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燈SB800一支要價將近12000元,對我而言是天價,
所以改買SIGMA EF500 DG SUPER,這支閃燈跟SB800有什麼差別?
我知道而能舉出來的是如下:
1、組裝質感比SB800差。
2、全功率輸出後的回電時間,EF500 4秒以內,SB800最快是2.6~2.8秒。
3、最小輸出功率﹝手動時,自動沒有影響。﹞,EF500為1/64,SB800為1/128。
4、最大輸出功率低約1/10以內。
5、最大照射角度為17mm,sb800則為14mm。
其餘的差異我無法做比較,知道的網友可以提供。
以上我知道的特點對我影響都不大,因為我很少全功率輸出,
所以幾乎都可以連續拍攝,而且回電時間相差1.2~1.4秒也還好,
等我自製高容量電池盒完成再看看回電速度會不會增加;
最大照射角度也沒差,因為室內用超廣角鏡時幾乎都是跳燈拍攝,所以還是足夠;
最大輸出功率1/10的差異則是微乎其微,沒有任何影響。
組裝跟質感呢?
說實話,SB800真的好太多,但是EF500比以前那支EF430則是非常好,可以接受。
這支是二手品,價格3000元,目前新品約5580~5800元之間,
是目前我個人認為功能最接近SB800中,C/P值最高的副廠閃燈產品,
如果需要兩支這種高功率外閃的話,足足比SB800省下1萬2,可以買一顆好鏡頭了,
若再貼一點錢就可以買一顆SIGMA 50 F1.4的大眼睛鏡頭﹝這顆的二手市面都看不到,難買。﹞。
測試器材為NIKON D50、SIGMA 90mm marco、EF500 SUPER、NIKON 18-135G ED,
SIGMA 90mm MARCO並未標示D,但是根據十多年來的使用,這應該是屬於D系列鏡頭。
因為既然是副廠燈王,應該要很厲害才行,所以全程只用TTL BL閃燈模式,
D50機身則只用A模式與夜景人像模式,其餘都是自動,
也就是說看看給最笨的人使用時還能不能準確均衡地補光。
請看以下測試:
SIGMA EF500 DG SUPER背面,比起SB800外觀是很差的,
操作上比起早期的SIGMA EF430則順手非常多,操作上我很滿意。

無燈光先拍一張,矩陣測光,曝光嚴重不足,這一張告訴我們, 大面積逆光、主客體高反差時的情況,
任何智慧測光系統都不可能正確,最先進的NIKON RGB測光也是一樣。
90mm A模式 矩陣測光

以下所有照片均採用TTL BL D閃燈模式,A模式或夜景人像模式拍攝的,自動白平衡。
閃燈直打,遠拍,約3.6~4米之間。

右側牆壁跳燈,遠拍。

天花板跳燈,遠拍。

直打,近拍,約1.8米。

右側牆壁跳燈,近拍。

天花板跳燈,近拍。

這兩張照片換上NIKON 18-135G ED鏡頭,遠近、跳燈、直打結果都與SIGMA 90mm相同,
所以只貼一張,其餘恕不花時間張貼。

由以上照片無論直打、跳燈、遠近距離拍攝,看起來亮度都能與背景均衡,
色溫部分則因為夜景模式會以原畫面為主,故色溫較準確,
A模式像機會以閃燈為準,因此偏暖。
再看以下這一張,這一張是刻意讓主體佔據中央大面積。

很明顯,當主體佔據中央過大面積時,相機會把主體亮度計入背景,使得背景過曝,
這時候夜景人像模式在D50上無解,A模式解決方是把相機EV減少,閃光燈輸出增加,
或是換成全手動,先測背景亮度,再依距離調整閃燈輸出量。
以上是簡單測試,搭配其他機種會不會更好我不知道,只要不超出閃燈能力,
這支閃燈多數狀況都能正確均衡補光。
總體來說測試並不夠詳盡,因為各種拍攝場合光線千奇百怪,
此篇僅供預算較低,買不起原廠閃燈的網友參考。
補充測試:離線閃燈攝影
D50離線閃燈模式可用,使用D50機頂閃燈當觸發主燈,
機頂閃燈設定為手動模式,輸出功率1/16,測試了幾張,效果如下:
離線天花板跳燈,EF500輸出功率為1/8。

EF500 45度側順光直打,輸出功率1/64。

EF500 90側光直打,輸出功率1/64。

同上,相機換個角度拍,看看逆光。

離線遙控還不錯用,不過剛開始用有個現象,就是會自動跳回TTL BL模式,
可是後面測試就不會,剩下就過年後再測試。
SIGMA新的閃燈是EF530 DG SUPER,不知道功能上是否有更特殊之處?
我準備繼續在網路上搜尋下一個二手的EF500,
以前幫忙拍團體照時都是用兩三個以上的SB25、26、28之類的大功率外閃。
PS:閃燈使用C0模式才可以使用離線遙控。
其次,拍攝途中如果手機響起,閃燈也會自動觸發,大概使用與手機相同的頻率與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