於很多靜止的畫面能顯出許多張力。



一種,無聲的力量。



一開始我也對這個濾鏡顯得興致勃勃,覺得很多照片都可以讓風格變得相當強烈,但過了一陣子後,我發覺這個濾鏡它的情緒波動很大,反而讓很多時候太過憂鬱或者哀傷了。

因此雖然這個濾鏡個性很鮮明,但我個人的使用上卻反倒比較保守,避免過大的反差造成記錄生活的違和感。



最後一個濾鏡,是針孔相機濾鏡。(Pin hole)



這個濾鏡重現猶如廉價相機拍攝出的暗角效果與獨特色調,就像玩具式相機、針孔相機拍攝的一樣。

這個濾鏡因為暗角明顯,所以在很多時候視覺的效果會像是隧道一樣,色調也比較復古懷舊,我自己用起來,常常有一種彷彿走入時空隧道的感覺。



同時也因為這樣的特性,暗角的出現很讓人能夠將視線往中間集中,對於一些想要加強的主體,利用這個濾鏡也可以比較容易讓人往那個方向投注視線。



今天,簡短的介紹一下濾鏡,下一篇我們繼續來看看關於濾鏡的應用跟想法。

(六)Life is art

藝術濾鏡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折,因為這件事情影響我很深。

正因為藝術濾鏡的出現,加上當時身在國外接觸到的東西比較不同,讓我對於拍照這件事情有了新的啟發,開始試圖用幾個固定的風格來勾勒出我所看到的世界。



Life is art這個網站,是E-30跟E-620除了在性能面以外,針對藝術濾鏡所架設的官方網站。

"Life is art"在這個數位時代,這個大家急於比較性能、速度等量化數據的現在,顯得格外特出。
<!-- more -->


我深信你腦海中已經浮出一些問題了。

『為什麼在這樣講究規格的時代裡面,要特別強調這件事情?』



『所以強調藝術濾鏡的同時,代表這是一台不重視畫質的數位LOMO機嗎?』



我不知道你對濾鏡的感覺是怎樣,但對我來說,我今年四月看到的時候覺得:「這真是酷斃了,一定超好玩的!」



要論到濾鏡,說真的這件事情已經有很多廠商注意到,像是SONY、Panasonic、Canon、Pentax等等廠商,或多或少的在情境模式,或者在後續的照片編修(在相機本身的編修)導入了這些要素。

但說到哪裡不一樣,我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



先前導入的濾鏡,多半是為了幾件事情產生的:「簡單的照片編修、容易製作出特別的效果」出發點都以入門的使用者為主,期待用簡單易用的模式讓使用者感到趣味。

你的問號一定更大了。

「究竟是為什麼在E-30這種中階的機器導入這樣的濾鏡呢?」



一台中階的相機,更注重的應該是要在性能方面是吧?我相信大家一定會這樣想,但是相對的在數位相機跟數位單眼這麼普及的時代,中階相機並非單純用來作「攝影」的舉動,更多時候反倒是利用這樣進階的性能讓「記錄生活」這件事情更簡單。

正因為有這樣的特性,我會認為藝術濾鏡的導入,同時兼顧了入門者簡單記錄生活,還有進階使用者利用這些鮮明的濾鏡創作的可能性。



幾天前在一篇文章看到一段叔本華的話。

『人們的任務,不在於觀察找尋更多尚未見到的東西,而是去思索人人可見、卻無人深思過的事物。』



我們常常想著,到底要拍些什麼,才會跟別人不同,才會值得記錄。

可是我們卻經常忽略了天天看到,天天運行的人、事、物。



導入藝術濾鏡,甚至說特地為這個功能製作了官方網站,兩段影片,並不只是要把這樣一台性能機器變成數位LOMO機,而更多的用意,是為了讓你越能發現生活的不同跟愉悅。



我說E-P1其實在某種程度來說,算是新一代技術集合的體現。

Live View剛在Olympus出現的時候,網路上一面倒的認為數位單眼不怎麼需要這個功能,而現在每間公司都有這樣相似的技術;

E-30導入各種比例的時候,導入數位濾鏡的時候,也是被認為中階機器不需要這些取巧的功能。



E-30、E-620都有濾鏡、不同的比例、Live View,但多少這幾樣的綜合應用還是有所遺憾,比方說利用光學觀景窗不能完全知道比例的裁切跟濾鏡的效果。

而E-P1由於改善的Live View,讓這幾樣乍看之下毫無關係的科技,一樣一樣的連結起來了。



因為取消反光鏡構造讓整個身材纖細很多,也因為如此,整個系統改良Live View,增進它的效能,而透過這個Live View,可以讓使用者更簡單的利用LCD取景,馬上看到濾鏡跟比例的效果。

確實,在性能面上,取消光學觀景窗E-P1的確有其弱勢的地方,但統合過後的許多趣味跟便利性,卻也讓它成為很獨特的一台相機。



我知道你還會想問一個問題:「這種內建的濾鏡我自己做了六個Preset在Lightroom裡面,或者六個action在Photoshop裡面,那有什麼不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在電腦上已經脫離拍攝的當下,你能做的只是回憶當時的情感跟環境,模擬出你回憶的那個場景。而在機身上面做,你可以馬上選馬上看,如果真的味道還不夠,可以在回到電腦在做處理。

如果你真的是用心記錄生活的人,我相信你會懂回去電腦在做一次感覺會有那麼一點不協調。



因為我們幾乎都沒有利用自己的「預視」能力,而是利用電腦來決定「這看起來味道差不多」。

我們並不是拍下一張照片就記錄下來,這張我已經預想好後製好的畫面,用筆記本抄錄下來想法等待回家後完成(數位時代誰跟你抄筆記本),而是在電腦檢視畫面,看到那些照片才想要加調味料。

這其中的差異,就跟型男大主廚的詹姆士在烹飪東西的時候已經決定放下各種香料襯托食材,或者是等到菜餚燒好以後才加個胡椒粉辣椒粉五味粉的道理差不多。



關於各種比例跟各種濾鏡,其實我都是採用交叉的方式去拍攝,並沒有限定說哪種濾鏡就是要拍什麼場景、什麼比例一定要怎麼搭配。

因此,你也可以看到我放在這兩篇的文章,都是各種比例交叉擺放。

生活嘛,就是這樣隨性跟多變化,不是嗎?



我的生活如此平凡,卻也因為這些照片比例,這些藝術濾鏡變得如此多變。

我很喜歡這些功能,也確實讓它們進入到我的生活裡了,讓E-P1跟著看這個世界,用我的觀點。



這是我的生活。

Life is art.

那麼,屬於你生活中的美好呢?

(七)ISO & Electronic

經過前幾篇的介紹,我們看了:外觀、選單、配件與14-42mm、藝術濾鏡與照片比例。

而現在,我們來看看關於E-P1的電子性能,首先,就是ISO。

ISO


<!-- more -->
這次關於E-P1的ISO測試,我簡單擺放了三種物品,主要是想要看三種狀況的ISO表現:
黑色相機部分想看暗部的ISO抑制;
巴黎攝影展的導覽則是想看多彩印刷的表現;
達文西作品集的封面,則是想看素描在經過雜訊處理後,剩餘多少細節,同時也代表比較亮部的ISO表現。

而測試的環境,相機內關於雜訊抑制的設定,我都採取「關閉」。





在暗部ISO部分,我們可以看到ISO100-400部分表現的相當不錯,而在ISO 800-1600這兩段的ISO值,顆粒開始提高,但是仍能看出鏡片反射的細節。

在ISO 100-1600這幾段ISO值來說,Planar跟T*的字樣一樣都能清楚辨識,在細節的處理上也令人滿意。

但從ISO 3200開始,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顆粒上的增加,還有處理細節上的流失,到了ISO 6400,雖然鏡頭上的字樣仍然是清晰可辨,但鏡片上的反上,鏡框上面的光澤都已經消失。

我們接下來看看素描的部份。





在左邊的素描部分,我想大家可以看出ISO的雜訊水準維持跟中央的暗部一樣,從ISO 100-800都不錯,從ISO 1600開始銳利度稍減,ISO 3200顆粒增加,可是細節沒有漏失的太多。

但是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出另外一個新問題,ISO 6400的部分雖然說細節維持一定的水準,但是整體的色彩飽和度下降許多,而這點其實ISO 3200就已經略有展現,這算是使用高ISO所需要注意到的部份。





接下來我們看看右方的巴黎攝影展導覽。

我選用這個部分切割的原因是想測試E-P1在ISO處理方面對於多色彩的場景,邊界處理的能力是否能達到要求。

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到,ISO 1600以上後,顆粒增加的比較明顯,但對於邊界的處理尚稱良好,並沒有因為轉變成高ISO而產生偽色,導致邊界完全不可辨識。

你同時也可以看到,在高ISO產生的顆粒,比較偏向單色的顆粒,這對於後續軟體的處理可以有比較便捷快速的便利性。

關於E-P1的ISO


這次E-P1上市以來,一次一次的體驗會過後,在網路上往往可以看到許多人對E-P1的高ISO感到讚嘆,也因為這些讚嘆的聲音,讓很多其他的用戶認為:「其實E-P1跟XX機種比起來還是比較輸的。」

