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Nikon的鏡頭群更新,最熱門的一塊莫過於以18mm為起點的DX旅遊鏡,從18mm到300mm,從2004年開始這個區間總共有12顆鏡頭,也就是說在這個旅遊鏡的範圍中幾乎是一年就有一顆新鏡,更新的頻率非常高。但如果跳開這個範疇來看。要說Nikon的高階DX鏡,其實也就一支2003年的17-55mm f/2.8G而已。會買它的人不外乎要大光圈、要對焦速度、要鏡頭質感。缺點的部分大家都明白:除了高貴的售價、17-55mm不夠大的光學變焦倍率,755公克的重量也是讓人退卻的原因之一。
如果想要中階的選擇,你可以選擇DX標準鏡的濫觴,也就是2004年的18-70mm f/3.5-4.5G,它的對焦速度飛快,畫質優異,而且價格便宜,不過因為它的光圈與其他鏡頭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加上這只是D70的kit鏡,隨著機身更新,這顆鏡頭也就漸漸的被淡忘了。2008年推出的16-85mm f/3.5-5.6G VR(以下簡稱16-85mm f/3.5-5.6G)則有等效24mm與VR手震補償的優勢,所以在討論區中一直有著不錯的評價。
比起低階旅遊鏡幾乎一年一更新,16-85mm f/3.5-5.6G至今已過了7個年頭,當初的優秀菜鳥現在也都已經變老兵了,相同等級與表現的產品也未有繼任者出現。本次16-80mm f/2.8-4E VR(以下簡稱16-80mm f/2.8-4E)的出現,有點像是Nikon推出16-85mm f/3.5-5.6G的下一代,但細看規格,又好像不只是下一代產品這麼簡單。
本次介紹的16-80mm有幾個重要的特色:
1. 它是第一顆採用N鍍膜的DX鏡頭
2. 第一顆採用電磁光圈的DX鏡頭
3. 擁有最多ED鏡片的DX鏡頭
4. Nikon唯二使用f/2.8-4光圈的鏡頭(上一顆是2000年的24-85mm f/2.8-4)
帶著以上四點特色,讓最近發表的這顆鏡頭在網路上有著不錯的討論度,但究竟表現如何就讓我們仔細看看!
鏡頭外觀 |

要看鏡頭廠商怎麼定位它的產品,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它的外觀。Canon喜歡在鏡頭前端使用紅色環代表頂級鏡頭,而Nikon在品質與用料特別優秀的鏡頭上會使用金色環,這通常代表著在價位上有一定的保證(是貴的保證),但Nikon也不乏有偏低價位的金環產品出現,例如兩年前的28mm f/1.8G。

第二個Nikon高價鏡頭的辨識,是為這個N字標。代表這顆鏡頭部分鏡片使用奈米鍍膜技術。

其他的細項就是鏡身標示啦,我們一一來看,從左到右。
Nano Crystal Coat:奈米結晶鍍膜,可消除鏡片間的反射所造成的耀光與鬼影。
DX:供Nikon APS-C片幅機身所使用的鏡頭。
SWM:Silent Wave Motor,超音波馬達,提供安靜快速的對焦。
VR:Vibration Reduction,手震補償技術,這顆鏡頭可以達到4級的手震補償效果。
ED:Extra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鏡片,可以減少因色散所造成的紫邊。
IF:Internal Focus,內對焦技術,鏡頭在對焦時前後端鏡片不會前後移動。
Aspherical:非球面鏡片,可以消除造成畫質不佳的球面相差。
最後的∅72則是前段鏡頭口徑,代表如果要在前端裝濾鏡的話,必須使用72mm的口徑。

16-80mm可換算為5倍光學變焦倍率。相較於Nikon的旅遊鏡家族:5.8倍光學變焦(18-105mm)、7.8倍光學變焦(18-140mm)、11.1倍光學變焦(18-200mm)甚至是16.7倍(18-300mm)的焦段,16-80mm犧牲了一點換長焦鏡頭的方便性,相對來說也能夠維持畫質。
鏡頭在廣角端時縮到最短,如上圖左。收合時長度為85.5mm。

