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上這張圖片是因為部份的內容是在一邊拍攝 M 104,一邊遙控監看時,一邊寫就的。由於是冷凍相機拍的,不適合這版,詳細說明我貼在可換鏡頭數位相機綜合版:M104(墨西哥帽星系) - Mobile01
前言
- 對於只是偶而因為出遊後的照片後製而言,月費或年費的 PhotoShop 付費方式實在不划算,因此在 2017 就買下了 Mac 及 iPad 版的 Affinity Photo(一次買斷,一直更新到現在的 1.9 版,未來不曉得上了 2.0 的大改版是否還能免費更新?)
- 雖然 2017 年就購買了,由於操作介面不習慣,一直少用(Mac 下一般就用預覽程式,iPad 就用照片 app,只有天文影像的調色才會用到),直到最近看過LiTao PS - YouTube 的多個 PS 教學影片,有著一脈相承的體系,想藉由這些系列的練習來轉換成能夠熟悉 Affinity Photo,特別是針對 PixInsight 後製過的天文影像與 Affinity Photo 後期處理的相輔相成,讓辛苦拍得的天文影像得到最佳的呈現,這才痛下決心來好好學習。
- 這篇文章主要內容說明 Nikon Z6 轉接一些其他廠牌的大光圈鏡頭,如何將鏡頭資訊加入影像中的 Exif ,方便未來的照片管理。
- 既然要抛棄 Adobe 的月費制, Adobe Bridge 或 Lightroom 就不再考慮了,因自己是 Mac 的環境,改以「照片」 app來取代。
- 至於 Affinity Photo 的學習(還在編寫中)不適合放在這裡,有興趣,可以參考這篇:Luke 的休閒筆記: Affinity Photo 學習計畫
- 本篇是在 Obsidian 下編寫完成,可以很方便地貼在 01 或自己的部落格,這可是我的第二大腦:Luke 的休閒筆記: 整理大腦—-Obsidian
拍攝器材
拍照:
- Nikon Z6
- SONY FE 20mm F1.8G + 天工轉接環
- Zeiss Planar T* 35mm f/2 Contax G + 徠納轉接環
- SMC PENTAX-FA* 1:1.4 85mm IF + Kipon 轉接環
- ZEISS Batis 2.8/135 SONY FE 135mm F2.8 + 天工轉接環
- NIKON AF-P 70-300MM F/4.5-5.6 E ED VR + FTZ
錄影
- iPhone 12 Pro Max 128G 手持(等疫情過去,有機會出國旅遊時或許就只帶它,拍照、錄影全包辦。)
- Nikon Z6 (國內旅遊)
配件:
- 67 mm 的 Marumi 薄型偏光鏡(當初購買 NIKON AF-P 70-300MM F/4.5-5.6 E ED VR 附贈的)
- 蝦皮購買便宜的 67 mm 的 Fourth EYE ND2-ND400 可變 ND 鏡
- 蝦皮購買便宜的 Ulanzi U-Filter adapter 67 mm 濾鏡支架,可夾在 iPhone 12 Pro Max 用來鎖上偏光鏡或可變 ND 鏡。
- Contax G 35mm f/2 為 46 mm ,但在淘寶買了專用的金屬遮光罩,內有 55mm 的螺紋,配上 55-67mm 轉接環,也能用來鎖上偏光鏡或可變 ND 鏡。
- 重要的是 SONY FE 20mm F1.8G 、SMC PENTAX-FA* 1:1.4 85mm IF 及ZEISS Batis 2.8/135 For SONY 的濾鏡口徑都是 67 mm,出遊只要帶上各一片偏光鏡及可變 ND 鏡,全部鏡頭都可使用,器材更精簡了。