因為這樣,E-P1有很多正面跟反面的聲音。

而我個人使用以及這次測試的結果,的確,E-P1比起過往的Olympus機種,在高ISO的處理上確實有一套,基本上我的要求已經達到很不錯的水準,包含處理後的銳利度、偽色的出現多寡、還有顆粒感。

這些部分是E-P1比起過去的機種要好的多,但畢竟整個Four Thirds體系有其先天的限制,那就是感光元件比較小,單位像素會比較密集,越是密集就越會產生電子雜訊以及干擾,因此不管怎麼比,E-P1絕對還是比不上Canon 5D這類機器的高ISO值,或許應該說有機會追上APS-C的機種,但是先天上的限制仍力有未逮。

儘管如此,E-P1已經是近年來,Olympus裡面在ISO表現相當不錯的一台機器。至少以我拿E-1跟E-400來說,E-P1的ISO 1600已經會是我日常生活中會嘗試使用的一個數值(過去我根本不敢開到ISO 800以上)

另外,E-P1的最佳表現ISO其實並不是ISO 100,反倒是ISO 200,這是因為E-P1採用的感光元件原生的最低ISO是200,因此在寬容度的表現上,ISO200來的比較好,這點也可以在Dpreivew的E-P1測試中看出端倪。

如果你使用ISO AUTO的話,原廠預設也是從ISO 200開始的。


播放選單


看過了ISO部分的測試,我們來看看關於E-P1的照片播放。

除了一般的單張照片外,你也可以看到E-P1擁有9張、16張、25張、49張、100張的縮圖可以供選擇。



而最後一層選單,你也可以看到可以根據日期來選擇照片,這對Olympus系列機種來說不是第一台有這個選單的相機,我自己的E-400就有這層選單。

這對出外好幾天的旅行來說,可以蠻快就找到照片的,是一個很方便的功能。



自動白平衡
之前在E-P1剛上市的時候,我就聽過朋友參與南區試用會,講者提到一個說法:「E-P1的自動白平衡比GRD來的好。」

根據我多年使用這兩家機器的經驗,我實在是有一點點難以接受這件事情,所以拿到相機第一天我就做測試了,場景是餐廳內的昏黃燈光。

自動白平衡。



用餐巾紙手動校正。



E-P1的自動白平衡處理不錯,但是要說到E-P1的自動白平衡非常優異,我認為還有一大段距離,至少在人造光源的燈光下,E-P1顯得無法達到適當的校正。

即使如此,E-P1仍是可以稱讚,上面這個場景是整個畫面沒有白色的物品,E-P1只要畫面內有一點白色的物體校正就會做的相當不錯。

另外E-P1有件使用上的小訣竅,當你開始構圖後,如果多等幾秒鐘,其實自動白平衡會開始修正出一個更接近正確色彩的數值,這是當我在使用的時候,發現前一張跟後一張的自動白平衡有差異所發現的,E-P1校正的能力不是差,只是稍微慢一點。

LiveView&對焦速度

E-P1的Live View其實我已經在前文提過了,可以說是Olympus自發表這項技術以來,完成度最高的,我使用過幾台Live View的機器:E-410、E-420、E-520、E-3。

這幾台機器的Live View因為都還有反光鏡的構造,所以在對焦或者拍攝的時候,反光鏡都還是會翻上翻下,在速度上比較不靈敏,E-P1則改善了這項缺點。

但是在對焦速度上,E-P1還是有一點缺憾,在速度上受到兩顆鏡頭MZD 14-42mm、MZD 17mm上的限制,這點在接上同為micor 4/3系統的Lumix 14-45mm ois後可以得到體會。E-P1在接上Lumix 14-45mm後對焦速度有所提昇。(同樣的,Lumix G1接上MZD 14-42mm就變慢了。)

另外,E-P1對焦的判別速度還是不是很快,兩個因素加起來,讓E-P1的對焦速度在一般使用是堪用,但明顯跟不上Panasonic M43系列的機種,如果又遇到光線不足的狀況,這會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電力

然後我們來談談電力的問題,以E-P1這樣的機種來說,我原本預期會相當相當耗電,實際使用的結果,一顆電池約莫可以使用一天平常的旅行沒有問題(約為300張照片,包含一些錄影、隨時隨地檢視照片跟調整設定)。

不過我自己還是準備了另外一顆電池備用,在我使用這台相機,台北、台中、高雄到處跑的時候,大約從早上十點開始拍攝,傍晚的時候就會沒電,晚上若是還想要繼續拍攝則需要動用到備用電池。

這方面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我會建議有第二顆電池是必須的。

過熱

最後,我們來談談過熱的狀況。

是的,E-P1會過熱。

平常E-P1在使用的時候,在右手邊握持的後面就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溫度,而且會隨著使用的時間上升,但不管在大太陽底下或者是陰涼處使用,都還不致於會發生過熱當機。

大家都知道,E-P1的錄影有七分鐘的限制,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避免過熱狀況的產生,我相信這種說法是可信的,除了一般使用的溫度上升以外,我曾經有一次在極米的座談會上面錄影,錄下第一段七分鐘的時候相機沒什麼狀況,而第二段(接連錄影)的時候在LCD上面就顯示出相機過熱(不過我不確定是不是感光元件過熱)

總之,我遇到過熱警告的狀況了,但這是在連續錄影的狀況才會發生,我看過有使用者在大太陽底下使用發生警示的狀況,但我自己南奔北跑,在一般的使用底下是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的。

唯一出狀況的情形,是因為我連續錄影兩段。

這個狀況不僅對消費者來說需要注意,在Olympus來說,或許對於往後的相機設計也應該要更加的注意。

關於E-P1內在,我們討論的差不多了,接下來的文章會多一點趣味,下一篇來介紹同為micro 4/3家族的Lumix 鏡頭。

關於這篇文章所用到的ISO測試原圖,我放在下面的slideshow,有需要的人可以下載。

http://www.slideflickr.com/slide/knqKDtBN

(八)Lumix G 7-14mm介紹

E-P1問世至今,在鏡頭的搭配使用上,多數的使用者還是以原廠提供的兩顆Micro Zuiko Digital為主(17mm & 14-42mm),也有一些使用者在不足的部分以過去Zuiko Digital的鏡頭來搭配不足,畢竟Micro 4/3的賣點之一就是在鏡頭方面可以沿用過去的4/3系統鏡頭。

但是在可自動對焦的鏡頭來說,有沒有別的選擇?

有,那就是同為Micro 4/3系統的Panasonic Lumix G鏡頭群


<!-- more -->
Panaosnic因為在Micro 4/3這個系統耕耘的時間比較早(第一台G1比E-P1早出現約九個月,在Micro 4/3系統發表後一個月就發佈),因此到現在2009年的下半年,多數的鏡頭規劃已經接近完成。

這次在E-P1這個單元要跟大家介紹的,是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這顆鏡頭承襲Lumix G一直不錯的鏡頭塗裝質感,標示鏡頭裝載點的紅點上,印有焦段7-14mm的字樣。

當初會注意到整個Micro 4/3系統,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這顆鏡頭,為什麼呢?我喜歡用廣角鏡頭在旅行跟生活中拍攝,而這個等校14mm-28mm的焦段充分讓我在廣角的使用上非常遼闊。



Lumix G 7-14這顆鏡頭是內建遮光罩的,這點倒是跟Zuiko Digital 7-14一樣,變焦的阻尼也還不賴,在焦段的標示上也十分清楚。

既然提到ZD 7-14mm,我想你也會問到:「ZD 7-14這顆銀環鏡頭,光學素質如此高,為什麼你還要為了這顆Lumix 7-14mm看上Micro 4/3?」

很簡單的一點就是體積,或許這顆鏡頭因為體積上的取捨在光學略有妥協,但仍是十分不錯的水準,而減輕的體積跟重量,卻讓我在旅行中減輕了很多負擔。



這顆鏡頭是日本製的,在底部有鏡頭的序號、還有一些Micro 4/3的標誌。



Lumix 7-14mm採用金屬接環,在跟機身溝通的接點來看,是最新的11點溝通點。



Lumix 7-14mm採用內建的遮光罩,因為他的最前緣鏡片是凸起的,因此鏡頭蓋也跟一般在鏡頭上不同,而是直接覆蓋在遮光罩上面。



這就是第一片鏡片凸起的大眼睛了。

通常這類第一片凸起的鏡頭,在鍍膜的處理都有特殊的處理,比方說會採用特別耐髒污的成分或者在硬度上有所提昇,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刮傷還有髒污。

不過在使用上還是需要注意一點,畢竟還是在外裸露很大一部分。



鏡頭的正面也有標示鏡頭規格的G Vario 1:4 7-14mm APSH。

我喜歡這顆鏡頭在外觀上的這個角度,在鍍膜方面還有外觀上可說是蠻漂亮的。



內建的遮光罩雖然沒有特別的絨毛布裡,但是仍然有做消光的處理,減輕雜光造成的耀光與鬼影。



搭載在E-P1上的正面模樣。



我認為在搭配上來說,尤其是配重,在E-P1並不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相反的在搭配上十分的切合機身的體積。