重量是重點!480公克在手上應該會讓各位滿意,而且它還是顆光圈f/2.8-4的鏡頭。
把DX片幅的定焦鏡、魚眼鏡、超廣角,以及55mm以上的望遠鏡頭拿掉,比480公克輕的變焦鏡頭只有18-55mm系列、18-105mm這兩種。其實相似焦段的16-85mm f/3.5-4.5也僅有485公克啦,但可別忘了光圈大小有差。
順帶一提,這顆鏡頭的各級光圈經實測如下:
18mm f/2.8
25mm f/3
35mm f/3.3
50mm f/3.5
80mm f/4

最近對焦距離為35公分,放大倍率0.22X。即使是望遠端的對焦距離也是35公分,所以在餐廳拍攝食物也不會發生退無可退的情形。

鏡片鍍膜為綠色。而且最前端的鏡片使用氟鍍膜,可防止灰塵與液體附著,而髒汙黏在上頭時也能夠確保容易清潔或擦拭。如果各位對氟鍍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下面Nikon的官方介紹影片:
這在Nikon算是個很新的技術,他們第一款使用氟鍍膜的鏡頭是2014年的400mm f/2.8E FL ED VR、(注意:這也是電磁光圈鏡頭),以及1.4倍增距鏡TC-14E III。
原來也就這兩款產品跟本次介紹的16-80mm f/2.8-4E有氟鍍膜阿!Nikon在這顆鏡頭上放的料可真不是鬧著玩的。

側邊由上而下分別是對焦模式、手震補償開關、手震補償模式。對焦模式的"M"就是手動對焦,而左邊的"M/A"代表「手動對焦優先自動對焦」,以Canon的方法來說就是「全時手動對焦」,意思就是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轉動對焦環。這也是中、高階鏡頭才會有的配備。其他還有低階鏡頭比較常見的"A"(自動對焦)與望遠鏡頭才有的"A/M"(自動對焦優先自動對焦)兩種。
下面的Normal與Active代表手震補償的模式,一般拍照的情況使用Normal就可以了。Active的使用時機多半在錄影上,面對機身持續的晃動,鏡頭也能做連續的震動補償。
為什麼我總是說「手震補償」而不說「防手震」呢?因為它的作用機制並不是去防止你晃動,而是利用微電腦去快速計算你晃動的方向與幅度,在鏡頭內部浮動的鏡片中造成反向的移動,達到畫面靜止的成果。

鏡尾一覽。這個鏡頭在這裡有個特別的地方,不知道各位看不看得出來?小編先賣個關子,下個章節讓我好好解釋。

鏡頭尾端並沒有以鏡片封死,在變焦的時候其實從這裡滿容易有空氣進出的,所以入塵無可避免。

近期Nikon推出的鏡頭也多半有一圈橡膠套著,可以暫時的抵擋外來的水滴侵入。
這顆鏡頭在外型、焦段、體積上都沒有特別顯眼。唯一有相當識別度的,大概就是它專屬的遮光罩HB-75了。


要說它是蓮花型嘛...這不像傳統的蓮花型遮光罩。而且前端也不是圓形,而是比較偏方形的結構。如果要拆卸的話,則必須依賴旁邊的卸除鈕。


本次使用最新的D7200來搭配拍攝。話說在這顆鏡頭出來之前,D7200的kit鏡是16-85mm f3.5-5.6G這位老兵,現在輪到新人上陣了,未來D7200的kit鏡也將會由新款的16-80mm f/2.8-4E取代。

480公克鏡頭,配上785公克機身,總重1,245公克的重量對於初階使用者來說可能稍微有些重手,但配重非常均衡,16-80mm f/2.8-4E就像是為D7200這系列相機所設計的。

