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世界的盡頭是什麼樣子?
攝影/文字:
火花羅 X第四維度
火花羅的 IG:ride_photo
火花羅的網站:柯基摩托打抗
火花羅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rso3naable
過去我只能透過電視節目去看看這個海島以外的世界,在google推出街景圖後我們多了一個可以環遊世界的方式,簡潔、免費,又安全舒適。但是同時,你也感受不到那片遙遠異地的寒風、熾熱、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
前幾年,我看到一篇新聞:『被老婆甩又失業,他決定騎到世界盡頭』,我血中的冒險基因告訴我,一定得親自用我自己的眼睛來看看世界,還要是用我最愛的摩托去那些『世界的盡頭』

我們的旅程從阿拉斯加開始,沿著著名的泛美公路往南一路到達加州,途中會經過幾條公路旅行冒險家夢幻路段,例如:『道頓公路、世界之頂公路、阿拉斯加公路以及冰原大道』,更不用說許許多多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各種經典場景。
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北部有許多地方是公路無法抵達的,要進出一定得搭乘飛機不可,這點很多台灣人很難以想像,上圖中的橫貫阿拉斯加的公路可以說是美國本土最西側的公路,左邊大半的阿拉斯加都是公路無法抵達之處
阿拉斯加的八月底是雨季,初到阿拉斯加時頭一週幾乎都是在雨中前進,對騎車來說雨天是最煎熬的氣候,幾乎沒有一天鞋子是乾的。即使八月還算是夏季,但是阿拉斯加這時候雨天的氣溫卻大概只有10度上下,在這又濕又冷的環境騎車每一天都是煎熬啊.....

。八月底是阿拉斯加的雨季,大家如果要來旅行切記避開這個時節

。在雨天騎車拍照是一件超痛苦的事情,同時也考驗著相機的耐候性
大多數來到安克拉治的遊客會往南走,一覽阿拉斯加最壯觀的峽灣地形,我們則是因為少帶了一些車輛的配件,而不得不多待三天,等這趟的合作廠商 台灣SUZUKI將配件寄到阿拉斯加

。我們跟重機首次入鏡合照

。阿拉斯加的峽灣地形
在出發前,一位在阿拉斯加打工度假的台灣朋友跟我們連絡上,說希望可以跟我們碰個面,他打工的地方靠近費爾班克斯的一個度假村,附近則是著名的『迪納利國家公園保留區』,如果你對電影很熟悉,那麼你可能也知道電影『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 )』中主角人生最後一段經歷的『魔幻巴士』就是在這個國家公園中

。左邊兩位就是我女友跟那位台灣人
這趟旅行最重要的一段路程是有著十大死亡公路之稱的『道頓公路』,起點在費爾班克斯附近,可以直達世界的盡頭:『死馬』。這段路程來回將近1600公里,是世界上三條通往北極圈的道路之一,也是美國國境內唯一一條通往北極的公路,因此被全世界公路冒險家視為公路冒險的聖杯

。費爾班克斯到死馬的路線
費爾班克斯可以說是文明的終點,你熟悉的麥當勞、星巴克、維修廠等東西在此地劃下終點,再往北就是由一望無際的荒原、野生動物與北極苔原組成的蠻荒世界,這單趟800公里的路程只有在大約400公里處有一個加油站跟人口僅8人的小鎮,因此兩天行程的所有補給都必須在費爾班克斯做好準備。

。備用油桶是北美旅行必備的玩意,尤其道頓公路的加油站之間相距可是長達400公里
道頓公路大部分的路面是這種礫石壓實的路面,晴天時捲起沙塵雨天時捲起泥水,同時坑坑洞洞一路顛簸,車種的選擇非常重要,一輛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多功能車會讓你在旅程中輕鬆很多。可笑的是,這種路況美國政府制定的安全速限是50英里,相比之下台灣道路的速限顯得可笑至極