- 早期二手的 Nikon GP-1 來記錄照片的地理位置,這樣管理照片就更方便了,不用還要花時間加入拍攝地點。下圖是早期使用 SONY Z1C 拍攝的照片,開啟了 GPS,所以「照片」app 就可以顯示拍攝地點在頭城鎮的龜山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Google 後,在 Mac 下大概就非 ExifTool by Phil Harvey 莫屬了,但它是個 command-line application,只能在終端機裡以命令列輸入,比較麻煩,因此需要研究個簡單快速的參數下法來快速批次大量更改(雖然上述 3. 4. 兩支鏡頭拍攝的資訊才需要自行加入 Exif 裡,但使用 TECHART TZE-01 來轉接的 2. 5. ,寫入的鏡頭資訊不夠完整,也是需要修正),然後再輸入「照片」 app 來管理(註)。
註:
- Affinity Photo 支援照片編輯的延伸功能。
- 在「照片」裡進入編輯狀態後,點選如下圖右上角的「延伸功能」圖示就可以選擇進入 Affinity Photo 裡編修。
- 「照片」 app 本身的編修已經很強大了,要是有圖層及遮罩功能,說不定連 Affinity Photo 都可以不用了。
- 「照片」 app 的管理可用「新增智慧型相簿」大致篩選照片。
轉接鏡頭資訊寫入 Exif 的解決方案
經過一番 Google 及篩選後,在 Mac 環境下需要安裝如下兩支軟體:- ExifTool by Phil Harvey
- Marc’s Place - SetEXIFData :為 ExifTool 提供 GUI 介面,免費版執行一次時只能批次轉換五張照片(但可重覆無限多次執行),10 歐註冊可解除上述的限制。
SetEXIFData 的操作
- 下載並依照Marc’s Place - SetEXIFData 裡的說明安裝好後,第一個步驟就是加入非 CPU 鏡頭的資料(黃色框,Lens Make 可不用輸入,沒有作用),紅色框的相機資料一定要輸入,否則點選藍色圓框處不會跑出如下圖的對話盒來儲存成鏡頭資料的 Preset:
- 依次把兩支非 CPU 鏡頭資料輸入並存成 Preset,以後輸入資料時就方便多了:
- 下圖為未做 SetEXIFData 前的 Exif :左為Affinity Photo,右為預覽程式
- 輸入鏡頭型號資料(可使用已做好的 Preset)
- 上述輸入的資料在預覽程式裡顯示為「鏡頭機型」及「鏡頭規格」。
- 接下來輸入鏡頭的焦距及拍攝時的光圈(如果拍攝時曾記錄下來的話):
- ① 確認在 Add Other Tags; ② 點選 Preferences…
- 從左邊的欄內找到 FNumber (拍攝時的光圈值,這是花了一下午才找到的 Tag,時間都浪費在測試所有內含 Aperture 的 Tags,到幾乎都要放棄了,以 Exiftool 在終端機來顯示一張照片的所有 Exif 資料才得知。在預覽程式裡顯示為「焦距比數」)、FocalLength(鏡頭焦距)、FocalLength2(在預覽程式裡顯示為「35mm 膠卷對焦長度」)
- ① 輸入數值 ② 從 Finder 把要轉換的檔案拖曳進來 ③ 按 Process 進行轉換
- ① 確認在 Add Other Tags; ② 點選 Preferences…
- 下圖為做完 SetEXIFData 前的 Exif :左為預覽程式,右為Affinity Photo
- 由於想到一次出遊拍攝的張數應該不少,每次只能 5 張,實在有點麻煩,因此特別註冊一個 PayPal 帳號並綁定信用卡,捐助作者 10 歐來註冊解除這個限制,結果台灣並不支援信用卡付款,好在作者在Marc’s Place - SetEXIFData 裡有特別說明如何付款,點選如下圖內 Donate Via PayPal 才能順利付款(已付款):
