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心得]動態範圍與色階的意義

這篇文章的起源是當初我買了Nikon D90之後,以往沒有看過的「Active D-Lighting」讓我覺得很難駕馭,上網問了一陣子…後來發現大概台灣也沒人研究過,所以充斥著很多錯誤的理論,讓我失敗了很多次。最後終於在日本 DCM2008/06月號看到了完整的理論,看懂之後寫一篇文章,希望以後不要再有人弄錯就好。

自然界的顏色目前仍然是DSLR所無法完全捕捉的,「動態範圍」就是「一次拍照裡相機可捕捉的[最暗]到[最亮]之間的範圍」



以下左邊是一個故意把高光區域截掉,讓動態範圍變小的人像,右邊則是正常的動態範圍

(圖片萬一變形時,請看網誌版

[心得]動態範圍與色階的意義[心得]動態範圍與色階的意義

可以看得出左邊已失去衣服細節和皮膚部份紋理(這張示意圖更換過,感謝13F大哥製作),動態範圍會隨著每台相機的設計不同而定。對於許多專業攝影師來說,底片跟數位最大的差別就是底片可接受的動態範圍比較大(但正在接近中)。

再來是階調(photoshop譯為色階),它是「感應器依景物的色彩亮度而反應出來的強烈程度=輸出數字」。
這裡依然是一張色階分佈平均的圖,和一張色階刻意在人類重視的膚色區域加強的圖。



這次輪到右邊的圖被修改了部份色階,可以看出兩者的不同。

所以,各相機廠就發展出了以下這兩種方式來改進成像品質,這部份也是最容易被搞混的:(由於我手上目前只有NIKON系的機身,所以實際評論方面只加上NIKON上效果怎樣,敬請見諒)

1.高光範圍擴張
技術上,一張照片裡被寫入160(中高光)-255(死白)的點之間,其實自然界或許有1000段的亮暗度,只是現在的相機不可能補捉到。

但實際上很難改變業界共通的感光元件大小規格,所以只有Fujifilm研發SuperCCD,在一個受光器裡面塞一顆抓一般光譜的S素子,然後另裝一顆低ISO值的R素子專抓高光區,因此Fujifilm的RAW就會同時有這兩種資料。

其他的相機廠商轉而謀求其他解,Nikon的Active D-Lighting(ADL,主動D-Lighting)就是以硬體處理器去作這件事情。在拍照時處理器先評估正確的曝光值,然後適度的將EV降低(整體變暗了),這樣會保留更多高光區的資料,我們假設這叫做RAW-A。這時處理器再度擷取正確曝光的資料,假設叫做RAW-B。將RAW-A和RAW-B 作即時運算,算出的結果就是最後的RAW檔。

詳細的技術細節是企業機密,但就目前使用的結果看起來,Nikon的ADL不只是增加了高光區域的動態範圍,也增加了陰影處的動態範圍,所以可以確信不是單純相加而已。實際上我使用效果也很好,前提是得使用重點測光或環境測光。

注意:ADL並不是事後用原廠NX軟體可以開啟調強度關閉的那個功能選項,但有間接關係。另外,在D300之前這選項被翻成「有效的D-Lighting」原因也是不明,大概是翻譯錯了吧?

2.調整色階
如果不能增加範圍,那就調整色階的輸出,讓它看起來比較接近人眼的視覺。

這就跟我們去PS裡拉曲線一樣,把高光的部份往下拉,所以本來一片白的白雲就變得有各種亮暗度了。把陰影的地方往上拉,所以本來一片黑的屋簷下現在有了細節。

Nikon的 D-Lighting(DL)就是在做這件事情,不過沒有紀錄到的細節當然是不會出現,所以這辦法並不是最好的。但請記住人類的眼睛並不是完全的反應色階,而是在腦內進行快速的進行拍攝合成,所以D-Lighting可以說是「猜測人類的腦袋會對於哪些色調有興趣,然後調整色階讓整個場景還原成想看到的」的一種心靈魔術。

注意:這個DL才是用原廠NX軟體可以開啟關閉的那個功能選項,但是很妙的是「拍攝時必須先開啟ADL功能且設為RAW存檔」你才能事後在電腦裡調整DL。為什麼會設計成這樣不直覺,其實是很怪的一件事。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人抱怨ADL的效果比DL差,因為ADL只是提供你更多的素材(雖然也是有適度加工),但DL卻是直接變魔術給你看。