最後,跟16-85mm f/3.5-5.6G比較一下大小。其實除了口徑是72mm vs 67mm以外,高度與重量相去無幾。
關於E鏡 |

這個E是什麼呢?它是Electromagnetic Diaphragm的縮寫,中文叫作「電磁光圈」。官方網站對此的說明是:「於 DX 格式鏡頭中率先配備了電磁光圈,自動曝光控制更為精準,呈現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品質。」
誰看得懂的舉手一下。這「自動曝光」跟「電磁光圈」到底有什麼關係?在繼續下去之前,我想先問各位Nikon的使用者一個問題:
「你有看過哪顆Nikon鏡頭,在卸下機身後仍是光圈全開的嗎?」
請你拿起手上的鏡頭來看看,小編這裡舉三個例子:

這是小編的超廣角愛鏡18-35mm f/3.5-4.5D

這是Nikon國民鏡50mm f/1.8D

這是N家標準鏡皇24-70mm f/2.8G

這是本次介紹的16-80mm f/2.8-4E。
你注意到了沒有?除了最後一個的16-80mm f/2-4E以外,其他的鏡頭在卸下機身後都是光圈縮到最小的狀態。然而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這是為了要配合機身控制光圈而生的功能。


鏡頭裝上機身後,鏡頭上的「光圈連動桿」就會被機身的「光圈撥桿」(黃色箭頭處)推開,就能把光圈開到最大,讓機身有足夠的亮度用來對焦,拍攝者也有足夠的亮度來構圖。右邊的動圖則是相機在按下快門後,光圈撥桿與快門的動作畫面。請注意,這是以每秒鐘480張的高速攝影所拍的,肉眼所看的畫面則是比這個快很多,各位可以拿自己的Nikon單眼出來,不裝鏡頭來按快門看看。

這是撥動鏡頭上的光圈連動桿的樣子,只要用手撥動就能夠推開,進而調整光圈的大小。機身的光圈撥桿就是在做這件事情。每個光圈值在撥桿上都會有一個特定的角度,轉到最多就會讓鏡頭的光圈全開,轉得少光圈也就小。我們在拍攝每一張照片的時候,這些動作在機身內就不斷地重複著。

鏡頭裝上機身後,前述的機身光圈撥桿會推開鏡頭的光圈連動桿,讓光圈葉片全開,以利光線進入機身中。鏡頭的光圈葉片自此就交由機身去控制。


左邊是24-70mm f/2.8G裝上D7200的樣子。右邊則是本次的16-80mm f/2.8-4E。注意看鏡頭中心!24-70mm f/2.8G的光圈葉片在裝上後會被推開,而16-80mm怎麼好像無動於衷呢?原來是因為:

中間的16-80mm f/2.8-4E在鏡尾處根本沒有光圈連動桿。所以自然沒有東西可以讓光圈撥桿推開。而且它本來就一直是光圈全開的狀態,裝上機身後也一樣。圖左邊是50mm f/1.8D,右邊則是24-70mm f/2.8G。箭頭處都是光圈連動桿,但16-80mm f/2.8-4E沒有這個機制。
你一定也好奇,為什麼這個E鏡不做光圈連動桿呢?

Nikon F,1959年。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時間回到57年前,Nikon推出第一款專業級底片單眼相機Nikon F,這是全世界第一台造成巨大成功的SLR相機。為什麼要說它呢?因為這款Nikon第一台單眼相機上頭就有光圈撥桿的設計。在Nikon F出現之前,只有極少數的SLR相機能夠全開光圈來取景,Nikon F搭配當時全新的F接環鏡頭,就能在明亮的觀景窗中取景與對焦,當時其他的SLR相機還多數只能以最小光圈來取景,各位想想看這麼陰暗的畫面下,攝影師要進行快速的抓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在Nikon F出現之前,大多數的攝影師都還是使用像萊卡的旁軸相機的原因之一。
然而光圈連動桿的設計至今快要60年,雖然它簡單直接,但也不是完全沒問題存在,以下舉幾個網路上查的資料以及小編的推論:
1. 機械動作有其極限,慢速拍攝時,光圈作動的速度可以跟上快門曝光的速度;但高速連拍時,光圈是在一秒鐘內開合10次或以上,難免有極少數光圈未達指定大小的,造成曝光不穩定。所以你有可能經歷過:在同一個畫面下、同一個曝光數值下拍出亮度不同照片的經驗。
2. 光圈撥桿跟光圈連動桿長時間推動摩擦,會造成磨耗,降低光圈連動的效率,也會降低機身與鏡頭的使用年限。
3. 光圈連動桿在鏡尾突出,置放時容易碰撞造成損壞。你可以在Google搜尋裡找到不少連動桿斷裂的經驗。

