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About Nikon D850 "微調最佳曝光"

Hi 各位大大,
使用D850也三年了, 一直覺得他的矩陣測光有點偏暗(跟F80s+RDPIII(135正片)比)>_<
想說一勞永逸地從"b7 微調最佳測光"來解決.
不知大家有無相關數據可以參考?
Matrix metering?
Center-weighted metering?
或是我應該怎樣實驗來得到這些數據呢?
感恩蛤
2021-07-09 20:14 發佈
robert.tc.lee wrote:
Hi 各位大大,使用D850...(恕刪)


請服用『曝光補償』功能——為何泥坑相機的『曝光補償』鍵永遠設在右手食指能夠到之處?(那個+/-符號按鍵)
因為每次拍攝最有可能用到的功能之一。

基於所有相機的測光原理,都是要計算成接近『18度灰』的還原度,所以不論你使用任何一種測光模式,都會在『強烈的黑色或白色』和『強烈的光和暗』的狀況之下,就有機會大幅度偏離現場眼見的亮度(黑白差距和光暗差距越大,偏差會越大!)。
所以無論是任何一種測光模式,你也必須要有『隨時使用曝光補償』的覺悟。

如果真要『強調』適合場景的測光模式,那也只不過是『符合大多數案例』的『平宜之計』而已,不會是一勞永逸的做法。
我可以給出一些常用例子,但不是一勞永逸。

1、拍攝風景,平均測光。
2、拍攝半身或大頭人像(對焦臉部或眼部),點測光。
3、拍攝有聚光燈照射的舞台主角,點測光。
4、拍攝交通功具,平均測光。
5、拍攝街道人文風貌(街拍),平均測光。
6、拍攝運動員賽跑(及其他運動比賽),平均測光。
7、拍攝有強烈背光(太陽和人造光源如射燈、車頭燈之類),點測光。
8、拍攝動物如狗狗小毛孩等,平均測光。
PS。點測光較適合相對固定的主体,平均測光則較適合相對較高速移動的方体。(其實你能不能很穩定的手持相機也是一個選擇那種測光模式的決定因素之一。)

總結而言,世上沒有最完美的測光——除非你使用獨立式的『入射式測光錶』,但也只是讓主体的『局部測光準確』,還是不能達到最平均完美的測光/曝光結果(這時職業攝影知識會讓你在不同方向和部位布光來達到主体各部位相對的平衡亮度。),所以,還是要對『曝光補償』這個概念要有基本的認知和覺悟。

例如下面本人拙圖,在沒有使用閃光燈拍攝的情況下,使用『曝光補償』高達+2.3級EV(有時會超過3級EV!),才能達到主体的基本曝光正確,就是因為背景光跟主体亮度差距太大。
如果硬要說是因為測光模式的原因,也只不過是——平均測光需要增加『曝光補償值』,點測光卻可能需要減低『曝光補償值』,即是其實一樣需要使用曝光補償。
測光模式只會讓你『選擇』曝光偏向那一方,而不會『減低光差』,所以在光差超出某個範圍就需要使用『曝光補償』。

而『曝光補償』的口訣就是『白加黑減』,意思就是——當你看著畫面比較亮或者對焦在白色(及反光亮色)比較多的時候,例如下圖的背景比主体亮太多,就需要增加『曝光補償』值(正值);當你看著畫面比較暗或者對焦在黑色(及暗色調主体及背景)時,就需要減低『曝光補償』值(負值)。

至於是使用那種測光模式才最準確的問題——本人的『練習總結』就是——其實各種測光模式只是對『曝光補償』值的調整有多少的問題,而不是那個模式更準確的問題。

PS。樓主大大的問題不關乎個別相機型號的問題,而是最最最基礎的攝影理論和技巧的問題,套用在所有廠商和相機型號都是同一原理。

機動狐

左邊這隻漂亮,右邊這隻好像殭屍XD

2021-07-10 23:18
robert.tc.lee wrote:
Hi 各位大大,使用D850...(恕刪)


不好意思,原來你有跟F80時代的曝光效果比較,也是另有一種概念需要知道。。

現代數碼攝影,最重要的就是大多稱之為Picture Control的數碼畫面輸出效果的設定。
而這種『輸出設定』,是相當於以前的膠卷年代不同品牌的膠卷(及不同型號)的曝光特性和不同沖洗技巧的照片效果,而在Picture Control中,會有不同的『場景模式』設定,而這些不同的設定,會讓同一個畫面出現差距高達+/-3級EV的曝光差距(在同一台相機機身之下,但設定場景模式不一樣,例如標準SD模式和鮮豔VIVID模式,『曝光差距』會特別的明顯!)。
(PS。 Picture Control也和『數碼濾鏡』的功效是有點類似的。)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你首先在新相機得要選定使用那一種Picture Control。。
然後才有你所理解的『曝光解決方式』。。

基於以上的操作後,往後就是你熟識你手上機器的『曝光效果』偏向暗呢?還是偏向亮呢?
然後,就使用上一樓我說明的『曝光補償』操作,『永久性』地給這台機器設定『固定的曝光補償值』。
從我使用泥坑的數碼相機凡十多年(及之前的泥坑膠卷相機。)、機身十數台,這個『固定曝光補償值』會因各型機身而不盡相同。。
例如D700需要+0.7級EV,D3s需要+0.3級EV,D300s需要-0.3級EV,Df需要+1.3級EV等等(忘記了實際數值矛總之就是每一台機身都數值不相同就是了。)。
而大部份情況下,D850需要+0.7級EV,而D500需要+1級EV。。。