目前各相機廠商中,只有NIKON跟CANON同時提供1.和2.兩種分類的技術給USER。其餘的F家跟P家只提供1.,O家跟SONY家只提供2.。至於Sigma,它們好像沒有回覆DCM雜誌這個專題的樣子,原因不明…。

註:所以ADL跟DL是不同的技術,不要弄混了。
2009-03-11 23:58 發佈
多謝前輩分享
小弟自己歸納一下

技術1-ADL:(屬於前端+後端)經過相機測光後,拍攝時-1格EV,經由EXPEED特殊演算法+1EV補償回來已獲得更多高光細節
技術2-DL:(屬於後端)拍攝"完成後",經由EXPEED或NX演算法達到"符合人類視覺經驗"的照片


聽一聽之後感覺沒很威="=
不如Fuji發展的SuperCCD據dpreview測試可以到12EV
(可惜似乎多數使用者不重視這部份,只重視富士色彩演藝的部份,不知道富士會不會繼續玩下去?)


若以後DR能拓展到20格可能黑卡技術要消失了吧XDDD
不過要如何運用這些資訊又是一門學問@@~
不好意思,建議您再多研究一下
因為,文章中對於"動態範圍"的舉例
可說是完全相反!

在色階圖中,在同一場景下,若影像的色階較集中
亦即黑未全黑,白未全白,代表相機可擷取的動態範圍大於該場景的動態範圍
實際我們看到的圖片將可能會是反差較低,有點灰濛或平淡的感覺
因為影像大多集中在中間調
倘若色階圖中顯示二端已經觸界,則反之
這時就會看到爆掉的死白或色彩與沒有細節的純黑

下列文章末端有一些影像的舉例與說明,供參考
Dynamic Range

另外,從相機的 RAW data 轉換為我們所見的影像時
一定需要以適當的"色調反應曲線"(Tonal Curves)加以轉換為人眼所熟悉的樣子
這個部份,就是各家在色彩演繹與影像色調控制上值錢的部份了
而Active D-Lighting 與 D-Lighting 主要的差別就是
前者在搭配3D矩陣式測光下,在高反差場景,可記錄如何"局部"改變暗部與亮部色調反應控制曲線的資訊
以從RAW中轉換更多的細節資訊來呈現在影像上
後者比較偏向僅針對"暗部"作"全面性"的色調反應控制曲線增益

以上,供參考
Mr.5 wrote:
在色階圖中,在同一場景下,若影像的色階較集中
亦即黑未全黑,白未全白,代表相機可擷取的動態範圍大於該場景的動態範圍
實際我們看到的圖片將可能會是反差較低,有點灰濛或平淡的感覺
因為影像大多集中在中間調
倘若色階圖中顯示二端已經觸界,則反之
這時就會看到爆掉的死白或色彩與沒有細節的純黑


您所講的技術層面沒錯,但我一時無法找出更適合的直方圖去表示真實自然界,所以上次臨時選的圖確實看起來會有所誤差。

剛剛已經根據語意畫一張修正,事實上有些字句在網誌版已經修改,還請有空看一下網誌。
感謝樓主的解說
收獲很大

不過有個小建議
您的標題“什麼是動態範圍與色階?”
小弟乍看之下以為是初學者在問問題
差一點就沒點進來看了
如果把最後的問號?去掉
會比較像是解說文
已修改,這樣應該好一點吧?
謝謝樓上的建議
最上面兩張圖,右邊看起來接近肉眼所見,您文章的解釋是說具有較高動態範圍,
這種解釋是錯誤的,那跟動態範圍廣不廣毫無關係。

eagleeagle wrote:
最上面兩張圖,右邊看起來接近肉眼所見,您文章的解釋是說具有較高動態範圍,
這種解釋是錯誤的,那跟動態範圍廣不廣毫無關係。


由於右圖圖片在拍攝時DR已經就固定了,為了表現兩端被截掉的感覺,我將左圖兩端的黑點跟白點往中間移來合成示意圖。
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式?
動態範圍 一個光敏二極體接收電子伏感應 最大與最小比值
假如光敏二極體需要很小電子數就能感應,當然感度更高
色階從電子 AD轉換 成多少bit EX:14bit = 0-16383成數位訊號
當然bit 數越高可以表示成數位訊號 AD轉換精度更高
當然技術不好轉換過程都是雜訊,也是枉然,雜訊有 熱、傳輸、轉換...等因素
有錯請更正喔!
動態範圍高不一定是好的
還要看使用者螢幕有沒有那麼高的動態範圍

如果圖檔記錄的動態範圍很高, 但是使用者螢幕動態範圍沒那麼高, 看到的顏色就是灰濛濛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