在配重上也很舒適,長時間使用來說並不會覺得特別疲累。



我在上文強調過幾次7-14的優異體積跟重量,讓我在旅行減少許多疲累。
我想大家不一定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狀況,所以我拿了過去在4/3系統上體積很小的組合E400+14-42來比對。

E-P1搭配這樣一支超廣角鏡頭,實際上跟過去入門單眼的標準變焦鏡體積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在機身的厚度上還減少了一點。



Zuiko Digital 9-18mm在4/3系統上算是很受好評的一顆鏡頭,這顆鏡頭導入了一些新作法讓他的體積跟光學品質取的了一個很好的均衡。

但是E400搭配起ZD 9-18mm,還是遠比起E-P1+Lumix 7-14mm來得大、來得重。



如果以輕便的角度來看,無疑的Lumix 7-14確實是在Micro 4/3裡面一個很有利的組合。



以目前Lumix 7-14日幣一般店頭售價大約落在90000日幣上下來說,大約是台幣32000左右(主因是最近台幣日幣換算匯率實在太差了),而ZD 9-18mm約為台幣23000左右。

這七千到九千的價格差距,或許可以想成是追求體積重量減少的費用,還有一點很重要,7-14mm的最廣等校14mm,比起ZD 9-18mm的18mm,這4mm在超廣角的視角來說可說是相當巨大的差異。



Panasonic在整個Micro 4/3來說規劃的鏡頭群基本上已經建構完成,我個人的建議會覺得除了在Olympus的Micro ZD跟ZD鏡頭之外,使用來的抉擇跟考慮也可以納入Lumix G鏡頭組。

這有幾個原因。

一個原因當然是夠完整的鏡頭組合,你可以選擇你要的任何焦段跟需求。

第二個原因當然也是因為Lumix G的鏡頭組實在不差,值得試試看。

但雙方M 4/3的鏡頭在使用上會有一些差異,明日我們會在實拍部分提到一些實際拍攝的感想還有心得。



明天,我們來看看Lumix 7-14mm的一些實際拍攝照片,還有使用上的心得。

(九)Lumix G 7-14mm 實拍

在鏡頭的使用上,我總是很貪心的喜愛廣角鏡頭,或許也是因為我真正認真投注在拍照的相機是GR Digital跟*ist Ds搭配DA 16-45(廣角端24等校mm)。

也因此對於系統上的廣角鏡頭我都是留意再三,後來因緣際會之下轉換到Olympus 4/3系統,先天上視角*2的特性,選購平易近人的超廣角鏡反而是一個奢求。

直到幾年後,平價的ZD 9-18mm上市我才有機會滿足低於20mm的遼闊視角,而這顆Lumix G 7-14mm,是我在泛4/3系統(4/3 & Micro 4/3)裡面用過的第二顆低於20mm的超廣角鏡(第一顆:ZD 9-18mm)


<!-- more -->

Lumix 7-14mm這顆鏡頭在使用上,特性跟Zuiko Digital 7-14mm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遇到好天氣,拍攝到的藍天都很令人滿意,非常蔚藍。

但超廣角鏡的透視感比較明顯,如果採用仰角拍攝,很容易在畫面的邊緣有拉扯的視覺效果,建築物也有點偏斜傾倒的感覺。

並不是因為Lumix 7-14mm的枕狀與桶狀變形嚴重,這主因是由透視感造成的。



廣角的畫面總是可以帶來張力,在應用上,很容易表現一些單一重複排序的畫面,以廣角的遼闊感來表現,更容易顯得有張力。

在未來,Olympus也會推出Micro ZD 9-18mm,我相信也可以同樣有這樣具備張力的表現。



在耀光跟鬼影方面,Lumix這顆超廣角鏡我認為處理上算是相當不錯。在跟太陽直擊的拍攝上,只有出現些許的耀光,而鬼影程度也不明顯。

同樣的,在面對陽光逆光的情況,畫面的對比同樣很令人滿意,並沒有出現對比下降還有白霧的狀況。

用了4/3系統這麼久了,這真的是這個數位系統讓我滿意的其中一個點,可以恣意的逆光拍攝,Olympus在鏡頭的鍍膜並不是特別出名(相對起Zeiss的T*鍍膜跟Pentax的SMC鍍膜),但當初Olympus原廠強調的「針對數位化」、「直射入光」等優勢,看來加入4/3陣營的Panasonic也同樣有延續下去。



在使用觀感上,對焦速度方面,我用過幾顆Lumix G鏡(7-14mm & 20mm/1.7)平均的速度都比ZD 14-42 & 17mm來的快,不論在哪個機身都是。

這有一部分原因歸因在Lumix G鏡頭內的馬達比較有力一些,因此這顆7-14mm用在E-P1上,會比原本的Micro ZD 14-42來的快一些,但不是很明顯。

因為影響對焦的因素,不只有馬達的推力,還有機身本身對焦系統的判別能力,綜合以上兩點,在使用上你會發現速度有些許提昇,但沒有很明顯的差異,當然,也不會特別感到遲滯。



Micro 4/3系統裡面Olympus跟Panasonic兩家的鏡頭都是可以互通的,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點需要指出。

Micro 4/3的鏡頭群,都有做數位修正的步驟。



而什麼是數位修正?使用在Micro上面的兩個部分就是變形修正,還有色散修正。
但值得注意的,儘管鏡頭在機身都會做數位修正,但是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



變形修正的話,不管是M ZD或者是Lumix G鏡頭接在雙方的機身上都會進行變形的修正,也就是說只要是M4/3的鏡頭接在M 4/3的機身上,不管你是用什麼鏡頭,用什麼機身,一定會進行變形的修正。



但是色散部分的修正,那就不是這樣了。



Lumix G鏡頭要修正色散,其中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接在Panasonic的機身G1/GH1/GF1。同樣的,Micro ZD要修正色散也必須要接在Olympus 機身上才有修正。



也因此當你在E-P1使用Lumix G系列的鏡頭時,鏡頭色散的狀況就會比較嚴重;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G1/GH1/GF1使用Micro ZD的鏡頭,色散不會校正。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在Photozone跟DPReview的鏡頭測試中看到關於色散的測試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



長遠看來這會是Micro 4/3系統上一個問題,當使用者跨廠牌使用鏡頭上將會遇到不一樣的修正結果,像我這次在E-P1上面使用Lumix 7-14,逆光時候的紫邊就比較嚴重一點。



或許在未來針對這部份兩個廠商能夠特別去做一個統一,增加雙方鏡頭的可流通性,這會是Micro 4/3未來要壯大一個需要克服的課題。



維持「統一性」



即便是鏡頭在自動對焦支援還有功能上支援都沒有問題,但是細微的層面恐怕還是需要經過整合的。



我們在回頭談談關於「數位修正」這件事情。



原則上,Micro 4/3如果要利用光學來進行變形還有色散的校正,技術上絕對可行。

但是延伸而來的問題就是,以純光學的角度去修正,鏡片的大小還有構造都會複雜化,這也帶來另外一點缺點,那就是重量跟體積的增加。



重量體積增加的話,Micro 4/3很主打的其中一個個特性:「輕便好攜帶」將會打了折扣。



因此為了體積重量上的考量,數位修正或許是不得不為之的必要之惡(或者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想,是不得不為之的必要之善。)



數位補正帶來了:減少光學補正所需要增加的鏡片重量與複雜結構,輕便化系統,這是主要的優點。



但是在變形修正後,色散修正後,也有帶來畫質的漏失,這點我們可以從各大網站的MTF測試圖可以看出來。



通常M 4/3的鏡頭,在中央部分的解像力都非常的高,到了邊緣會迅速滑落,跟過去4/3邊緣與中央差異不大的狀況差別甚大。



或許這是數位修正帶來的後果。

必要之惡是對比起過去透過光學校正的4/3系統,M 4/3的邊角畫質相對比較低落。
必要之善則是比起傳統光學的校正,M 4/3可以有效的縮減體積,同時仍舊維持一定水準的「整體」畫質。



我個人並不是一個堅守傳統的人,對於數位補正的效果可以接受。可以這麼說,我個人對Micro 4/3的定位在於輕便為主,輔以「有機會」得到跟4/3單眼系統相似的畫質。

如果以這個層面去看數位修正,我想就可以在畫質跟輕便上的觀念,取得一個比較平衡的想法。



這篇的照片都是用Lumix 7-14mm拍攝的,比例、還有濾鏡的部分都是在拍攝時就套用了。

下一篇,我們來看看E-P1在支援原有Olympus ZD鏡頭的能耐。

(十)Zuiko Digital Lens

Micoro 4/3系統有一個特點,在鏡頭的支援度面對過去原本建構的4/3,可以透過轉接環盡情的相容使用。

然而即使都是Micro 4/3系統,Olympus與Panasonic面對舊有鏡頭的支援度也不盡相同。



Panasonic的相容度來說,透過轉接環而能進行AF的鏡頭,在Olympus裡面只有六支:ZD 25mm/2.8、ZD 14-42mm、ZD 40-150mm、ZD 9-18mm、ZD 70-300mm、ZD 14-54mm II。

