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看大圖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bab0c8971e8d23587e61dcb3dd210ff1.jpg)
任何造訪巴黎的旅人,必定會注意到市區北方、山頂有座潔白教堂的山丘,這座山丘便是蒙馬特。蒙馬特除了聖心堂這個顯眼的地標外,近代也以藝術家聚集而擁有不同於市區的氛圍。天生的藝術底蘊再佐以幾部電影帶動的浪潮,讓這座巴黎之丘成為旅人的必訪之地。
![點我看大圖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dd2f2abb0aa4fb2504d0c2ded22e318b.jpg)
蒙馬特其實是此地的音譯,意譯則為烈士山(或殉道者山),這位殉道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聖丹尼 (Sainte Denis)。這位天主教的主教因為在當時羅馬統治的蒙馬特傳教,而在山頂被羅馬人斬首。根據傳說,聖丹尼的軀體捧起了自己的首級,走到今日impasse Girardon一帶,才倒地而亡。蒙馬特也從原名戰神山Mont de Mars,改為烈士山Mont des Martyrs。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fa05d8a5647ebcaa44c1134a55685f28.jpg)
因為是巴黎市區的高地,蒙馬特自然也是戰略要地,若要攻下巴黎,必要先佔領蒙馬特。十九世紀時,俄軍在巴黎戰役時,就曾經佔領蒙馬特,並架設火砲利用高度優勢砲轟巴黎市區。戰役最後由普奧俄組成的第六反法聯盟獲勝,迫使拿破崙退位並且將其流放。此外,法軍血腥鎮壓巴黎公社的戰役也是在蒙馬特發生。也是在普法戰爭失敗與巴黎公社鎮壓的背景下,潔白的聖心堂以贖罪教堂的形式開始興建,是許多重要歷史的發生地。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59742fb6d1d1fc1095035d835158254b.jpg)
-蒙馬特因為地勢關係,戰時是軍事要地,平時則是人們欣賞巴黎市景的絕佳去處。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bd85fc1ed2303e4c7095799f6c084288.jpg)
-夕陽下的聖心堂。
座落於蒙馬特山丘上,潔白的聖心堂無疑是巴黎市北方最顯眼的地標。除了標誌性的圓頂帶有濃厚的羅馬建築風格,帶有國家主義的建築細節也在門廊上的聖女貞德和路易九世的騎馬銅像上表現出來。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ab4c78ec609d9f221b6c9135cd429c9d.jpg)
聖心堂前方的階梯和觀景台是眺望巴黎市景的絕佳位置,因此聚集許多人潮。雖然這裡適合走累時歇歇腿,而開闊的視野也的確可以看到多數巴黎名勝,例如龐畢度中心、聖母院、市政廳、先賢祠等等,但因距離太遠,僅能隱約辨認,因此並不是拍攝這些景點的好位置。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c874ca89b2c9a72fe22c686fc490a834.jpg)
然而旅人前往聖心堂可能會遭遇一些挑戰。抵達聖心堂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從正前方的階梯拾級而上;另一方式就是搭乘旁邊的登山纜車。由於山腳下聚集很多強迫綁幸運繩的非裔人士,如果只是要來參觀不在山腳這裡拍照,建議趁早繞道到搭乘纜車處,否則一旦被糾纏便很麻煩。這些人會強抓你的手腕,試著要綁上幸運繩。只要他們其中有人抓住你,其他的同夥也會圍過來助勢。因此切記要疾言厲色的喝止,並且趕快掙脫。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512e63b381025ef8f3a0ecbc0147a10a.jpg)
尤其從山腳下拍攝聖心堂的最佳位置必定會經過這群人,所以請要拍照的朋友特別小心。而聖心堂是免費參觀,惟室內禁止拍照。要上去圓頂和地下墓穴則須另外付費參觀。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b8f91b42be411ed1dbaaf4565c8be551.jpg)
儘管這樣沈重的氛圍,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由於較為低廉的房租,蒙馬特成為藝術家聚集的熱點,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如莫內、雷諾瓦、畢卡索、馬諦斯與梵谷,作曲家 Eric Satie 等都曾在這裡居住與工作過。作為眾多傑出的靈魂聚集地與名作產地的蒙馬特,今日也引來許多追隨/憑弔大師的旅人,在小丘廣場 Place du Tertre 與狡兔酒吧 Lapin Agile 這些過去藝術家工作與聚會的地點常可看到他們的身影。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cb5dbceeb6cee5c1e5cacc48a0152622.jpg)
-粉紅餐廳。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0772af553c29229decf15524a0814a10.jpg)
-達利達廣場往回拍攝聖心堂,路底可以看到粉紅餐廳,而我身後就是達利達的雕像。蒙馬特景點距離都不遠,適合一個下午信步漫遊。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d8f8a80f92fa791607f152016fbcfbb5.jpg)
-達利達銅像。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93693f4f0024b84ec4bd7d2a81690b07.jpg)
-穿牆人銅像。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c43b219937bae12994a9f8ae41f03bf3.jpg)
-巴黎最後的風車。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7bc5d4b3929da6c7bf75fcb4063255ff.jpg)
-曾出現在畢卡索作品的狡兔酒吧是蒙馬特著名的地標。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0c90d1bbd61b0e7ae4db504fe6643e55.jpg)
-小丘廣場一隅。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889b568c51dc950812bdf8c81f8e887e.jpg)
-蒙馬特街景。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490b2580024b2a81f717d2945987c9c0.jpg)
-蒙馬特街景。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3ed90057a151e556bc5987d0f6d22396.jpg)
-文生梵谷於其弟西奧梵谷在蒙馬特的故居。
今日的蒙馬特也由於電影與當代藝術家的帶動,在蒙馬特與周邊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景點。像是「艾蜜莉異想世界」中的Les Deux Moulins café、紅磨坊和愛之牆等等。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42a906bd7bc105bab3d8b8eb2161a632.jpg)
-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女主角工作的咖啡廳。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04d53ed62cc5f1a7e9640fd43312e3de.jpg)
-紅磨坊這類歌舞廳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人們為轉移沈重社會氣氛下的產物,其中紅磨坊則以康康舞著名。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表演形式的修正,早年的『豔舞』已成巴黎經典,也促成後期如瘋馬秀這類表演的誕生。
![[D750] 蒙馬特 巴黎的藝術之丘](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0756d8a26e4e33cabb26a9c4fdd95e04.jpg)
-愛之牆。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 Instagram
短篇旅行紀事請參考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