如果把光圈數值的訊息傳遞,由原本的機械式改成數位式,就可以降低或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相機透過電子接點—而不是光圈撥桿—傳遞訊息給鏡頭的好處是:
1. 傳遞訊息快,電子訊號傳輸速度絕對比光圈撥桿靈敏得多。
2. 曝光不穩定的變因減少。原本是光圈撥桿、光圈連動桿、光圈葉片機制都有可能造成曝光不穩定,現在只有剩下光圈葉片的開闔機制會影響。剩下要做的,就是把光圈葉片的開闔機制做到能更快速的反應,就能夠把曝光不穩的機率壓至最低。
3. 鏡頭尾端不會有突出的撥桿,因碰撞損壞的機率降低。
4. 錄影時改變光圈能夠更加靈敏
5. 機身未來可取消光圈撥桿,相機體積就還有縮小的可能。
所以就以上推論來說,電磁光圈的設計,其實改變的就是以下三點:
1. 取消鏡頭後端的光圈連動桿
2. 使用機身的電子訊號控制鏡頭光圈
3. 鏡頭的光圈作動機制更新
現在你應該知道這個E鏡的由來了,也應該就能夠理解官方說的「於 DX 格式鏡頭中率先配備了電磁光圈,自動曝光控制更為精準,呈現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品質。」這句話的道理了。
但16-80mm f/2.8-4E並不是唯一的一顆E鏡,去年發表的400mm f/2.8E FL、800mm f/5.6E FL兩顆都有,但它們也不是E鏡的先例。要找到它的源頭,讓我們回到8年前:

PC-E Nikkor 24mm f/3.5D ED。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2008年Nikon推出的三款移軸鏡:PC-E 24mm f/3.5D、PC-E 45mm f/2.8D、PC-E 85mm f/2.8D就是E鏡的先河。「PC」所代表的就是Perspective Control(透視控制/移軸),而「E」就是Electromagnetic Diaphragm(電磁光圈),但這些鏡頭會使用電磁光圈的理由非常功能性,由於移軸鏡可以同時平移(Shift)與傾角(Tilt,如上圖),只要使用這兩個功能的其中之一,鏡頭就會歪一邊,這種情況下設計光圈連動桿是不合理的,因為鏡頭歪來歪去,還硬要讓機身用光圈撥桿來控制鏡頭會有很大的問題。但我還是要用機身控制光圈阿!所以當時的設計者就透過機身與鏡頭的電子接點來傳遞光圈訊息。
順帶一提,在更早之前,Nikon的移軸鏡只有寫PC,而沒有E。加入電磁光圈想必對當時的建築攝影師來說是一大福音。
■■■■■那機身的支援度呢?■■■■■