自家的則有Leica D 14-50/3.8-5.6、Leica D 14-150mm、Leica D 25mm/1.4三隻。

透過轉接都可以進行手動對焦且拍攝,但能支援自動對焦的只有這九隻。
<!-- more -->


與Panasonic方向不同的,Olympus在micro 4/3機身對於4/3的鏡頭支援則是採取完全的支援,只要是Olympus過去的鏡頭都可以AF自動對焦。

而兩者所出的轉接環,Panasonic的MA-1跟Olympus的MMF-1,都可以互相使用沒問題。

不過要注意阿~就算鏡頭沒有支援AF,你還是一定得購買MA-1跟MMF-1才可以手動對焦,這是因為4/3的鏡頭馬達是做在鏡頭上面,對焦環也是電子式的,對焦環只是回傳轉動的角度訊號,最後機身在回傳訊號給鏡頭進行對焦距離的改變。

這點很重要,因為拍賣上有一些便宜的4/3轉Micro 4/3轉接環,因為沒有電子接點,當你轉接ZD的時候是無法拍攝的(這種接環是用來轉接老鏡頭用的。舉例:Leica R鏡轉接到4/3,再由4/3轉接到Micro 4/3。)




造成兩家在支援4/3鏡頭上的差異主要可能在於:P支援的這幾隻鏡頭都是後期Live View技術出現後,支援高速對比式對焦的鏡頭,面對過去的鏡頭,Panasonic主要採用比較嚴苛的態度來處理:「如果對焦速度跟不上,寧願犧牲一些可用性來換取最大的效率。」



而Olympus也或許是因為龐大使用者累積的鏡頭群,所以採取全面支援的作法。當然,這樣的作法也有些許的問題存在:為了相容鏡頭,在速度上就不那麼的可親。



在E-P1實際的轉接使用上,還是以後期支援高速對比對焦的鏡頭來的好用,有很大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在自動對焦方面比較不會出問題。



另外一個,就是配重。



儘管E-P1轉接ZD的鏡頭包山包海,你大可以轉接ZD 300/2.8、ZD 14-35/2等鏡頭,但E-P1薄型化的機身搭配起這樣的大管鏡頭,總是稍顯的不倫不類。



不僅是配重上比較難接受,在握持上更是一個考驗。E-P1偏纖細的機身跟平板的握把,都會讓使用這類鏡頭的使用者很快感到疲累。



不是只有超高階的銀環鏡如此,目前當家的標準變焦鏡頭ZD 12-60mm SWD雖然體積已經小了很多,在E-P1上使用體積也不是那麼的恰當。



大概就處於:「可以轉接,轉接過後畫質也很好,但就失去了E-P1的輕便意義了。」



鏡頭本身的體積是一個問題外,實際上Micro 4/3縮減反光鏡的距離,在轉接過後,轉接環也會補足這個距離,所以原本省下的體積也會因此回復回來。



正因為配重、體積、自動對焦相容度的種種考量,我個人在轉接E-P1的ZD鏡頭都盡量選用這些鏡頭,這回拿來做轉接的範例是用ZD 40-150mm,而後半部是ZD 9-18mm(後半部會加註)

附帶一提,我平常使用在另外一台相機GF1的則是ZD 14-42mm。



在雙方的機身使用方面,鏡頭建議要更新到最新的軔體,不然也有可能發生可以轉接拍攝,但是AF卻沒有做動的狀況。



支援原本的4/3 ZD鏡頭,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是相當好的。

為什麼呢?因為你可以在兼顧Micro 4/3的輕巧跟原有的鏡頭組來做搭配。



假定你是一個業餘的攝影愛好者,或許在買了E-P1之前,你會擁有E-520/E420這樣的機身,搭配的鏡頭或許是ZD 14-42mm還有ZD 40-150mm(買機身就搭配有的雙Kit)。

你可能還會因為輕薄買了ZD 25mm。



不管是MA-1或者是MMF-1轉接環,價錢大約都在5500-6000左右,如果就單個價格來看是蠻高昂的。



但是如果以一個轉接環可以給所有鏡頭用的角度看,以我上述假定的業餘愛好者可能會購買的一機三鏡組合,那麼你每顆鏡頭平均只要多出兩千塊錢,就可以補足原本E-P1+17mm焦段的不足。

(註:以下面一張照片開始,都是ZD 9-18mm,上面的則是ZD 40-150mm)


聽起來還不錯吧?



以現在Olympus 對Micro 4/3的Roadmap來說,在望遠鏡頭要等到2011年預計才會販售,而規劃上等校50mm的鏡頭也付之闕如。



透過這樣轉接ZD 40-150mm跟ZD 25mm,可以有效解決這些惱人的焦段問題,也還能維持便利攜帶性,建置成本也不算高昂。



我想這也算是Micro 4/3使用者另外一種建構鏡頭系統的一種不同的方向吧!



不過我覺得Olympus E-P1在轉接ZD鏡頭上面的對焦速度還不是太理想,很容易判別不正確造成拉風箱的情況。
未來也期待Olympus可以針對這方面做更多軔體上(不管在機身或者鏡頭)的更新。



其實我不太能確切的形容這種感覺。



如果要使用這些ZD鏡頭,我覺得就是心中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腹案,這樣你才可以徹底實現一些建構鏡頭群,增加E-P1拍攝範圍的一些樂趣。



這個以舊有系統來拓展E-P1使用的轉接模式,對很多一路使用Olympus的用戶來說是很不錯的選項。



不過若是你原本沒有這些鏡頭要重新購入,在加上轉接環的費用,這可能就需要稍微斟酌一下,看看自身是否真的需要。



ZD 9-18跟ZD 40-150在我原本的系統上都算我常用的鏡頭,也因此在適應上沒什麼困難,唯一稍微有點困擾的,其實還是在於對焦速度比起原本的數位單眼來的慢,比較容易漏失一些畫面。



能夠有支援是好事,但老問題還是相容性、相容性、相容性。



Panasonic為了速度上的相容性犧牲了支援的廣度,而Olympus為了相容支援更廣而犧牲的對焦的速度。



Panasonic在支援舊有鏡頭廣度較窄的部份,已經透過有效規劃新系統的鏡頭解決。



Olympus亟待解決的仍是這些軔體的細部問題,才能夠讓這個新興的輕便系統更穩定。



在Micro 4/3系統,一般尋常使用可以自動對焦的鏡頭(同為M 4/3的Lumix鏡頭還有舊有的ZD鏡頭),我都已經提到了。



下篇開始,我想介紹一些手動鏡在E-P1上面的使用。



以下,就是轉接ZD鏡頭剩餘的實拍照片。























本文索引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五)Aspect Ratios & Art Filter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六)Life is art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七)ISO & Electronic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八)Lumix G 7-14mm介紹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九)Lumix G 7-14mm 實拍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Zuiko Digital Lens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十一)C-mount Lens

其實整個E-P1的文章十五篇,我最想分享這幾篇轉接的照片,因為在其中我獲得了不少樂趣。

如果說我期待micro 4/3有體積輕便還維持一定畫質,除了在這一點以外,我認為我在micro 4/3獲得最大的樂趣,就是轉接這些電影鏡。



很多人在使用數位單眼的時候,除了自家的鏡頭,或者是副廠的鏡頭以外,還會考慮到一些老鏡頭的使用,一般最常見的除了本家的手動時代老鏡頭,還有M42的一些鏡頭。
<!-- more -->
以轉接M42著名的,就屬PENTAX了,因為當初在制定M42接口這規格的時候是由PENTAX推動的,但是PENTAX就是老鏡的轉接王嗎?

