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地,小弟曾經有兩年使用Df經驗,也積攢了不少照片(幾萬張了。),後來也擁有了D500,照片數也沖上6萬了。。。
我一直相信,D500的高感畫質是追上了D750的(我同時也是D750用家,照片數不少於3萬張。),耐何一直沒有硬起心來作出比較。。
剛剛的今晚,我一個人無聊的跑去香港旺角彌敦道拍巴士車輛和街景——一條代表香港五光十色夜景的馬路,五十年代以後一直是鬼佬喜愛的香港畫面代表之一。
回家修完圖後,很直覺的感到驚訝,驚訝於D500有如此之高的夜拍畫質,於是有想直接跟Df比較的想法。
因為,使用接近參數又能夠拍攝同一題材在同一地點,實在是太有直觀感了。。
D500,2016年1月跟D5同時宣布推出,號稱擁有超過ISO100萬的表現力。
Df,2013年11月推出,號稱採用跟D4一樣規格的Cmos(什至有人強調這是D4的心臟用在Df上。)。
到底兩台機器畫質是差很遠?還是差不多?還是更好?
下面的貼圖,大家可以直觀的比較。。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相隔兩年又兩個月的兩台機器,明顯D500的高感是進步了,按照這邏輯,泥坑全新推出的Z50,單純在畫質上(尤其是高感畫質)是可以期待的(咦,我這是給Z50賣廣告嗎?XD)。
因為,大家如果都是長期玩家又有追蹤相機技朮的習慣的話,自然會有『畫質每兩年一次升級』的覺悟。
不多說了,我這就發圖吧,希望大家不要嫌棄小弟的照片和技朮就是了。。
註:
D500是使用一支Ai-S 50/1.8E鏡,這E不是彼E哈,四十年前的E鏡,是代表Series Eplastic,不是現代自動對焦鏡的E所代表的電磁光圈,是Nikkor 50mm餅鏡的第一代,從序號來看,我手上的這支鏡頭是在1980年後期生產,也快有40歲了。
Df則是使用第一代Nikkor Auto-S 55/1.2,推算生產日期大約是1970年之前。
由於Auto-S 55/1.2的可用光圈在f/2.0,而Ai-S 50/1.8E則是f/2.8——都是以能產生美麗星芒為標準。
由於使用光圈相差了一級,所以,Df是使用f/2.0光圈+1/500秒拍攝,而D500則是使用f/2.8光圈+1/250拍攝,這才能夠在差不多照度和場景之下,使用相約的ISO拍攝。
結果,Df的照片大約是ISO500~800拍攝,而D500的照片則是ISO320~900之間。
當中的變數是因為車輛照明的影響。
而所有照片都是按我自己網上發表的習慣,壓縮到1920X1270的邊長的(其實我覺得這樣才有比較實用的意義。)。
一般而言,FX機身和Dx機身的ISO表現分水嶺是ISO400——即是ISO400以下,兩者分別不大,超過了ISO400,畫質會開始明顯有分別。
而又超過了ISO800則兩者的分別會更加明顯。
雖然現在DX機身的高感光表現,已比十年前大有改善——大約改善了三級,即如果以前ISO1600是忍受的極限,現在已經超過了ISO6400了。
然而,始終因為畫幅、像素密度等因素影響,DX機身的ISO12800其實還是跟全幅機是難以攀比的。
但從D500上市起算,現在又過了快三年了,所以可以預估現在的2000萬像素DX機身必然又會再提高多一級的ISO表現了。
難怪在香港的Z50發布會上,官方特別的把別家的APSC跟自家Z50比較,從而特別強調高感能力。
好吧,還是廢話似乎有點多了,還是看照片吧,這裹我盡量貼出相同數目的照片,而拍攝地點因地理因素,可能有超過100米的距離,然而,由於也是在繁盛市區,理論上光影因素還是影響不會太大的(當然,我後期修圖功力這五年時間應該是有所增強了。)。。
這是Df拍攝的圖片。
(可以點擊大圖放大來看的。)






這是D500拍攝的,要注意的是,部份照片其實是跟Df拍攝是在同一個路口的,因為為新擘了斑馬線,所以我是走到馬路中心拍攝,其實還是同一地點,霓蚵燈下的照度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有可能有南北方向之別。
(可以點擊大圖放大來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