Nikon D300S,2009年。圖片取自阿基拉《觀想即得 DX機皇 D300S實測登場》
簡單來說,只要是在2007年推出的D3、D300系列之後的,就全部可以使用E鏡。所以不管你拿的是D4S、D810、D610、D7200甚至是D5500,都會支援鏡頭上標示E的鏡頭,你都可以使用機身來控制鏡頭的光圈。
而什麼樣的機身無法支援呢?例如D2系列、一代名機D200(2005年)、小編的愛機D80(2006年)、最有名的D70(2004年)、小巧的D40(2006年)等等都無法支援。就算是Nikon最先進的底片機F6(2004年)也不行。但不支援也不是不能裝,你只是不能從機身控制光圈而已,無論任何情況都只能用最大光圈拍照。
■■■■■那Live View與錄影時能調整光圈嗎?■■■■■
過去Nikon的相機在Live View與錄影的狀態下,除非開啟了非常新的「電動光圈」(目前僅有D810、D750有支援,D4S只支援在錄影待機時使用。還有「電動光圈」與「電磁光圈」是不一樣的)功能,否則無法調整光圈。電磁光圈的採用,等於解開了這個大鎖,只要使用E鏡,就能夠在Live View、錄影待機、錄影時皆能調整光圈。
好吧,能調整光圈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Nikon在光圈的驅動速度上也大幅改進了,請看下面的比較影片:
影片前段是在錄影開啟(後段是我忘了開,但效果一樣)的狀態下,使用「電動光圈」的功能調整鏡頭的光圈大小。各位一定可以看出E鏡與非E鏡的差別。影片中的非E鏡是鏡皇24-70mm f/2.8G,應該能夠讓各位直接看出E鏡與G鏡在變動光圈時的靈敏度。絕對不是只有差一點點而已!
雖然D7200也可以使用機身轉盤來控制光圈,但小編特地去借D810的原因,則是D810的「電動光圈」可以用幾乎無聲的方式來調整光圈的大小。我們把D7200的轉盤聲音排除,剩下來的就是機身與鏡頭在連動時所發出的聲音,你可以聽出來16-80mm f/2.8-4E在變動光圈的時候會有「答答答」的聲響出現,24-70mm f/2.8G反而還比較小聲。
如果你很仔細看的話,還可以發現16-80mm f/2.8-4E的每一片光圈葉片的旁邊,還有像是控制器般的裝置存在。我想這才是Nikon所稱之為「電磁光圈」的真正核心技術。只可惜小編在撰文時所查到的資料,都還不能深入到這個部分,官方也拒絕透露更進一步的訊息。雖然Nikon只用短短的幾句話來帶過關於E鏡的部份,但小編覺得Nikon跨入E鏡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當初D鏡全面更換G鏡的時代意義,所以花了不少篇幅向跟各位說明。如果各位網友們對這項技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小編非常希望您能夠上來跟大家聊一聊,我會非常感激。
鏡頭表現 |
■■■■■對焦速度■■■■■
對焦速度想必是不少人關心的重點,以下影片是我用手機透過觀景窗錄的,因為同時要操作相機與手機,所以畫面可能會有些不穩,敬請見諒。
這樣的對焦速度對我來說可以算快,但沒有到很快。小編甚至可以合理的推測它使用的並非像是24-70mm f/2.8G的環形對焦馬達,因為不論是對焦時的聲音與速度都很像中、低階鏡頭使用的微型對焦馬達。
■■■■■各級光圈銳利度■■■■■
在看實拍以前,先給各位參考16-80mm f/2.8-4的MTF圖。

不少網友喜歡用MTF圖來判斷一顆鏡頭的好壞,如果你看不懂的話,小編簡單的介紹一下。上面兩張圖的左邊是廣角端f/2.8的表現、右邊是望遠端f/4的表現。縱軸的值越高代表畫質越好,橫軸的越大代表越遠離鏡片中心,通常中心是鏡頭畫質最好的地方,所以多數的MTF圖左上角都很高;右邊如果明顯的往下掉的話,代表鏡頭的邊緣畫質不佳。
不過MTF並不能完全代表一顆鏡頭的表現,上面兩張圖也就只有廣角端與望遠端最大光圈的圖表而已。那我想知道50mm在f/7.1的表現呢?沒得參考。所以實拍圖還是最直接的參考依據。以下舉幾個大家常用光圈在廣角與望遠端的實際拍攝讓各位參考。
另外,由於f/8-11這個範圍是一個鏡頭表現最好的光圈,所以為了節省篇幅,f/8-11以後的我就不列入,f/13以上的因為會可能受到繞射現象的影響,也不列入。各位有興趣可以直接打包下載所有檔案來看。

