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前言
前代Z24-70F2.8S於2019年2月上市,這也是尼康推出的第一支大三元Z鏡,其重量805克比單反時代的E鏡1080克輕了20%,在經過了六年後尼康推出這二代鏡(Z鏡首支二代鏡),這支鏡頭具有以下3大特點。
1. 重量--僅675克:,我很高興看到尼康不再堅持絕對光學路線,也開始採用機身數位修正來減少鏡頭體積與重量,查看測試圖您會發現,其實兩者變形暗角沒有差很多 而且甚至二代24mm端變形更少。(而且比Sony FE24-70mm f/2.8 GM2還輕了20克)
2. 內變焦--[世界首創]:一直以來標準焦段的大三元鏡都是採用外變焦的設計,Z24-70F2.8 SII是第一支內變焦標準段變焦鏡。
3. VCM馬達(平滑高速音圈馬達):在尼康Z428/640後,第一隻非長焦Z鏡採用VCM馬達的鏡頭,我期待在Z70-200 f/2.8S 二代也會看到VCM的出現。
總之這隻鏡頭有很多首創,那除了這些特點外,我最好奇的是二代哪些方面可以超越一代?哪些部份是縮小體積與重量後克服不了的短處?讓我們看看下面詳細的測試。
這次在上市後才取得這支鏡頭,僅管這等重量級的產品早已有許多網路上的評測試,但基於自已測過才算數的原則,就算是晚,但應該測的項目都要測到,由於是變焦鏡,許多測試項目都測了三個焦段24mm/47mm/70mm,再加上中央/邊角,不同的光圈,花了很多的時間,還請各位多支持。

二. 鏡身外觀/重量/長度 比較
1. 按鈕及撥鍵外觀:
-
- 共同處:對焦環/變焦環/功能環/L-Fn鈕/A_M撥鍵。
-
- 一代特有:OLED顯示窗及Disp鈕。
-
- 二代特有:L-Fn *2/對焦距離限制/CLICK/變焦環與對焦環比一代大。
-
- CLICK:最重大的改變是設計了一個Click的撥鍵設計,這讓我們在使用最下面的功能環時,有明顯的檔位"一格一格"的手感,就拍照來說,我覺得非常實用,我通常將這個"功能轉環"設成曝光補償,但有時在握持時會不小時碰到,有了這個硬體上的切換設計,可更精確的使用,不會誤觸而沒有發現。
-
- 對焦距離限制:Z8/Z6iii更新後,機身都有提供對焦限制的設定(設定最近與最遠距離),這是一個很讚的功能,而二代甚至將這個開關設計在鏡頭上,(雖然在長焦或微距鏡原本就有這種設計,但那是全段與最長距離的設定),我猜想未來許多較高階的Z鏡都會有此設計。
-
- 遮光罩:一代(HB-87)的遮光罩有植絨,二代(HB-117)有CPL/可變ND調整窗口(調整窗口的外蓋很鬆,輕輕用手指撥動就能打開,方便拍攝中單指操作)。二代的遮光置尺寸與Z28400/Z24120相容,但二代那個MIJ的遮光罩看起來很貴。



2. 長度:二代的內變焦是全球2470F2.8首創,一代雖然在24端時比二代略短,但在70端時會伸出,也就是說,在完全收折時一代略短,但拉到70端時是二代較 短,內變焦有較好的防塵/防滴效果,也利於上穩定器時的重心調整(變焦時重心幾乎不變)。
一代:126mm~156mm
二代:142mm
註:SONY FE24-70mm f/2.8GMII:120mm~155mm

3. 鏡尾:我觀察到二代的鏡尾接口外框的形狀跟一代有一點不太一樣,二代的外框有特別多切出四個角的設計(非完全是圓形),我猜測可能是要解決機械結構造成的"暗角"或是"邊角光斑缺角"的問題所做的設計。另外一二代其鏡尾鏡片,都不是採用封閉式的設計,要轉到24mm時,後玉才會最貼近鏡尾(以防止吸入dust )

4. 重量差距:滿大的
左右手各拿一二代,由於一代鏡805克(較二代675克重130克),且收折後的長度較短,明顯感受到一代較重,會有這樣的感受除了130克的差距外,二代在配重上也比較靠近鏡尾(減少鏡前的鏡組),以致於一代接z8會重心前傾, 而二代卻非常平衡。

