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顏色目前仍然是DSLR所無法完全捕捉的,「動態範圍」就是「一次拍照裡相機可捕捉的[最暗]到[最亮]之間的範圍」
以下左邊是一個故意把高光區域截掉,讓動態範圍變小的人像,右邊則是正常的動態範圍
(圖片萬一變形時,請看網誌版 )
![[心得]動態範圍與色階的意義](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3/mobile01-51961e7c559594202b53eaa87177079e.jpg)
![[心得]動態範圍與色階的意義](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3/mobile01-5945bf6b85fc3879b49a57899dd5f87b.jpg)
可以看得出左邊已失去衣服細節和皮膚部份紋理(這張示意圖更換過,感謝13F大哥製作),動態範圍會隨著每台相機的設計不同而定。對於許多專業攝影師來說,底片跟數位最大的差別就是底片可接受的動態範圍比較大(但正在接近中)。
再來是階調(photoshop譯為色階),它是「感應器依景物的色彩亮度而反應出來的強烈程度=輸出數字」。
這裡依然是一張色階分佈平均的圖,和一張色階刻意在人類重視的膚色區域加強的圖。
這次輪到右邊的圖被修改了部份色階,可以看出兩者的不同。
所以,各相機廠就發展出了以下這兩種方式來改進成像品質,這部份也是最容易被搞混的:(由於我手上目前只有NIKON系的機身,所以實際評論方面只加上NIKON上效果怎樣,敬請見諒)
1.高光範圍擴張
技術上,一張照片裡被寫入160(中高光)-255(死白)的點之間,其實自然界或許有1000段的亮暗度,只是現在的相機不可能補捉到。
但實際上很難改變業界共通的感光元件大小規格,所以只有Fujifilm研發SuperCCD,在一個受光器裡面塞一顆抓一般光譜的S素子,然後另裝一顆低ISO值的R素子專抓高光區,因此Fujifilm的RAW就會同時有這兩種資料。
其他的相機廠商轉而謀求其他解,Nikon的Active D-Lighting(ADL,主動D-Lighting)就是以硬體處理器去作這件事情。在拍照時處理器先評估正確的曝光值,然後適度的將EV降低(整體變暗了),這樣會保留更多高光區的資料,我們假設這叫做RAW-A。這時處理器再度擷取正確曝光的資料,假設叫做RAW-B。將RAW-A和RAW-B 作即時運算,算出的結果就是最後的RAW檔。
詳細的技術細節是企業機密,但就目前使用的結果看起來,Nikon的ADL不只是增加了高光區域的動態範圍,也增加了陰影處的動態範圍,所以可以確信不是單純相加而已。實際上我使用效果也很好,前提是得使用重點測光或環境測光。
注意:ADL並不是事後用原廠NX軟體可以開啟調強度關閉的那個功能選項,但有間接關係。另外,在D300之前這選項被翻成「有效的D-Lighting」原因也是不明,大概是翻譯錯了吧?
2.調整色階
如果不能增加範圍,那就調整色階的輸出,讓它看起來比較接近人眼的視覺。
這就跟我們去PS裡拉曲線一樣,把高光的部份往下拉,所以本來一片白的白雲就變得有各種亮暗度了。把陰影的地方往上拉,所以本來一片黑的屋簷下現在有了細節。
Nikon的 D-Lighting(DL)就是在做這件事情,不過沒有紀錄到的細節當然是不會出現,所以這辦法並不是最好的。但請記住人類的眼睛並不是完全的反應色階,而是在腦內進行快速的進行拍攝合成,所以D-Lighting可以說是「猜測人類的腦袋會對於哪些色調有興趣,然後調整色階讓整個場景還原成想看到的」的一種心靈魔術。
注意:這個DL才是用原廠NX軟體可以開啟關閉的那個功能選項,但是很妙的是「拍攝時必須先開啟ADL功能且設為RAW存檔」你才能事後在電腦裡調整DL。為什麼會設計成這樣不直覺,其實是很怪的一件事。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人抱怨ADL的效果比DL差,因為ADL只是提供你更多的素材(雖然也是有適度加工),但DL卻是直接變魔術給你看。
目前各相機廠商中,只有NIKON跟CANON同時提供1.和2.兩種分類的技術給USER。其餘的F家跟P家只提供1.,O家跟SONY家只提供2.。至於Sigma,它們好像沒有回覆DCM雜誌這個專題的樣子,原因不明…。
註:所以ADL跟DL是不同的技術,不要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