再強調一下,這不是機身或者廠商設計出了問題,而是因為Pigture Control畫面輸出效果的設定下,各型機身為了彰顯個性而做了不一樣的設定參數,所以同一畫面各型號各廠商的『畫面輸出效果』都不盡相同(包括亮度,但不是測光問題。)。
進一步的發展就是,如果你不喜歡這些廠商的『畫面輸出效果』,那就需要學習後期製作的技巧了,這時候,每個人都是富士膠卷又或者是柯達膠卷的設計師,這也是數碼攝影比膠卷攝影好玩的地方。。。
使用包圍曝光
多拍幾組回家挑選你認為滿意的
就可以找出適合你的補償值

不過
針對順光逆光高反差低反差....等不同狀況
應該會需要不同補償值
leecheelin wrote:
使用包圍曝光多拍幾組(恕刪)


其實不獨只是大光差才如此,你試著使用手機,隨便分別對焦在有黑和白內容的畫面部份,都會得出完全相反的曝光效果。。
所以我才說那『18度灰』的事情。。
無需理會這『18度灰』是啥?又是為何原因要這樣做,只需要知道所有相機的『反射式測光錶』和獨立的『入射式測光錶』需要計算結果的公式也是遵從這個規則和原理就是了。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公式之下,我們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又需要做什么操作去『補救』。。

另外,如樓主大大的形容,其實很多人沒注意到的需要『相機個性』前題下,不同Picture control會影響『曝光效果』的問題,有了概念,自然不會執著於『是不是曝光正常』,接受了,自然有很容易解決的方法了。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經常使用『曝光補償』的操作,是永久解決樓主問題的不二法門(任何品牌任何型號的相機也是相同的做法。)。。
Hi iron大,
irontheone wrote:
請服用『曝光補償』功能——為何泥坑相機的『曝光補償』鍵永遠設在右手食指能夠到之處?(那個+/-符號按鍵)
因為每次拍攝最有可能用到的功能之一。

同意, “曝光補償"絕對是個必要的功能

irontheone wrote:
我可以給出一些常用例子,但不是一勞永逸。
1、拍攝風景,平均測光。
2、拍攝半身或大頭人像(對焦臉部或眼部),點測光。
...

Awesome, 非常有用的經驗分享呢, 感謝

irontheone wrote:
從我使用泥坑的數碼相機凡十多年(及之前的泥坑膠卷相機。)、機身十數台,這個『固定曝光補償值』會因各型機身而不盡相同。。
例如D700需要+0.7級EV,D3s需要+0.3級EV,D300s需要-0.3級EV,Df需要+1.3級EV等等(忘記了實際數值矛總之就是每一台機身都數值不相同就是了。)。
而大部份情況下,D850需要+0.7級EV,而D500需要+1級EV。。。

看來iron大的攝影資歷很深耶, 果然是高手在民間>_<
我得到您的資訊了, 非常非常感謝
也謝謝提醒Picture Control對曝光的影響(所以我都把Brightness設成0, 盡量不要影響曝光), 我會加進來評估的

irontheone wrote:
其實不獨只是大光差才如此,你試著使用手機,隨便分別對焦在有黑和白內容的畫面部份,都會得出完全相反的曝光效果。。
所以我才說那『18度灰』的事情。。

哎, 我是知道18度灰, 只是不知道自然界中到底什麼是18度灰, 對它測光曝光就會準確(個人好惡就不討論了)>_<
經驗下來是"矩陣測光"比我自己亂"點測光"曝光準確多了
還需精進>_<
leecheelin wrote:
使用包圍曝光多拍幾組(恕刪)

Hi lee大,
好主意耶, 方便省時又精確
感謝您
些微偏暗很好啊,數位相機的特性是欠曝的寬容度遠高於過曝,剛好跟底片的負片相反,負片是過曝寬容度遠高於欠曝。
robert.tc.lee wrote:
Hi iron大,同(恕刪)


討論『18度灰』時,我們是需要知道光暗、黑白變化是漸進的,然後,『18度灰』只是一個最普遍的中間值而已——這會讓所有顏色看起來『最』像是他原來顏色的模樣。

所以,我們不應聚焦在所謂的『18度灰』是如何選擇和其理論是什么,只需要知道兩件事。
1、現實環境中有那些因素會影響還原『18度灰』。
2、如何在『標準答案』下做『補救』,讓曝光後的顏色看起來更接近真實。

關於第二點,我已經給了你兩種答案。
關於第一點,很多人誤會只有『黑』和『白』才會影響計算結果,其實是錯的。(也許是那句『白加黑減』的口訣造成的誤會。)
其實,所謂黑,是相對的,所謂白也是相對的,而且黑其實是『亮度』也是顏色,例如白天的全黑色跟晚上的街道白色板,其實效果是幾乎一樣的;同樣,白其實也指是『亮度』和顏色。

只要能理解這點,那就很容易辦了,就以我上面拙圖做例子。
畫面分布,是以背景光佔比超過50%,這可以理解成『白』。。
而主角的兩隻小鳥充其量也不過20%(連同亮度接近的樹葉計算。),其中畫面最暗((即最黑)只有鳥兒的眼睛和背毛,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佔畫面超過5%。。
所以,這就很好理解為何我會使用那么大的曝光補償值了,因為『白』佔了畫面最大比例(而且是壓倒性的),而『黑』(其實不是全黑)只是可有可無的影響。
從這個例子的解說,不知道大大可有意會到什么道理出來?
(至少不是說你拍的全黑或者全白才需要做『曝光補償』,實際拍攝場景是不可能有這種『純凈條件』出現的,而是必然黑白有分層次、顏色有分光暗的。)
唉,不好意思,重覆發言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