三. 對焦速度:
這是尼康Z 鏡除了Z428/640這兩支超高價長砲外,第一支採用VCM(平滑高速音圈馬達)在一般焦段的鏡頭(往常Z鏡都是使用STM馬達),原廠宣稱較前代進步五倍 ,其特別在對焦識別"剛啟動"時與"變換對焦位置"時(我猜測五倍是指這個),由於以上兩個部份的時間都極短,手邊沒有適合的量測設備來驗証,不過大家可以特別留意一下這兩項,相信會有明顯的感受。另外特別說明的是-在二代的鏡頭裡面配置的VCM馬達,未過電時搖晃鏡頭,會感覺 鏡身內有很明顯的晃動感,那個就是VCM馬達。
註:官方說法:對焦速度更快,噪音更小,自動對焦速度提升約5倍,長焦端掃描時間縮短40%,變焦時對焦追蹤性能提升約60%,對焦噪音降低了約50%。
四. 畫質:2代>1代
1. 中央/邊角畫質:中央畫質整體來說沒放大仔細看,很難發現有很大的區別,畢竟一代的畫質已經很頂了,但在邊角畫質的部份24mm及47mm 二代比一代好,明明口徑更小,但邊角又更好,這太神奇了。
24mm f/2.8-中央:2代=1代
24mm f/2.8-邊緣:2代>1代(明顯)
47mm f/2.8-中央:2代=1代
47mm f/2.8-邊緣:2代>1代(明顯)
70mm f/2.8-中央:2代=1代
70mm f/2.8-邊緣:2代<1代(僅好一些些)
註:測試邊緣畫質時,是將對焦點置於邊角


2. 焦外/焦外成像比較:
70mm f/2.8 :2代(過渡較佳)>1代(邊緣較硬)。但是,二代散景比較螺旋,一代比較接近放射狀。

3. 焦外虛化光斑:1代=2代
光斑內部紋路洋蔥圈和外緣看起來差不多、並無優劣之 分

4. 色散紫邊抑制:2代>1代(好一點點)
邊緣:一二代差不多
中心:二代好(一點點)


5. 抗耀光:1代=2代
二代用了尼康所有的塗層, 僅管一代在抗耀光已處理的很好了。
6. 鬼影抑制:2代>1代(較明顯)
相信是二代all in 的塗層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7. 星芒 :2代>1代
一代9片葉片,二代為11片,二代較為對稱且尾巴不散開(較尖,但不到剌的程度)。

8. 彗差抑制:2代=1代
兩者雖都不是0彗差,但以變焦鏡來說,已控制的非常好了,仔細看二代還比一代好一點點。



註:圈圈內為一代
9. 近拍:2代>>1代
二代70mm端近拍僅33cm,且0.32X的放率,大大增加了實用性與近拍時虛化背景的能力,但二代在近拍全開光圈時 47mm/70mm焦段,對比度會比一代來的較低(銳利度還是OK的)
24mm端-最近對焦距離/放大率:
1代-38cm/約0.12X(預估)註
2代-24cm/0.21X
70mm端-最近對焦距離/放大率:
1代-38cm/0.22X
2代-33cm/0.32X
註:由於一代僅寫放大率0.22X,沒寫是24或70端,但由實拍來看0.22X肯定不是指全段,因為24mm時二代明顯比一代大,可能是僅70mm為0.22X

10. 口徑蝕:1代>2代
好不容易終於找到稍微比較明顯的差距,二代的口徑蝕較一代來的"檸檬"(嚴重一點),二代散景也比較螺旋。

註1:一代70mm的圖比較大是由於最近對焦距離較遠,以致於要貼到離螢幕超近螢幕才會在焦內
註2:在測試過程中有發現一代47mm焦內及70mm焦外的邊緣有光斑破角的奇怪現象
一代47mm焦內 右下角光斑形狀(內側)不完整

一代70mm焦外 右下角光斑形狀(外側)不完整

11. 呼吸效應抑制比較:2代>1代
二代24mm:要從很近~拉到~很遠才會看得出來
二代70mm:幾乎看不到呼吸效應
以下為比較的影片連結,請自行觀看
Z2470F28S_上為一代_下為二代_呼吸效應_24mm
Z2470F28SII_上為一代_下為二代_呼吸效應_47mm
Z2470F28SII_上為一代_下為二代_呼吸效應_70mm
12.暗角及變形:
暗角:1代稍好>2代
變形:
24mm端:2代稍好>1代
70mm端:1代較少(差距非常小)

五. 二代與一代比較下之優劣
優點:
- 全焦段中央邊緣畫質佳
- 焦外過渡更佳
- 鬼影抑制更佳
- 放大率/最近對焦距離實用性高
- 星芒較佳
- 重量輕且重心配置佳:130克
- 內變焦
- VCM馬達
- CLICK/LIMIT撥鍵
- 77mm口徑
- 遮光罩上有濾鏡口可調整
- 近拍47/70mm端光圈全開時對比下降(銳利度OK)
- 現在售價比一代高(約2萬)
- 無鏡身OLED 顯示
- 口徑蝕較一代差一點點
- 暗角重一點
六. 結論:
測完這支二代鏡的感想--尼康變了,尼康開始將體積重量列入考量,而且對原本就很擅長的畫質也沒妥協,我非常期待Z70-200 F2.8的更新(縮小體積重量+VCM馬達)。
對於手上有一代鏡頭的用戶,我的建議是--二代雖未全面超越一代,
動態錄影用戶:直接換了,不用想。
平面拍照用戶:一代的畫質很頂了,不用急著換,但…我擔心你試過二代後…會忍不住。
七. 實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