- 作者已寄來序號,順利註冊完畢,順便回個 Mail 給作者建議作者能否加個拖曳照片至處理視窗時,加上直接拖曳檔案夾就能批次處理。
- 找到一張以 Carl Zeiss Batis 2.8/135 拍攝的照片,透過 TECHART TZE-01 轉接後得到鏡頭資訊不夠完整:
- 因此要做就得完美點,再加入 Carl Zeiss Batis 2.8/135 及 SONY FE 20mm F1.8G 的 Preset:
- 這是改好的 Exif ,不說明的話,還以為是 SONY 相機拍的:
- 再進一步想到拍攝時換了鏡頭拍攝,未來要進行轉換 Exif 時,照片的分類選擇會有點麻煩,這就想到 Z6 有個「 儲存檔案夾」的功能,可以重新命名檔案夾並選擇儲存今後所拍照片的檔案夾,然後把這個功能加到「我的選單」,方便拍攝時換了鏡頭,馬上切換至該鏡頭的儲存檔案夾:
- 實在不曉得 Nikon 的操作邏輯,於相機裡加了幾個連續編號的資料夾,就是改不了數字後跟著的 NCZ_6(100NCZ_6 為預設值),於是將「 儲存檔案夾」切換在預設的100NCZ_6 ,關機,抽出記憶卡,插入讀卡機接上電腦來改名:
- 100NCZ_6 檔案夾不改,因為先前設定為現有檔案夾,在相機裡無法重新命名,如果改了,說不定會造成問題,就用來給接上原生 Z 鏡頭拍攝時儲存的地方。
- 101NCZ_6 檔案夾改為101CONTX(相機裡三位數字後只提供五個字元的輸入,因此也不敢多加字元以免出問題),用來給接上 Contax G 35mm f/2 鏡頭拍攝時儲存的地方。
- 102NCZ_6 檔案夾改為102Pantx,用來給接上 SMC PENTAX-FA* 1:1.4 85mm IF 鏡頭拍攝時儲存的地方。
- 103NCZ_6 檔案夾改為103SONYG,用來給接上 SONY FE 20mm F1.8G 鏡頭拍攝時儲存的地方。
- 104NCZ_6 檔案夾改為104BATIS,用來給接上 Carl Zeiss Batis 2.8/135 鏡頭拍攝時儲存的地方。
- 改好後,記憶卡放回相機並切換到不同的檔案夾各拍攝一張,確認不會出問題:
- 進入其中一個檔案夾看內容,也確認沒問題:
- 如此設定好後,未來拍攝時換了鏡頭,進入「我的選單」切換至該鏡頭的儲存檔案夾,這樣即使一次出遊使用多顆鏡頭拍攝,回來後的分類就不成問題,送到 SetEXIFData 批次改 Exif 就簡單。
- 記憶卡若重新格式化後,上述步驟又得再來一遍,有個方便的方法,就是把記憶卡的檔案夾結構備份到電腦裡,重新格式化再複製回記憶卡即可。
- 現在只剩一個每張照片拍攝時的光圈值能夠很方便地記錄下來的方法還沒想到。
手上帶著一只最便宜的 Apple Watch S3,除了使用靜靜錶盤看時間有爽度外,督促自己每天達成四大目標(活動 500大卡、運動 30 分鐘、站立 12 小時及使用 StepsApp 記錄走萬步)並使用 Apple Pay 便利商店買香菸很方便外,現在要再增加一個會用到的 app :「語音備忘錄」,用來方便地記錄拍攝時的光圈值,經由 iPhone 同步到 iCloud ,要整理照片時,再從 iCloud 同步到Mac 「語音備忘錄」,可以顯示錄音檔的時間再與照片拍攝時間比對,播放錄音內容即可得知這張照片拍攝時的光圈值,然後以 SetEXIFData 修改照片的 FNumber (也不是每張照片都要一一處理,只針對還不錯的照片處理,畢竟全部各別處理還是很麻煩地)。這是目前想到比較方便的辦法,要達成也不是那麼難,有些設定要先設好才能做到,底下說明需要那些設定:
- 以 Apple Watch 錄下拍攝時光圈值,錄音檔自動同步到 iPhone
- iPhone 裡的設定: iCloud 裡的「語音備忘錄」要打開才能把語音檔同步到 iCloud 。
- Mac 的設定:同樣地,要把「系統偏好設定」裡 Apple ID 的 iCloud 雲碟中的「語音備忘錄」勾選,才能把語音檔同步到 Mac 裡。
- 即使知道進入資源庫查到語音檔的時間,但那是同步下載到 Mac 的時間,而不是錄音當下的時間。
- 開啟 Mac 的 「語音備忘錄」就能顯示錄音當下的時間:
上述的方法只限在當天有效,隔一天後錄音檔的時間戳記就變成日期,這方法行不通了,所以只能在錄音時也要「報時」才方便與照片的時間比對(反正要用手錶錄音,抬腕就先看到時間,錄音時就順便錄下也算方便):

Mac 下以「照片」app 來管理分類照片
- 相機用 Raw 拍攝,或者 Raw+ Jpg
- 相機設成 Adobe RGB ,後期才有較大的調整空間。
- 拍 Raw+ Jpg 時,相機的「照片風格」可以設置且要善用,只會對 Jpg 有作用,方便快速分享,不會影響 RAW 檔。有覺得不錯的照片,需要進一步後製時再針對 RAW 處理。試著將 Z6 的照片風格設為「丹寧」,接 Contax G 35mm f/2 光圈設為 F2 ,拍攝 Raw+ Jpg ,再用 SetEXIFData 改過 Exif。
- 以 Affinity Photo 讀入後可以看到 NEF 檔完全不受「照片風格」的影響:
- 但以 Nikon 自己的 Capture NX-D 讀入後,可以抓到「照片風格」,這適合想要保留設置的「照片風格」時才以 Capture NX-D 讀入,再轉出 Tif 給 Affinity Photo 進一步後製:
- 以 Affinity Photo 讀入後可以看到 NEF 檔完全不受「照片風格」的影響:
- 拍攝時以 Raw+ Small Jpg 的設置,這支影片:15 简单摄影后期课——第三章图片管理 课时1Bridge简介及照片过滤 - YouTube 提到有個不錯的篩選方式:外拍時難免拍些朋友或其他,設為一星,拍自己與家人設為二星,三星為還能入眼的照片,四星為很有感覺的,五星是很不錯,需要馬上處理的照片。
- 花了不少時間,總算也能以「照片」app 達到上述類似的五星分類,一樣方便,輸入 1 2 3 4 5 ,就能快速為照片分級,底下說明如何操作:
- 一開始先從「照片」app 的說明看起,找到「關鍵字管理程式」或許可以達成這樣的目的,但雖然都是中文寫的,卻看不懂!試不出來。
- 只好改用這樣的方式,也不行!
- 總要解決,不相信不行,再仔細詳讀說明:
- 如下圖,進入「關鍵字管理程式」後,加入想要的關鍵字,輸入快速鍵後,會自動加入為「快速群組」:
- 在瀏覽狀態下才能開啟「關鍵字管理程式」,並維持開啟狀態才能快速輸入關鍵字(之前一直無法試成功,是因為把照片的資訊視窗打開,在其中的關鍵字欄位輸入,所以才不會成功,其實是更簡單的。)
- 成功的操作實在簡單:「關鍵字管理程式」維持開啟狀態,選好要分級的照片,例如這張照片(藍色邊框)要給四星,只要按數字鍵 4 就自動輸到關鍵字的欄位裡。
- 單張檢視的模式也是一樣的操作,例如這張要給二星,就按數字鍵 2
- 底下這張要給四星,就按數字鍵 4
- 然後在瀏覽狀態選擇只顯示四星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張照片加進來了:
- 一開始先從「照片」app 的說明看起,找到「關鍵字管理程式」或許可以達成這樣的目的,但雖然都是中文寫的,卻看不懂!試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