剛剛說畫面中央通常是一顆鏡頭銳利度最好的地方,無論在任何光圈下都是。16-80mm f/2.8-4E在這裡也一如預期,f/2.8與f/8的表現沒有顯著的差別。

鏡頭中央要拿高分很容易,但邊緣才是有鑑別度的考題所在。f/2.8在邊緣的狀況還不小,拿來跟f/8比較就非常明顯。由於這棟建築物與小編差距至少20公尺以上,所以不論是中央或者邊緣,對鏡頭來說都屬於無限遠,算是同一個平面,所以f/2.8的邊緣畫質低落並不是淺景深所造成的。如果各位在意邊緣的畫質,請務必縮光圈來拍照。
以上是16mm廣角端,而80mm望遠端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望遠端自f/4起跳,在中央的畫質與縮光圈後相差無幾。

在右上角邊緣的部分就有稍微明顯的差異,但其中差別還是沒有廣角端f/2.8與縮光圈後的差異來的大。
以這樣的表現來說,16-80mm f/2.8-4E的表現可以說是中規中矩,表現不至於差,但感覺也沒有踩到高階鏡頭的線。如果各位想要獲取鏡頭的最高畫質,還是盡量縮縮光圈,或者是在Picture Control裡把銳利度拉高一點吧。
■■■■■色差■■■■■
色差有兩種,分別是縱向色差與橫向色差(對此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小編的這篇文章)。縱向色差在整個畫面都會出現,無論是中央或四周,可以透過縮小光圈來改善;而橫向色差只會出現在四周,但無法透過縮光圈改善。以往我會只看四周,這次分成中央與邊緣來看看。
這顆鏡頭一口氣使用了4片ED鏡片。值得一提的是,這顆也是所有DX鏡中使用最多ED鏡片的鏡頭,使用3片的則是18-300mm f/3.5-5.6G,一、二代都是用3片。而相似焦段的16-85mm f/3.5-5.6G則是2片。
但一顆鏡頭的低色散鏡片數量越多,不一定代表色散會越少。因為不同的鏡頭結構會有不同的像差與色差,低色散鏡片的數量還是要看鏡頭的結構去決定。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ED鏡片越多,價格就一定越高不可攀。

在鏡頭中央也會出現的色差,就是縱向色差的主宰範圍,只要稍微縮光圈就能夠有直接的改善。在光圈全開時,面對高反差的地方會有輕微的紫邊,縮一級光圈f/4依然有,要一直到f/5.6紫邊才會完全消失。

畫面偏左的地方同時存在橫向與縱向色差,如果你縮光圈後依然能看到紫邊的話,那就是橫向色差了。這個時候你能做的,就只能在電腦上將它處理掉了。但各位請別擔心,因為要用軟體消除色散實在是太容易了。
以小編的經驗來說,若是在全開光圈的條件下,縮圖看不出紫邊的話,色散都不能算嚴重。小編認為這顆鏡頭有如此的表現應該算是中規中矩。
■■■■■耀光與鬼影■■■■■
在強光進入鏡頭時,因為大量的光線進入,會導致光線在鏡片之間折射與反射,進而讓畫面中出現了不該出現的色斑與色塊。甚至相機的感光元件本身也會反射光線到鏡頭。所以廠商會把消除反射的材料蒸鍍在鏡片表面,這樣反射與折射就會被鍍膜以光波干擾的原理抵消。而這個蒸鍍技術就是Nikon的Nano Crystal Coat奈米鍍膜啦~

這是小編拍攝將近500張中,最明顯的一個鬼影,注意畫面中下的有個不該存在於草皮上的光點。那就是太陽光在鏡片中折射與反射造成的。這樣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了,以現代鏡頭來說這樣的結果也是可圈可點。

