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看到朋友在練手動鏡(Carl Zeiss Milvus 50M f/2 & 100M f/2)稍微上網看了一下這顆他在對焦時如圖,鏡頭會伸縮(變長),可是這樣的設計不是很容易入塵嗎?聽他說好像花快11萬,印象菜頭光學設計不是很多年嗎?為何不做出像NIKON 60MM F2.8 那顆一樣不對焦時伸縮。抱歉新手疑問很多,不要炮我圖片引用(http://photo.popart.hk/newweb/archives/23332/5)
內對焦跟外對焦設計的差別而已。ZEISS要做完全不是問題,簡單理解就是把整個鏡頭再包一圈,讓對焦的伸縮結構在鏡身裡面看不到而已,然後鏡頭就會變很大顆。不是VARIO結構做內對焦沒太大意義,反正定焦鏡組是整組的,外對焦結構並不會增加入塵機率。
Gmwzk3 wrote:前陣子看到,看到朋...(恕刪) 這個僅是因為您是從自動鏡頭來看。原本鏡頭設計是以無限遠為基準,把像差修正最低,其對焦為整個鏡組移動。這樣最大優點,可以獲得最優化的無限遠素質,以及最小鏡頭體積與鏡片數,但缺點就是近距離像差無法獲得良好修正。因此就發展出,浮動鏡組,也就是局部鏡組和對焦鏡組移動方向與距離不同。例如ZEISS makro-planar 100 F2,就是全鏡組對焦+浮動鏡組內對焦或後對焦是發展來自望遠鏡頭,因為對焦移動距離和焦距成比例關係,因此這樣換成內對焦可以大大減少對焦移動距離,這個也是近代自動鏡頭內對焦起源。這種內對焦,本身其實和變焦是類似,也就是他是會改變原本鏡片的焦距,以及原本像差修正,以及快速對焦。這種內對焦,就像以前變焦鏡頭設計一樣,會大大增加鏡頭設計難度、租裝製造要求,所以即使是自動鏡頭也會皆設計為內對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