不是。

在數位時代的轉接王我個人認為是Canon跟Olympus 4/3,這當然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而造成Olympus 4/3是轉接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鏡後距離為38.58mm,比起許多SLR來的短,這讓他在製作各家SLR轉接環的時候能夠更有彈性。

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解釋:如果鏡後距離較短要轉接較長的系統,那麼只要接環的長度增加就可以讓原本較短的系統變成較長的鏡後距離。

但相反的,如果你系統的鏡後距離比較長,這個距離是無法縮短的,你只能將鏡頭往卡口裡面伸,但這樣SLR系統又具有反光鏡的結構,伸入的鏡頭最末端會造成打到反光板。



上面的圖表是我在網路找到的鏡後距離一覽表,這樣就可以同時解釋為什麼Micro 4/3可以多轉接那麼多的鏡頭,4/3的鏡後距離是38.58mm剛剛已經提到過,而micro 4/3則是4/3的一半,因此大約為19mm。

因此在轉接鏡頭上,除了原本4/3已經可以轉接的許多老鏡外,Olympus PEN F(29.3mm)、Contax F(29mm)、Leica M(27.8mm)、C-mount(17.526mm),這些都可以在micro 4/3上面轉接。

這兩篇關於轉接部份,主要以C-mount為主,你在上面看到C-mount的鏡後距離,我想你也大概有些疑問:「不是說鏡後比較短的無法轉接嗎?」通則上是這樣沒錯,但micro4/3轉c-mount的轉接環有稍微往裡面縮了一點點,這樣就可以讓多數的c-mount鏡頭使用了。(這當然是通則,當然也有些真的深入機身太多會卡到的)

而實際轉接的結果,還是有一些不同的狀況存在,比方說像場不夠涵蓋,或者是有成像圈,國外有網友收集了一些資料,我覺得相當具參考性。

C-mount的鏡頭應用很廣,早期有使用在16mm的底片拍攝電影,現在也還有一些監視器或者是實驗室器材在使用,在micro 4/3之前,這樣的鏡頭已經被遺忘許久,尤其是實體焦長50mm以下的鏡頭更因為具有成像圈還有比較少機器能夠轉接這兩個因素乏人問津,直到micro 4/3的問世才讓這些鏡頭再次在數位化上的舞台上面呈現。

寫這些文章,不是要炒作鏡頭,我甚至應該這樣跟大家說:「絕對不要去追高這些c-mount鏡頭。」這些鏡頭是很有趣,但是畢竟有一定的價格在,尤其現在市場又炒起來了,有機會轉接是很好,但專門去追求這些鏡頭一定是相當昂貴,完全不符合讓老鏡重生的樂趣

最好的鐵證就是這顆Zeiss Jena Tevidon 25mm F1.4。



我非常喜歡這顆電影鏡,一方面自然是因為他很小巧,而且維持Zeiss一貫的濃郁色彩,但這顆在ebay上現在的價位也從去年Micro 4/3發表之前的50美金,水漲船高來到了450美金。

450美金!我們都可以去購買一顆很不錯的福輪達鏡頭了,如果光是為了趣味跟老鏡的味道,實在有點太過捨本逐末了。



Zeiss tevidon 25mm裝在E-P1上面,體積剛剛好,而且跟E-P1的機身復古風搭配起來非常漂亮。



我對於這些老鏡頭的來龍去脈涉足不深,多數的時候我只是在找一個好玩的途徑,找鏡頭拍出來好看、適合的方法。

Zeiss tevidon 25mm這顆鏡頭,不管在3:2還是4:3都有成像圈,16:9也有一點點,大概要到1:1才完全沒有,但也因為這樣,邊緣的暗角搭配起E-P1的一些濾鏡也能營造一些特殊的氛圍。



雖然是老鏡頭,轉接到micro 4/3後仍有暗角,但卻跟以前的一些老鏡頭印象不同。在景深內的成像都蠻令人滿意的,不會覺得很鬆散,發色比起數位鏡(ZD、micro ZD)來說也很濃郁。



不過我最愛的,還是在低光源的迷幻感。

老鏡或多或少因為鍍膜的關係,面對光的時候都有一些對比下降白霧的情況,這顆鏡頭也多少有這樣的情況,可是當他在低光源的情況下表現出來迷離的味道也是讓我最喜歡它的原因。



挑了用E-P1接這顆鏡頭拍的一些照片,跟大家分享。















這篇文章要跟大家介紹的另外一顆鏡頭,是Tokyo Kogaku的Topcor 38/1.8。



Tokyo Kogaku就是東京光學,東京光學生產過不少鏡頭跟機身,像是至今都讓人稱道的Auto-Topcor 58mm/1.4



我喜歡這些C-mount的鏡頭,一方面當然是這算是micro 4/3轉屬的轉接趣味,畢竟能轉接的數位系統幾乎沒有,即使有這些低於50mm的鏡頭也很難沒有成像圈。

像這篇文章第一顆Zeiss tevidon 25mm在micro 4/3都有些許暗角了,感光元件如果更大的話自然就會有更明顯的成像圈了。



但另一方面就是驚喜感了,經常是這樣拿出去拍照,朋友多少會問:「你這顆鏡頭哪來的?拍起來好像不錯。」當他們聽到這是監視器的鏡頭多半是驚呼連連,說原來監視器的鏡頭也可以這樣拿來拍照阿?

這顆鏡頭沒有光圈調節環,所以拍攝都是光圈全開在拍攝,在戶外光線比較充足的情況下,物體的邊緣會出現一些色散紫邊。



不過我也很喜歡這顆鏡頭,Topcor 38/1.8是沒有成像圈,但照片的邊緣還是有邊角的失光。



我提到我很愛E-P1上面轉接這些C-mount,有一方面也歸因在Art Filter藝術濾鏡,除了原本鏡頭的特性外,兩者結合也常有意外的驚喜。

像這張利用E-P1的柔光效果,加上鏡頭原本的失光特性,整體的色調跟氣氛讓我很喜歡。



這顆鏡頭的發色也很濃郁,雖然不像Zeiss那麼濃,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我個人覺得這顆鏡頭也有點憂鬱的傾向,在畫面上雖然濃郁但帶點煙燻的感覺。



這幾篇文章開始,文章內會文字會說的比較少,以放圖為主,畢竟轉接這些鏡頭對我來說只是輔助micro 4/3的一種趣味,我並沒有對這些老鏡頭的歷史還有光學結構做了很深入的研究。



對我來說這是micro 4/3另外一種獨一無二的樂趣,因為很多原因讓別的系統不能轉接這些鏡頭,我所做的經常只是:能不能接?接起來怎麼樣?要怎麼拍才好玩?





「絕對不要去追高這些c-mount鏡頭。」這些鏡頭是很有趣,但是畢竟有一定的價格在,尤其現在市場又炒起來了,有機會轉接是很好,但專門去追求這些鏡頭一定是相當昂貴,完全不符合讓老鏡重生的樂趣

(十二)Movie Lens

上一篇講的C-mount,有很大部分是監視器還是16mm電影用的鏡頭。

這一篇就延續類似的話題,繼續來分享E-P1接電影鏡。


<!-- more -->

這次這兩顆鏡頭都已經轉接到Leica M mount了。

這顆是Cooke 40mm F2。

TAYLOR HOBSON是英國有名的鏡頭廠,早期雙高斯的鏡組結構由於當時度摩技術與材質問題一直無法實現,TAYLOR HOBSON改良後應用於當時高級光學鏡頭,後期Cooke獨立出來生產高品質的電影鏡頭。



我們熟知的哈利波特、神鬼奇航這些電影,都是用Cooke的電影鏡頭拍攝的。



我覺得cooke這顆鏡頭用在E-P1上,不溫不火的表現一些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題材。



不過度濃郁,但立體感很好,常常有種:「阿!對了,這就是當天的樣子。」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知道是英國鏡的關係,加上用起來不溫不火,總讓我有種英國紳士的感覺。



我覺得這些電影鏡頭跟老鏡頭也真的就是趣味在這裡,不見得走現在鏡頭高反差高銳利的走向,或許以MTF數據來說可能表現也不若現代鏡頭。

但即使是用在E-P1這樣的機器,都還可以稍微窺見這些鏡頭的一些性格。



雖然我對這些電影鏡頭一點都不了解,但搭配起E-P1除了去發現他本來的個性外,思考要利用一般模式,或者是藝術濾鏡模式甚至是相片的比例都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考歷程。



對我來說,這算是這陣子體驗這些電影鏡頭最有趣的地方了。



剩餘還有一些Cooke 40mm的實際拍攝,放在後面跟大家分享。













接下來這顆鏡頭,是KINOPTIK的50mm F2。



成立於1932年的KINOPTIK,主要從事電影光學鏡頭與其他高階光學產品的研發,是法國著名的鏡頭廠。



加上遮光罩後,鏡頭搭配E-P1顯得有點修長。



查詢了一下網路的說法跟看法,多數的講法是提到KINOPTIK的鏡頭媲美萊卡的解析度與階調表現,他的散景表現也相當特別。



據說色彩也相當濃郁,但我這次使用起來卻覺得只要接上這顆鏡頭對比會比較下降,畫面也染上一層淡淡的白霧。



我一直覺得我好像沒有掌握到這顆鏡頭的特性,總覺得拍起來不怎麼濃郁(但是看大家的照片都特別濃郁?)



但是這樣的低對比,加上一層淡淡的白霧氣息,卻也在我許多照片裡面加上了一絲優雅的氣息。



原本我不是很明白為什麼,為什麼電影鏡有那麼多人喜愛?



但在使用這幾隻鏡頭後,我才發現到現代鏡頭追求解像力、高反差高銳利度的狀況,也犧牲了很多調性。



而這樣保留的這些性格迴異、多變的個性,也正是電影鏡迷人的地方。



這些鏡頭往往都不是一般人所熟知的老鏡頭(儘管他們確實很有名),在仔細了解歷史後,也更能明白這些老鏡頭之所以迷人的地方。



在E-P1上使用這些鏡頭(好吧,GF1也算),你會一再的思考到底要用鏡頭原本的個性拍照,還是也借助機身的一些濾鏡、一些色彩設定去呈現一些日常的生活。



不管是隨手可得的巷子轉角、低頭可觸的田邊小花、甚至只是家中桌上的擺設。



或者是偶爾一次到其他城市的遊歷。



鏡頭本身的個性跟機身自己能輔助你的,交織成一張又一張具備不同風情還有情感的照片。



而這些,正是講求效率的現代鏡頭所缺少的一些元素。



或許這也是許多人對電影鏡頭如此風迷的原因吧?