在抗耀光的部分,Nano Crystal Coat也將之壓制的非常透徹,光點的四周幾乎沒有出現泛白的現象。
■■■■■變形■■■■■
鏡頭會有畫面變形的原因,是因為鏡頭中央與四周的放大倍率不一致所造成的。以下兩張圖分別是廣角與望遠端的筒狀與枕狀變形表現。小編特別另外在四周加了白色的參考線,這樣你就能知道理論上的直線應該是什麼樣子。


■■■■■邊角失光■■■■■
邊角失光又稱暗角,光圈全開時畫面四周的亮度減少即是邊角失光,一般來說縮光圈即可減輕邊角失光的狀況。

16-50mm f/2.8-4在光圈全開時會有一些些暗角,稱不上嚴重,光圈縮到f/5.6就幾乎完全消失。
使用心得與建議 |
■■■■■在DX鏡又看到了曙光■■■■■

自從2004年的17-55mm f/2.8G DX出現之後,Nikon在高階DX鏡的耕耘似乎就停滯了,近10年來都一直在DX旅遊鏡的範疇裡更新,雖然這塊也造就了18-200mm的傳奇,但關於17-55mm f/2.8G與16-85mm f/3.5-5.6G下一代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過,看得出來在中、高階DX鏡頭依然是有市場需求,這顆16-80mm f/2.8-4E的出現也算是Nikon一個善意的回應。
以美金$1069.95的價格來說,台幣的價格也在三萬出頭。這樣的價位各位是否能接受呢?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說太貴了,非恆定光圈賣超過三萬台幣,無法接受。但它裡頭有新式的電磁光圈、多達4片的ED鏡片、奈米鍍膜、氟鍍膜,以及廣角端的f/2.8光圈。別小看這個f/2.8,在拍夜景的時候就能體會f/2.8跟f/3.5的差異,如果是拍銀河的話,f/3.5比f/2.8在相同亮度下差了2/3級光圈,就是ISO3200與5000的差別,要付出的感光度雜訊可是一點也不少喔。不過f/2.8-4的光圈算是滿少見的,現代比較有名的是Sigma的17-70mm f/2.8-4,但對於原廠鏡頭的使用者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光圈設計,小編倒也挺好奇市場會如何回應。
網友們習慣把全片幅的鏡頭分為「大三元」、「小三元」這樣粗略的分成最高階與中階產品,大三元為f/2.8恆定光圈並且是以畫質優先的望遠、標準、超廣角三個焦段;小三元則是f/4恆定光圈的三款中階產品。但APS-C用家有很大一部分為入門者,所以即使有分成三種焦段,也少有恆定光圈的設計,我想一部分的原因是價格,另一部分則是Nikon認為有很大一部分使用者不需要恆定光圈,或者無法輕易分辨其中的差異。在意畫質的人,01的網友們會直接把他們推入FX機身+大三元的大坑裡面。本次16-80mm f/2.8-4E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在DX標準鏡頭的分配中,高階的群眾依然可以選擇對焦快、畫質好、光圈大的17-55mm f/2.8G;其次在乎畫質,卻又不想負擔高價位的朋友,就可以選擇16-80mm f/2.8-4E,如果是旅行用途以及預算為前提的話,DX變焦標準鏡頭到目前為止共推出了13款產品,光圈全部(除了18-70mm以外)都是f/3.5-5.6,要從中選擇也夠大家苦惱一陣子了。所以f/2.8-4這樣的光圈設計,或許可以當作是DX鏡的小三元來看。也讓不甘屈就於旅遊鏡的朋友們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等效24mm的自由度■■■■■

