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輩,小弟在使用閃燈補光時總是有一些疑問,自己測試也分不出其中差異,所以在這邊請教大家,在逆光環境下用外閃幫主體補光,以N家的S800來說,似乎有幾種說法:
1. 以點測對背景測光,鎖定曝光後(AEL),直接重新構圖對焦拍即可(i-TTL模式)。
2. 以點測對背景測光,鎖定曝光後(AEL),在對主體以閃燈測光(FV)後重新構圖拍照。
3. 同2,但是順序相反。
小弟試過這幾種方式,結果似乎一樣,不知有真正正確的用法嗎?謝謝大家...
kmlvli wrote:
閃光燈測光和現場光...(恕刪)
所以在主體與對焦點相同的情形下,有沒有使用FV其實是一樣的?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到底使用FV時是一定要將主體放在畫面中央,還是可以調整對焦點至主體上即可進行FV的動作(也就是FV也會隨著對焦點移動)?新手問的笨問題,謝謝大家的回覆...
所以在主體與對焦點相同的情形下,有沒有使用FV其實是一樣的?
到底使用FV時是一定要將主體放在畫面中央,還是可以調整對焦點至主體上即可進行FV的動作(也就是FV也會隨著對焦點移動)?
這兩個問題都是大哉問, 可以化簡為: 到底 Nikon i-TTL 的測光 pattern 是否和對焦點連動?
看過很多網路上也不知道對不對的討論. 以 Canon EOS 閃光燈系統來說, 這裡 可以找到感覺上還算完整的討論, 其中提到原本 E-TTL 引入閃光燈測光和對焦點連動的機制, 不過在 E-TTL II 又取消了, 改成某種程度上的對焦點加權測光. 原因可能是對焦點連動有一個很強的假設, 那就是你不可以半按快門重新構圖, 而這個假設對很多攝影師來說可能並不成立.
在 Nikon 陣營, 對 i-TTL 系統測光 pattern, 從沒有看到具公信力的報導. 如果有人看過歡迎提出來討論. 不過我個人的猜測,i-TTL 應該和 Canon 系統類似, 採用某種中央或對焦點加權的閃光測光模式. 畢竟在使用閃光燈時, 通常主體都會放在最靠近攝影師的地方, 這樣一來, 相機可以很容易的從反光最強的區域 (加上 D, G 鏡頭的對焦距離) 來判定主體在畫面的哪裡.
所以 bottom line 就是,
(1) 主體與對焦點相同的情形下,有沒有使用FV Lock 在很多情形是沒差的. i-TTL 系統大部分情形是相當聰明的. 但這並不保證每一次或每一台相機你都可以這樣. 畢竟 NIkon SB-800 說明書附贈的 SB-800 techniques 小冊子上, 有一個例子是必須靠 FV Lock 來進行 off-center 的人像攝影.
(2) FV Lock 最好放主體在中間, Lock 之後再重新構圖. 這確定是 Nikon 官方網站建議的方式. 這裡, 左邊 open menu 裡選 flash photography.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