。這種路況速限是50英里
大約在300多公里處就可以看到北極圈的標誌,跨過這裡就正式宣告你進入了北極圈的範圍。但是這不是終點,我們的短期目標可是『世界的盡頭』,而這趟旅行的最終目的可是兩萬公里外的加州喔!
雖然寬容度這東西受到片幅大小影響很大,但是D7500的寬容度對大多數人都還是很夠用了,這張逆光照還是能夠把暗部的細節拉回來。

。許多北極圈一日遊的遊客僅會到北極圈標示就回頭
雖然跨過了北極圈,但是僅完成道頓公路的1/3,別忘記這條路來回可要1600公里。這張照片拍攝時已經接近晚上七點,拜夏季長日照之賜,我們一天有非常充裕的時間可以趕路,只是一進入陽光照不到的範圍,氣溫就會從十度降到剩下六度,保暖的衣物一定要帶足。

。穿越北極圈後的一個峽谷光線相當的漂亮,忍不住停在路中間拍一張照片
繼續不停地趕路,此時已經是晚上八點近九點了,但是這個高地看出去的景色實在太美,我還是忍不住停下來拍照,此時剛好一台大貨車經過,成為畫面中一個重要的焦點,更凸顯道頓公路的狀況與人類的渺小。
很榮幸這張照片也被Nikon Taiwan選為AF-P 70-300mm f/4.5-5.6E的宣轉照之一

。風景攝影人很多不喜歡在景象中加入人造物,我則剛好相反
畫面的右邊則是長達數千公里的阿拉斯加大油管,起始於最北邊的普拉德霍彎,將該地油田產出的原油源源不絕地往南輸送精煉,道頓公路的用途之一也是為了維護油管。

我們當天晚上十點總算趕到道頓公路中間唯一的補給點,當晚據說是今年的第一場極光在天空舞動,而往西邊看去,即使到了半夜仍然可見一點點的魚肚白,而東方則是充滿著傳說的極光,感覺相當不真實。

。D7500的高ISO表現雖然受制於APS-C片幅,但是表現大概只小輸D750一級
民宿的主人是一位相當和藹的老先生,他有很多自製的樂器,在這邊投宿的客人他都會親手煎酸奶餅做早餐,但是老實說酸奶餅真的不合我的胃口。

繼續往北走,就可以看到布魯克斯山脈,布魯克斯山脈相對於阿拉斯加就有點像是中央山脈,北冰洋的寒冰水氣往南後會被這座山脈所攔截,也因此即使還沒到九月這邊的山頭已經開始飄雪,通常這邊一但開始飄雪代表兩週內北極圈的範圍就會被雪冰封

。道頓公路所經的布魯克斯山脈另外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北極門國家公園』
穿越布魯克斯山脈時,我們遇到了一個來自義大利的腳踏車狂人,他的路線與我相反是從加州一路往北騎,他已經接近他的壯遊的終點了,而我們才剛開始

。在這邊騎腳踏車真的超屌的
穿過了布魯克斯山脈後地景明顯的改變,這邊不再看得到任何的樹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苔原,但是這八百公里的路途也耗盡了我們攜帶的食物,幸好,我們帶的油料相當充足。

。這一趟的路線相當辛苦,沒有任何可以遮風避雨之處
最後這一段路程又叫做北坡,站在這個地方眼前毫無任何東西遮蔽,一道地平線將天與地硬生生的切割開來,彷彿像是在一片由苔原組成的汪洋一樣。
同時,這邊的空氣中充滿一片死寂,只要停下來將引擎熄火,你聽不到任何的聲音,沒有蟲鳴、沒有鳥叫,也沒有任何野生動物的聲響,這邊的時間彷彿停留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天地剛分開的那一瞬間。

。在這世界的盡頭,我看到時間停止在天地開分開的那一瞬間
跟那篇新聞內容不同,世界的盡頭並非新聞所述一般荒涼,而是一個熱鬧至極的油田,要我用最接近的說法來說的話,這邊大概就是阿拉斯加的六輕吧XD

。道頓公路的建造其實就是作為普拉德霍灣油田的補給線
回程的時候,又得再面對一次整整兩天的荒野,更糟的是天氣越來越惡劣開始不停的下雨,其他車輛捲起的泥水沾附在我的安全帽面鏡上弄的我完全看不到路況,穿越布魯克斯山脈時甚至積雪已經來到了路上,一騎過去整台車就扭來扭去超級危險,如果我們再晚個兩天離開,可能就會被困在路上了。