那放在照片裡面的,一絲絲特別情感。



電影鏡頭現在因為很多人追逐,價格都翻上好幾翻,甚至有很多鏡頭直追Leica M鏡,我還是要跟大家講,我寫這篇文章不是要炒作鏡頭,如果有機會買到的話這會是很棒的體驗,但是千萬不要去追求高點,這會造成我們拍照的負擔,一點都享受不到原本的樂趣。

下一篇將提到的是關於Leica M鏡的部份。

(十三)Leica M Lens

轉接鏡頭的最後一篇文章,將來提提Leica M mount的鏡頭。

自然在Leica M裡面,Leica自家的鏡頭擁有很高的品質,不過這次我要提的不是Leica,而是福倫達Voigtlander


<!-- more -->

福倫達是自照相機尚未發明的18世紀時代起便相當著名的光學廠,不過我們今天沒有要探討攝影器材簡史,所以介紹到這邊就好了。

新近的Voigtlander鏡頭,是由Cosina來生產的,儘管如此,在這個價格區間拿回來的品質,仍是相當不錯。



我這次搭配在E-P1上面的,也是很多人的選擇,Voigtlander Ultra-Wide Heliar 12mm f/5.6 SL Asph。

在135底片上是極廣的超廣角12mm,但在E-P1上面因為x2的緣故,只剩下24mm。但24mm仍是在E-P1上面十分小巧的廣角定焦鏡,儘管最大光圈只有F5.6,但現在機器在可用ISO上面提昇很多,稍稍提昇一下ISO值就很容易在戶外還有陰影達到安全快門。當然,F5.6的光圈在室內確實不怎麼好用,ISO提昇後幫助的部份也比較有限。



VC12這顆鏡頭,因為體積不是很大,裝在機身上面的配重還有金屬質感都很不錯,同時24mm的視角也在一般風景、街頭上面十分好應用。



一路介紹起轉接鏡頭,其實最具介紹價值的是這些M接口的Voigtlander鏡頭,因為這些鏡頭仍在生產中,價格保持穩定,不管是新品還是二手都是。

(那個暗角是E-P1濾鏡的針孔相機模式,這顆鏡頭本身沒有暗角,不要誤會了。)


價格上比起Leica可親,也比電影鏡頭穩定不飆漲,品質上使用起來也相當不錯。

Cosina這次這些鏡頭都是金屬質感的,在光學品質跟使用手感上都沒有妥協,我認為會蠻適合E-P1的搭配的。



但其實我認為轉接Leica M接口的鏡頭還有一點蠻重要的:Voigtlander這些鏡頭恰好銜接了E-P1/GF1等Micro 4/3機種所不足的地方。



儘管需要手動對焦,但福倫達這些鏡頭對E-P1來說,包含了焦段、光圈等等多樣化的選擇,這在Micro 4/3的鏡頭群是比較缺乏的。



像這隻用起來等校24mm的廣角定焦VC12,我在八、九月使用的時候根本就還不知道Micro 4/3有可能會出比28mm更廣的鏡頭。



我也知道很多人已經購買了35mm F1.4、50mm F1.1等鏡頭使用在E-P1上,這些鏡頭對目前的E-P1使用上起了一個很不錯的互補作用。



平時使用Micro ZD 14-42mm或者是17mm來方便拍攝,當需要一些特殊題材的時候則可以利用這些來搭配。



這也是我提到福倫達的原因,因為他仍在生產中,價格穩定,加上銜接到E-P1一些焦段上的不足,如果要考慮轉接的話,這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這顆鏡頭,雖然不是Leica M接口的,但也在這邊一併介紹。



他是Rollei的35mm F1.4。





搭配起E-P1就顯得有點粗壯了。



HFT鍍膜也承襲Zeiss T*的鮮豔,這是一支好鏡頭,只是搭配起E-P1塊頭比較大,所以我基本上很少使用這顆鏡頭



簡單挑選一些照片,多數是餐桌上的部分跟大家分享。最後再來談談關於「轉接」這件事情。













轉接這件事。



我會在整個E-P1的系列文最後放上這些轉接鏡頭的分享,不論是老鏡或者是新鏡頭,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當然不是藉由分享來炒高鏡頭價錢,這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最初有這些轉接的念頭,是發現到Micro 4/3鏡後距離較短,或許可以有一些很不一樣的老鏡頭轉接,事實上我也體會到這些樂趣了,就是在那些小巧的C-mount鏡頭。



轉接鏡頭,除了體驗這些過去無法轉接的鏡頭外,一方面也有補齊現有焦段的用意,所以偏好用廣角的我,找了福倫達VC 12mm來做這部份的轉接,達成我要的需求。

我也知道很多人需要大光圈,需要淺景深,所以他們找了35mm F1.4或者是50mm F1.4之類的鏡頭來搭配。



可是說真的,我介紹轉接的用意,除了「體驗過去所無法轉接的鏡頭」、「補齊目前所需焦段的不足」之外。

更重要的一件事。

『物盡其用』



E-P1的問世,大致上對這兩種族群特別有吸引力:尋求第二台輔助數位單眼的使用者(不見得使用4/3)、還有因為E-P1輕便入門的初階使用者。

使用4/3為主的使用者,他們也會考慮把舊有Zuiko Digital的鏡頭轉接到Micro 4/3上;很多人家中也擁有一套Nikon FM2、Canon AE1、Pentax LX ;也或許家中的長輩還堅守著銀鹽底片,喜歡賞玩Leica M、Contax G這樣的系統。



這些舊有的設備,可能因為數位化的過程中不再選擇同一間廠牌,也或者是同一間廠牌接環的更替,總之在數位的舞台上面使用上比較不便利。

你可能需要更換對焦屏,面對需要大量使用自動對焦的情況下,比較不得已必須捨棄這些老鏡頭。



我自然知道,在數位時代也有很多人回頭去把玩老鏡頭,不外乎是我提到的「體驗鏡頭」、「補齊焦段」這些緣由,但畢竟使用上多所限制,不見得每支想接的鏡頭都可以轉接。

但E-P1 Live VIew跟藝術濾鏡的設計,不只讓這些鏡頭擁有數位化的舞台可以重生,還多了一分靈動的變化。

只要你想接,幾乎沒有什麼不能轉接到Micro 4/3系統的,雖然焦長轉換率仍有限制,但是這些老夥伴已經擁有更多的新生舞台了。



這也是我不鼓勵大家去追高的原因,這些鏡頭有機會在Micro 4/3上面重生,可以去體驗十分好,但要是專門去針對這些鏡頭花了一大筆金額去購買,就失去了這些意義了。

在談轉接的最後這些照片是Leica 50mm拍攝的,沒特別介紹也有上面所述的這些用意。

我常常說,其實我只是愛寫文章而已。大家看到我分享這些心得有很大部分都是來自我認識的許多朋友支援,借助我的筆跟文章跟大家分享。

「我不是很會寫文章,但我知道我真的交到一群好朋友。」

這幾篇轉接鏡頭的文章,鏡頭都不是我的,大多數是出自butterdada達叔(雖說我後來也接手了幾隻),我原本只是寫信想請達叔支援我Leica M轉m 4/3的轉接環而已,沒想到達叔聽到我要測試轉接鏡頭,整理了五六隻鏡頭來幫我(包含Lumix 7-14mm),不只是熱情幫忙我,有時候在文章內也會宣傳我的文章,實在是很感謝他。

我也很感謝深白色的KINOPTIK跟VC12,還有LILICHOU的Leica支援,沒有這些鏡頭的支援,這些關於轉接的部份不會那麼完整。

沒有canna借我E-P1長達一個月,我也沒辦法做這麼詳細的試用分享。

E-P1系列的文章快要結束了,剩餘的還有兩篇。

一篇是關於E-P1新興使用者的探討,還有最後的結語

本文索引: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一)C-mount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二)Movie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三)Leica M Lens



(十四)女孩兒們在想些什麼?
E-P1的問世,原本喜愛拍照的人就對這樣的機器引領期待,因為在E-P1之前的G1/GH1仍還保有單眼相機的軍艦部跟握把,看起來(*註)並不是那麼輕便,而E-P1巧妙的以PEN Digital的定位跟外型切入,吸引到很多復古的人們。

(註:我是說「看起來」,實際上機身厚度其實差不多,只是G1/GH1多了軍艦部&握把。)

當然吸引更多的,不只是原本就擁有Olympus 4/3系統的人們,而有更多是原本就擁有別的單眼系統的人,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接近單眼的畫質,也有單眼的彈性,卻比原本的體積縮小很多。

但除此之外,E-P1這樣的外型,這樣的體積,也吸引了一些新群眾:那些苦惱於單眼相機龐大的初入門使用者,還有女孩子們。


<!-- more -->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朋友圈的關係,我認識一些喜歡拍照的女生。

