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照片有個共同點,它們都是以Z7II的廣闊區域(大)AF模式所拍。
在Canon R5及SONY A1相繼發表上市後,Nikon變得更加尷尬,因為Nikon目前的無反與這2大相比,性能上的差距頗大。以追焦性能而言,D6雖然仍是當中翹楚,但較低畫素,在拍鳥常須裁切情形下,就顯得弱勢。
雖然準焦比畫素重要,但問題是R5及A1都是超過5千萬畫素相機,且追焦可是一點也不含糊。
對Nikon用家而言,要想高畫素,目前只有D850及Z7II(Z7)可以選擇。D850引領過Nikon一波高潮,那麼Z7II呢?
雖比不上R5及A1,追焦上也比不過自家的D850,但若仍想用Z7II拍鳥,只能儘量找出最適合的拍照模式。
曾寫過2篇文章:
<<<<以鸕鴜討論Z7的追焦模式:我有一群好朋友,它們住我隔壁,我們基本上天天都可以見到面。>>>
<<<Z7動態區域AF追拍西方澤鵟,Z7+16-50mm和50-250mm的DX鏡首拍。>>>
在這2篇文章中,我個人對以Z7拍鳥的結論是"由自己使用Z7追焦的拍攝經驗,動態區域AF是我個人認為Z7最好用的追焦模式。"。
不過,在不久前拍花鳧的經驗中<<<Z7II花鳧在林邊崎峰,並介紹琵嘴鴨。>>>,以動態區域AF追焦的挫折感很重。
因此,利用每天去拍花鳧的機會,我試著以自動區域AF,動態區域AF,廣闊區域AF(大),廣闊區域AF(小),嘗試去拍花鳧。
發現自動區域AF容易受水波影響,常對不到焦。

雖追動態反應快,但不一定完全準焦。

動態區域AF的對焦區太小,離開對焦區就會迷焦。廣闊區域AF(小)的情況也是有對焦區太小的問題。
因此只剩廣闊區域AF(大)可以考慮了。
以Z7拍鳥的時候,我幾乎不考慮廣闊區域AF(大和小)。但拍花鳧的不順手,終究讓我還是嘗試使用廣闊區域AF(大和小)。
而開始使用廣闊區域AF(大和小)後,才發現廣闊區域AF(大)真的好用,也有點兒納悶為什麼Nikon需劃分成(大)和(小)兩種模式?以拍鳥兒而言,若鳥兒是在樹枝間跳來跳去,在區域很小情形下,廣闊區域AF(小)還是不夠小,此時只能改成單點求更小對焦點。
實際以廣闊區域AF(大)拍花鳧情形






就這樣以Z7II的廣闊區域AF(大)寫了2篇和D6的比較文章:
<<<D6 vs Z7II連拍巴鴨:牛哥(D6)28張全部準焦,本人(Z7II)20張準焦5張。>>>
<<<D6 vs Z7II連拍鰲鼓溼地紫鷺:牛哥(D6準焦率96.8%),本人(Z7II準焦率72.6%)。>>>
大概來說,D6的準焦率在96%以上,Z7II則差不多是七成左右。
以這樣的準焦率及不快的連拍速度,Z7II拍鳥只能說有點兒勉強。
但至少對我而言,我個人認為是已足以應付我平時的拍鳥。
畢竟拍鳥常是一整個上午、一整個下午,甚至是一整天。任何鳥友拍一個主題,很少只拍一輪的,都須好幾輪一拍再拍,張數都是數百起跳,上千很正常。
拍鳥需要的是耐心,及細心觀察。許多情形下,器材性能占比反而沒那麼大,持續的熱情及足夠時間的投入,才是好作品的關鍵。
文章一開頭的照片分享,以相同主題再多分享幾張。
織女銀鷗:





織女銀鷗影片
黑頸鸊鷈:





草原灰伯勞:





草原灰伯勞影片
鸕鶿:





鸕鶿影片
白腹秧雞:





暗色型白鷺鷥:





暗色型白鷺鷥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