。整台車跟人都覆蓋了一層泥巴
相對的,我們的相機也是被一層泥濘覆蓋,但是即使是D7500這種中階相機N家還是做的相當的紮實,這也是我長久使用N家的原因:『實際表現永遠比規格上的數字還要好』

。這張也是D7500的官方指定授權照片之一喔XD
四天的極地之旅,辛苦一路坐在我後座的女友跟這台重機了

。這是道頓公路的路口,去程時沒有拍到,回程時趁天氣好補拍一張吧!
結束了道頓公路的旅行,我們踏上了『ALASKA Hwy』往加拿大前進,ALASKA Hwy的美景難以用言語形容,遠方白雪靄靄的山脈、道路兩旁又高又直的針葉林、以及一望無際彷彿沒有盡頭的直線,這些景象共同組成了著名的『ALASKA Hwy』

。『ALASKA Hwy』是我畢生想體驗一次的壯觀道路,人生的清單總算又劃掉一個項目了
這一趟我們預算極其有限,要不是各家廠商的贊助應該也還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因此我們一路上相當依賴露營來省錢,不過這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拍下美麗的夜景。

。黃金時刻的露營營火,機車露營雖然辛苦,但是美景值得各位體驗
穿越加拿大與美國國境時,我們選擇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top of the world』,這條路線沿著一座山巔開闢,沿途景觀遼闊,但是由於地處偏僻沿路的人跡比道頓公路更少,在這邊拋錨絕對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top of the world世界之頂公路也是加拿大與阿拉斯加中間唯二的跨邊境道路
top of the world走到底則是道森市,在白馬市還沒成為育空省首都的1900年代,道森一直都是育空的首都,這邊至今仍然是熱門的觀光區,還有著名的『死人腳趾酒』,不過我這趟沒有挑戰到,攝友們有興趣可以來挑戰看看
只是有趣的是,即使育空河的河面不寬,要從top of the world跨越育空河到道森市時,還是得搭乘24小時運作的渡輪,這邊死都不建一座橋我真的不太清楚加拿大人在想什麼XD

。騎重機環遊世界以來第一次要搭渡輪過河的
第一篇就先寫到這邊,下一篇再來聊聊加拿大的旅程吧!
至於D7500,我來說說我的看法,作為一台中階的相機D7500確實比起D7200有相當多的進步,連拍一口氣從18張拓展到50張才卡彈,每秒連拍甚至超過D750達到每秒8張,對焦系統也是承襲D750的規格達到51點,這套對焦系統的可靠我想就不用多說了
如果搭配AF-P鏡頭LV拍照或是錄影時對焦的速度也相當的快速,Z6推出之前應該是N家錄影性能最好的一台相機,對於需要邊騎車邊拍照的火花羅來說,D7500搭配10-20這顆鏡頭總算實現了不用脫安全帽也能拍照錄影的需求,很多這次貼出的照片都是在時速110之下,我女友在後座直接用D7500的LV 對焦來拍攝。
同時因為首度使用碳纖維機身,鏡頭跟機身同時輕量化後一整天背著騎車也不至於腰痠背痛。至於耐候性,我想就不用特別多說了,上述照片跟經歷應該勝過千言萬語。以一台三萬出頭的機身來說,我覺得D7500的確是這個價位的首選。
最後也很謝謝Nikon Taiwan出借D7500與AF-P DX 10-20mm以及AF-P 70-300mm E作為這趟旅行的支援,在美國這種大山大水的地方, AF-P 70-300mm真的很好發揮。
當然還有SUZUKI Taiwan跟 Anlas 輪胎對於這趟旅行的支援
最後也謝謝看到這邊的朋友,如果不介意的話,請拉回文章頂端追蹤一下小弟經營的各個專頁
下一集預告:加拿大篇
延伸閱讀:重機冬季縱貫巴爾幹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