在DX標準鏡頭中,Nikon大多數的產品是以18mm(等效27.5mm)為起點,以16mm為起點的鏡頭也就只有兩顆:2008年的16-85mm f/3.5-5.6G,還有這次的16-80mm f/2.8-4E。一般焦段裡如果是50mm對56mm你可能看不太出來差別、70與75mm的差異感覺也還好,但如果是焦段落在廣角端的話,每1mm的差距就會相當顯著,特別是往超廣角的方向前進時就會越發明顯。等效28mm與24mm的差別,這其中的4mm就可以讓各位做不少事,例如在拍合照時24mm不會讓你退無可退,自拍時要放進一張大餅臉也絕非難事,使用24mm在街拍速寫,以及f/2.8的最大光圈,都能讓拍攝有更廣大的自由度,同時也不會有超廣角那種太誇張的拉伸變形。而且君不見C、N兩家全片幅的大三元標準鏡都是24-70mm嗎?所以16-80mm的焦段是非常實用的選擇。
■■■■■一如中階Kit鏡該有的穩定表現■■■■■
在畫質的部份,從光圈全開到最佳的f/8表現幾乎是一模一樣;但在邊角部分,一如預期的,全開光圈不但模糊,而且有輕微的紫邊,在遇到強光時的邊角也有明顯的彗星像差。但各位別忘了,這在分類上還不算頂級的鏡頭,邊緣在f/2.8模糊是正常的、紫邊的表現已經被4片ED鏡片修正的不錯。至於彗星像差,前年出的58mm f/1.4是專門推出來修正這種缺陷的,一顆定焦鏡就要賣超過五萬以上(而把彗星像差修正到不錯的Zeiss Otus一顆鏡頭要12萬台幣!)所以一分錢一分貨、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我認為這顆16-80mm f/2.8-4E在焦段、光圈、手震補償、色散、耀光與鬼影等等綜合的考量下,還算對得起它的價格。如果各位在乎畫質的話,請好好的縮光圈拍照,或者直上17-55mm f/2.8G,這或許能達到你的要求。不然就飛上全片幅,或許你會在那找到一個家(敗家的家)。
■■■■■「或許」是個全新的開始■■■■■
電磁光圈對拍照的影響如何?老實說,我感覺不出來,測試的時候我沒有猛按連打D7200的快門,或者是D7200的連拍速度還不足以讓我分辨電磁光圈與普通光圈連動桿的差異。或許未來推出有機會測到全片幅的E鏡時,咱們再用D4S的每秒11張連拍來一探究竟!但如果是說到Live View與錄影的話,電磁光圈的調變速度真的與過往的G鏡與D鏡相差非常多,也讓人不禁猜想,電磁光圈繼移軸鏡之後的擴大使用,是不是在暗示Nikon會更放重點在錄影上?而且有更進階的錄影功能呢?
從去年開始的400mm f/2.8E與800mm f/5.6E兩顆鏡頭,鏡身上就完全看不到G鏡的字樣,本次的16-80mm f/2.8-4E亦是如此。Nikon並沒有為這個電磁光圈大書特書,反倒都把它放在比較次要的位置來說明它的功能。這是否代表未來E鏡將會全面取代G鏡呢?我們不得而知。但Nikon拋棄了使用將近一甲子的光圈連動桿,這個動作絕對會讓E鏡在Nikon F接環的歷史中記上一筆。而各位又會怎麼看待這個變化呢?歡迎大家加入討論喔!

如果要問同我對這顆鏡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那大概就是它的遮光罩吧!事實上,我的同事們都覺得裝上這個HB-75遮光罩後,會讓人產生這是顆電影鏡頭的錯覺。但我覺得,將遮光罩反裝後,才是它最帥的時刻...!
實拍圖片 |
本篇文章的實拍圖片,全部都是以D7200所拍攝,皆是以JPEG FINE L的畫質機身直出,Picture Control拍風景使用Standard與Vivid,拍人像則用Protrait,主動式D-Lighting、邊暈控制等會影響鏡頭表現的功能皆設定為關閉,自動變形控制則因為鏡頭太新了,機身無資料所以無法開啟。盡可能在不影響鏡頭表現的前提下設定。

































-----------------------
嗨大家好,我是之前的ki_min,這一年我跑去澳洲Working Holiday,現在回台灣了,很高興能夠再回到01,與大家一起討論我最愛的相機。未來也請多多指教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