仔細想想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數位時代器材的普及,不管是相機還是手機都讓很多原本對照相器材恐懼的人們拿起相機記錄起一切。在這注重休閒的同時,相機同時也扮演著許多聚餐記食、生活紀事的重要推手,出外遊玩的時候也比過去更容易可以分享照片。



Maggie也是這樣一個喜歡記錄生活的女生,拿起相機拍起食物、享受生活。

也因為這層因素,在這幾年內陸續換了幾台相機,她目前使用的相機是Leica D-LUX3,她也有一些同事購買GRD等相機。

我還記得她問過我一個問題:「要怎麼拍才比較容易有淺景深呢?我想要那種比較夢幻的感覺。」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但我常常話梗在喉頭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通常會問我這個問題的朋友都不知道淺景深生成的理由,而解釋這樣的理由往往會讓他們呼呼大睡,或者失去耐心。

結果我往往只能告訴他們要盡量靠近物體、光圈開大、盡量使用望遠端才能「有機會」拍攝到淺景深的照片。

但是我想大家也清楚,小相機因為感光元件比較小的關係很難營造出淺景深,而唯一最快拿到較大片幅的相機,就是入門級的數位單眼。



但入門級的單眼對一般使用者來說仍有體積的障礙,在介面上也不如DC直覺(近年來改善很多),我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對於「我要畫質好就要買單眼」這件事情那麼執著的緣故。

而現在,讓我終於可以告訴他們:「其實你們不一定要買數位單眼的。」

E-P1在設計上還有定位上,確實有把使用族群定位在:「第二台隨身機」「幫助入門者更享受拍照樂趣」這樣的傾向。



E-P1在介面上維持跟DC類似的介面,操作上也相仿,這對一般大眾都是非常好的設計,會讓他們減輕對所謂「攝影」的恐懼;而E-P1相對起數位相機來說較大的感光元件,也容易讓他們拿到理想中的淺景深;可更換式的鏡頭,則比起一般數位相機又多了幾分彈性。

Maggie確實是蠻喜歡拍照的,很多簡易使用的後製軟體她都有嘗試過,像是利用光影魔術手做一些簡單的調整。



在試用E-P1當天Maggie也提到一些她的想法。

她覺得E-P1是一台非常容易拍出她所期待效果的相機,畫質看起來也比起D-LUX3來的好;使用操作上也非常便利,非常直覺可以馬上就上手,有稍微不懂的選項花點時間也可以熟悉。

在外型上,對於E-P1復古的外觀與金屬的質感也非常喜歡;而E-P1的一些濾鏡也讓她覺得拍照實在有趣太多了,柔焦濾鏡、針孔相機濾鏡、高反差黑白濾鏡都覺得相當有趣。

體積放進包包也不是太困擾,也讓她蠻願意帶這台相機出門的;而她所關心的淺景深,E-P1也比起過去的幾台小相機來的容易表現,這也讓她把這台相機列入之後的購買考慮。

(Maggie那天大概拍了E-P1兩三個小時吧,這篇用的照片不只是情境照,實際上是Maggie試用的時候側拍的)



不過,女孩們也是有很多種面向的,我也認識對相機要求相當高的兩位朋友:JK & 阿婷。

(本張照片由skiseiju提供)


JK跟阿婷我都是在GR Fan Club認識的,JK本身擁有GX200跟Olympus E-510。

阿婷則擁有GRD2跟Olympus E-420(曾經)。

這部份的心得主要是以JK拍攝一陣子的感想為主。



這是JK一波三折的愛機,白色E-P1。

JK對於挑選相機的原則大致上有兩項:成像的品質與相機的造型。她提到對於E-P1,在這兩點她都蠻滿意的,因此相對的她也可以包容其他的缺點,因為那些缺點都是在了解過後可接受的。



JK在實際使用一段時間後也提到關於濾鏡這部份,可以增加拍照的樂趣,但處理時需要增加時間倒是讓她有點困擾。



而她也提到,在藍天的顏色演繹上,她也對E-P1的表現感到滿意。



而過去在高ISO的使用上,在室內拍攝食物,光線不足而需要提高ISO的場景她也對高ISO的處理感到滿意。

徹底擺脫過去比較不願意使用高ISO的情況。



雖然在前文Maggie有提到E-P1的介面蠻方便使用的,JK&阿婷也同意這點,不過對於相機不求甚解的她們也指出其實E-P1的功能相當多元。

JK說:「可以設定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可是平常我會使用到的也就那幾項。E-P1提供很多自訂功能還是十分不錯,也許有一天剛好用得上。」

以我自己的觀感,E-P1是提供了一個方便使用方便你入門的媒介,但因為後續的功能沒有馬虎,當你熟悉以後需要應用到這些關於「攝影」的功能,E-P1也可以讓你更深入去使用,不僅保有人性化也維持後續需求的功能性。

(本張照片由skiseiju提供)


另外一位,是我同學妹妹的學妹憨憨(好複雜的關係)

附帶一提,我同學的妹妹剛剛用短片「背光」拿下高雄電影節「平民英雄短片競賽」劇情片優等獎 & 第8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優秀學生作品獎。這是他們的工作室網頁



因為主修的關係,她們會接觸到攝影機的一些器材。我當天把E-P1借給他們,帶上的是幾個監視器還有電影鏡頭。

馬上她們就對這些鏡頭嘖嘖稱奇,一直問:「為什麼你的相機都跟我的Canon 400D不一樣,裝的鏡頭也好可愛!」



「像數位相機的介面,但用起來卻感覺千變萬化。」
「而且可以接電影鏡頭實在是太酷了。」
「疑?錄影還有720P?可以拿來側拍片場記錄耶!」

對他們而言,E-P1不僅是一台相機而已,也有輔助工作跟創作的意味。



我不是要刻意強調女性使用者這件事情,只是因為正好有這些朋友對於E-P1有一些心得與感想,就把它納進來寫。

實際上整篇文章寫到這篇,她們的這些對於E-P1的反應,也正是我想告訴大家的幾件事情:易用、擴張性、樂趣。

「易用」減少了入門者的挫折感也方便了進階者的轉換系統後的重新適應。

「擴張性」則利用了更換鏡頭、對老鏡的支援、甚至是隱藏在選單內複雜的設定,都在在提昇了這台相機的可用性。



而「樂趣」,讓很多人用這台相機,回歸當初真誠的感動。

拍照這件事情是很快樂的,不管你是在享受成品,還是攝影的過程、把玩器材,甚至是因為快樂才按下快門。

我並不是說單眼相機做不到樂趣這件事情,而是E-P1這樣的系統的誕生,確實讓這樣的快樂更容易延續下去。

不僅是啟發你的興趣,也讓你從中獲得更大的樂趣,那樣純粹而簡單的快樂。

(十五)終曲

關於E-P1,我從未想過我會寫了這麼多的文章。



原本我大約只想寫個8篇左右,沒想到使用這台相機一段時間,加上有一些材料陸陸續續進來,有一些新的想法想要放進去,就這樣幾乎是無止盡的延伸到了15篇。
<!-- more -->


這十四篇文章以來,我想該說的都差不多說了,該驗證的新功能也驗證了,最後一篇文章,我想重新談起:「為什麼是E-P1?」



我等了E-P1很久。



對於挑選的系統來說,我蠻喜歡輕便型的系統或者是相機,所以當初我挑選的是Pentax DSLR - *ist Ds,後來我離開了,因為Olympus,因為Kodak CCD,因為那些針對數位優化的Zuiko DIgital Lens。



這幾年來,我也使用了Ricoh GR DIgital,那是一台很方便的小型相機,後來也陸陸續續入手了一些經典的底片小相機。



總有一個心底的聲音想讓我擺脫這些笨重的機器,只要好好走走看看就好。



使用龐大的數位單眼相機跟輕便型小相機,在這兩種類型的相機中切換,我往往會陷入了:

「哎呀!我要去歐洲念書了,還是帶大單眼去旅行吧!畢竟這是難得的經歷。」

「嗚嗚,我的腰好痛,還是帶GRD出門就好了啦!小相機拍起來也不賴阿!」



就像這樣的,我永遠都在「要不要帶單眼出門」&「自助旅行數天後身體的疲勞」之間反覆。



有那麼一天,Micro 4/3出現了,Olympus那個在Photokina展出的初期模型,那樣古典的造型就這樣虜獲了我的心。



我所想像中的Micro 4/3,是擁有過去4/3系統一般的高水準鏡頭,卻大幅的減輕了體積跟重量,是一台旅行跟品嚐生活好用,重要時刻又不失信賴度的小型輕量化系統。。



我終究對它期望還是太高了一些。



英文網站DP Review在這台相機的測試中提過:「E-P1,E-P1,一台理性告訴你要忍耐,感性卻會讓你忍不住買下去的相機。」

(當然我有潤過,但原文意思就差不多是這樣。)



我自己的解讀是這樣的:「理性的層面上,我會知道E-P1有哪些是先天存在的缺陷,可是情感上我卻會因為E-P1本身的輕便屬性而買下手,盡力克服那些缺陷而對於E-P1帶來輕便、貼近生活這些優點感到滿足。」



