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英文的電子書:The Photographer's Guide to Capture NX2" ,
個人覺得很值得推薦。
該書的作者Jason Odell,他建議的銳化處理,
是先關掉機身設定,直到後製的最後再加進去。
他的網誌:http://blog.nikonians.org/nikonian_jason_odell/,最近有兩篇文章,
都是在講他對Sharpening的看法,
分別是:Understanding USM in Capture NX,
和Should you turn in-camera sharpening off when processing NEFs?
以下是重點整理:
Jason Odell建議 Capture NX 2 的使用者,在後製的第一步,
就關掉原先相機「照片調控」(或影像最佳化)的「銳利度」設定
(從「照片調控」下方的「進階」,將銳化值調整為0),
直到後製流程的最後,再進行「遮色片銳利化」(Unsharp Mask, USM)處理。
他認為,相機內的銳化設定,和後製時的做的USM是差不多的事。
Capture NX 2 的「遮色片銳利化」(USM)有3個參數設定,分別為:
1. 濃度(Intensity):銳化效果的總量。
2. 半徑(Radius): 銳化效果的直徑(大小)。
3. 臨界值(Threshold):需執行銳化效果的相鄰像素間之色階差異值。
在「照片調控」出現前(大概是 D300 吧)的相機,機身內部可供選擇的銳利化設定比較少;
而具備「照片調控」設定的機子,機身內提供了從0-9的銳利化設定,
其濃度設定值(Intensity)較過去稍低,而半徑值(Radius)較高。
和軟體銳化的最大差異,在於無論是「照片調控」之前或之後的機子,
機內銳利化的「臨界值」(Threshold)均為"0",
也就是說,每個色調差異值大於零的相鄰像素(幾乎是全部)都被銳利化了,
包括了影像裡的「噪點」。
「臨界值」的設定,是限制銳利化處理的總量,
適度的調整,可避免像光噪點,或是變化極小的單色背景(如天空),
也被抓去一起銳利化。
Jason Odell的結論是,
以影像處理軟體(如 Capture NX 2)做臨界值設定的USM,
可以得到較機身處理更為乾淨的銳化影像。
用 Capture NX 2 做USM銳化,其設定值可參考Jason Odell提供的免費設定檔
(下載網址:http://www.luminescentphoto.com/nx2guide.html。
左下方黃色區塊中的Free Settings連結)。
那些設定檔裡面,包含有各相機銳利化的設定檔,
套用後,就是在 Capture NX 2 當中,執行 Jason Odell 針對各相機所建議的USM。
(下載後解壓,在Settings_Files\Sharpening\Capture Sharpening的資料夾內,
會有各相機型號的set檔。
從Capture NX 2的edit/preferences/manage settings/add 加入該set檔,
套用時,選batch/load adjustments,選擇相機型號即可。)
那些銳化值,可整理成下列的表格:
Capture NX 2 銳化設定建議值
相機機身 | USM設定 (Intensity/Radius/Threshold) |
D3 | 40/5/2 |
D700 | 40/5/2 |
D300 | 50/5/4 |
D40 | 40/5/4 |
D40x | 40/5/4 |
D50 | 45/5/4 |
D60 | 40/5/4 |
D80 | 45/5/4 |
D90 | 40/4/4 |
(下載檔案裡,沒有D700和D90的設定檔,這兩台相機的值,是從別的討論區查到的)
網誌版:
http://fafner-hideaway.blogspot.com/2009/03/capture-nx-2usm.html
http://fafner-hideaway.blogspot.com/2009/03/nikon-capture-nx-2-u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