Olympus E-P1以官方來推廣的口號是:「Digital PEN」



當初PEN系列的設計者米谷美久先生為設計PEN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第二台相機」。

「第二台相機」這個概念延伸出來的是:他要為擁有徠卡相機的人設計第二台相機,希望設計出來的相機可以擁有近似徠卡的快門感覺,但更為重要的,必須是毫不妥協的光學品質。



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一台相機普遍都超過20000日圓,而PEN設計之時則是以6000日圓的標準,一般人也買得起的標準。



輕便、高質素、普羅大眾也要能買得起用的起,這是PEN相機的由來。

就某種程度來說,E-P1也算是做到了這些面相,當然也沒有全然滿足過去的精神。



E-P1的確做到的減輕重量與體積,達到的輕便的目的;在畫質上也比一般的數位相機來的好,比起數位單眼相機也不算遜色。



但其實E-P1是一個數位時代下的折衷方案,因為體積上的考量而需要利用數位修正影像,因此在周邊的畫質下降的比較快,造成畫質上的影響。

(不過這倒是不只有E-P1這樣,整個Micro 4/3系統的「鏡頭」都這樣,程度差異而已。)



E-P1也確然透過Live View這個功能,將近似數位相機的介面放到E-P1上,讓大眾都非常容易使用。

但鏡頭的外觀質感也略微降低,在先前的文章內我有提過比較容易掉漆。



E-P1就是這麼一個透過理性分析,你會猶豫不前,想著:「這樣,還要買嗎?」

可是卻是在親自拿起相機拍照後,心裡面發出一個聲音說:「好,我要買!」
(好吧,那是我自己的聲音,因為我實在沒辦法長期拿大相機旅行。)



E-P1發售到現在也五個月了,我相信我講的這些已經很多人提過了。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我用這句話來形容E-P1,也是這十五篇文章的標題。



這可不是隨便取一個富麗堂皇的標題騙你進來看而已。



E-P1有很多特性,第一個特性就是剛剛提到的繼承過往的PEN精神,而PEN至今已經經過了半世紀,五十年了。



對於E-P1我為什麼這麼強調那些老時代的東西,除了50年的歷史外,E-P1也可以讓我們手上的那些老鏡頭再次重生。



不管你是擁有長輩留下的Nikon AI鏡頭,或者是蘇聯的L39鏡頭,甚至是塵封好久的16mm電影鏡頭,都可以在E-P1上面再次應用。



其他系統大可以轉接一些老鏡頭,但對各家老鏡頭支援如此廣的,Micro 4/3是數位系統上的第一次。



真的要說我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大概就是承先啟後吧!



E-P1也不是只有能夠針對老骨頭友善支援而已,對於21世紀才發展的Zuiko Digital這群有活力的年輕鏡頭群也同樣支援寬廣。



而未來Micro 4/3仍有一段路要走,還有自己的系統要開創,還有許多要整合。



跨越時代,承襲原本的經典初衷,也開創出新世代的曙光。



在使用E-P1的時候,我同時也使用GRD3,兩個一起放在包包裡面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



但大多數的時候,我還是不自覺的就先拿起E-P1拍照。



「為什麼?」



我說不上來,GRD3當然很好用,拍起來也確實是不錯,可是就是沒有E-P1來的趣味,也那麼有彈性。



回來台灣以後那一個月,幾乎是台北、台中、嘉義、高雄、台南到處跑。



看到熟悉的城市,或者是另外一個陌生的角落,用GRD3看的角度是隨意的,輕鬆的,像呼吸一般的不自覺拿起相機去拍攝。



而E-P1不是說就不輕鬆隨意,而是在這樣輕便隨手的特質上,你又會想的更多。



而那些想的更多的面向,則是比較靠近使用單眼相機的特性。



想著說什麼時候要用什麼鏡頭,到底該不該換超廣角Lumix 7-14mm呢?還是說就帶著17mm去逛街?



想著什麼時候用色彩濾鏡的觀點去拍照,一下子用猛烈的普普藝術風,一下子又是柔和的光影變化,一下子又是街上游移的野犬粗顆粒。



一邊斟酌著那些老鏡頭不同的調性、散景、那些以前不那麼精確的鏡頭特質,然後才去更換,才去描繪這個世界。



更多的時候,是這些樂趣通通結合在一起,你既是在享受記錄生活的當下,也是在享受輕鬆無負擔的拍照,更是在享受這些多采多姿的想法激盪。



我一點都不想為E-P1粉飾太平,但是我也不能跟你說我對E-P1毫無熱情(沒熱情還寫15篇文章),面對Olympus E-P2,我講的也沒多留情面



Olympus E-P1、E-P2、Panasonic GF1這三台機器,或許到這篇文章你可能也會問,我要怎麼選?



Olympus E-P系列跟Panasonic GF1恰好是類似的輕便定位,但功能卻巧妙的區隔開來,今天放在我面前選,還真的難分軒輊。



老實說我不知道。



一個有防手振,另一個就沒有。
一個錄影有限制6分鐘,另一個就沒有限制。
一個錄影有雙聲道,另一個就單聲道。
一個搭配的餅乾鏡畫質差一點,另外一個就好一些光圈也大一級。
一個人機介面普通些,另一個就親和大眾更多。
一個有些設定很切合「攝影」的習慣,另一個就多給了更便利的場景模式。
一個色彩管理極佳,一個就略差一些。

(要舉例還有很多...)


找出你最需要的點,再去下手會是我的建議。



這世界上沒有那種機器:「妙蛙種子!就是你最強了!就決定是你了!」



而你最終如果選擇了E-P系列這邊,面對E-P1/E-P2又是什麼狀況?



E-P2對我來說,大概就是一台E-P1.1吧。E-P2可以說才是我心中真正的E-P1,因為95%的功能類似,多提供了兩個濾鏡、一個i-Enhance色彩、一個自動追焦,還有一個EVF電子觀景窗。



如果你預算有限制,大多數的時候都利用LCD來取景,濾鏡跟EVF來說並不是很重要,這時候選擇E-P1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如果你預算的限制不是那麼大,也很迫切的需要EVF,那麼E-P2會是比較好的選擇,畢竟它看起來比較像真正的E-P1。



重點在於不管你選擇哪台機器,你一樣都體會的到這些Micro 4/3獨有的魅力。



你知道使用Micro 4/3最迷人的吸引力是什麼嗎?



或許是輕便讓你願意帶出門吧?



或許是Live View跟親善易使用的使用介面吧?



或許是那些濾鏡帶來的生活變化吧?



或許是從體驗那些比你年紀要大上不少的鏡頭滋味吧?



也或許,這些理由都是。

終其一生,我們不見得能成為大攝影家。



但是我們永遠都可以。

永遠都可以探索新鮮的世界、記錄熟悉的生活、那些永遠純粹而簡單的快樂。









文章總覽: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一)Preface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二)Exterior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三)Operation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四)Lens & Accessorie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五)Aspect Ratios & Art Filter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六)Life is art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七)ISO & Electronic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八)Lumix G 7-14mm介紹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九)Lumix G 7-14mm 實拍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Zuiko Digital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一)C-mount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二)Movie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三)Leica M Lens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四)女孩兒們在想些什麼?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五)終曲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還真的是千乎萬換始出來
接觸相機以來,陸陸續續看過數不清的相機使用測試文章
我想,很難找到像樓主這麼用心的文章
謝謝你的分享,也能讓更多人可以深刻的體會到E-P1。
用心、全面、平衡 ~ 是我拜讀樓主長篇為文的感想。

折衷、色調、相對輕便 ~ 則是感謝樓主替我點出的E-PX器材之勾魂共鳴點

已有堅定心意加入E-PX的行伍 ...... 現正等待適時美妙的緣份觸發。

謹擷取樓主在(十五)篇末段的一句話:『... 終其一生,我們不見得能成為大攝影家。』
承接這段話......願01網友閱文之後,都能好好享受手上的器材 ...... 管它是N/C/S/O/P哪一家。
+5,昨天在大陸的網站先看過您的部分文章,今天終於看完全部,感謝cybercat大的整理分享

O家有像您這樣熱情且願意分享心得的用家真好!
在文章列表看到這篇文的發文者是cybercat,馬上就飛也似地點進來。
這篇文章太棒了,最讓我感謝的是作者對選單部分的執著以及詳細說明
我的機子雖然是E-620,但是選單的講解讓我也獲益不少。
不管哪家出了新機種,總是要等到賽博貓的大作,才能得到最忠實的評論。
版主有常到嘉義嗎?
有看到幾張在嘉義拍的照片..
黑白粗子的第一張照片.
騎機車的先生在吃仙草(一銀前面)
那攤超久的了.....應該比我年紀還大.
很棒的分享...感謝 有機會也想買一部EP1 OR EPX.
全連...照明彈A批號4號裝藥...空炸信管..
我愛E-P1
除了加分以外我不能再為這麼精彩的文章做些什麼了
尤其是那句
終其一生,我們不見得能成為大攝影家
深深打動了我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