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參數 || 大圖
這座希臘復興式的奧地利國會大廈是在1874年至1883年間由特奧菲爾·馮·漢森男爵擔任建築師建造。
如同維也納許多其它建築,它也在二戰中遭受嚴重破壞,但現今已經修復。
我由於時間安排的關係,這裡本來是我設定為有多餘時間再來的點,所以原本打算跳過。
但在我即將離開維也納的前天晚上,在附近市政廳的音樂美食節用完晚餐,
心想國會大廈離電車站不遠,一定可以搭到末班電車回公寓,
不妨繞過去看看。打定主意後,便在夜色下穿梭在維也納的街道散步而去。
我大約晚上11點抵達,所以這裡已經沒什麼人,
只剩一對情侶在這座著名的雅典那噴泉拍聊天,連馬路上都沒什麼車。
所以我也不及著開始拍攝,先在周遭觀察了一下環境。
選定好拍攝點、構圖完之後,整個國會大廈更完全沒人了。
整個噴泉與雕像是由與多小區域高亮度的光源打亮,因此造成很不均勻的亮暗分部;
更雪上加霜的是,國會大廈前的路燈是水銀燈,在照片上會呈現螢光綠色,我個人相當不喜歡,
但整個國會大廈都大範圍的反射這種螢光綠。
為此我在後製上花了不少時間除去這樣的顏色來還原肉眼所見的場景。
拍攝參數 || 大圖
拍攝接近尾聲時我登上國會大廈的正門向下拍攝這座噴泉,
雖然已經接近午夜所以天空沒什麼顏色了。
但是透著投射燈光的噴泉池卻意外地吸引我目光,於是在臨走前又拍了一張。
之後看到我的電車從遠處緩緩接近,便收拾裝備走向車站準備搭車回Karlsplatz。

安可鐘是維也納著名的一座音樂鐘,就裝設在連接兩棟建築的天橋上,
是由新藝術運動畫家Franz Matsch設計,創作於1911-1914年,1914年8月22日安裝。
每整點就會出現一位維也納名人,而中午12點這些人物則會一起出現。
安卡鐘是位在市場旁的小景點,所以不必安排太多時間在這裡,
我也是11點四十分左右才來安可鐘這裡守候,拍攝完之後剛好可以到旁邊的市場用午餐。
點此看所有安卡鐘的人物
拍攝參數 || 大圖
維也納的聖伯多祿教堂 (德語: Peterskirche)就位在有高聳尖塔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附近,
讓這座規模較小的羅馬式教堂在外觀上顯得平凡無奇,
然而它金碧輝煌又繁複的裝飾與壁畫更是和外觀形成強烈對比。
即使事前已經做過研究,走進聖伯多祿教堂時我仍不禁讚嘆。
拍攝參數 ||
雖然事前就已經知道聖伯多祿教堂是「金玉其內」的教堂,
但是第一眼看到他樸實的外觀時真的還蠻訝異的。
特別是規模比我想像的來得小很多。
而從格拉本大街(Graben)走來,先是看到壯觀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
又看到雕工繁細的黑死病紀念碑。
真有一種不仔細找還可能會不小心錯過聖伯多祿教堂的感覺。
拍攝參數 || 大圖
在聖伯多祿教堂教堂拍攝,如同其它室內拍攝一樣,要時時注意安全快門與高ISO產生的雜訊。
另外因為聖伯多祿教堂教堂內部的空間較小,如果想要一鏡就把所有細節拍攝起來,超廣角鏡還是需要的。
在巴黎時看過許多教堂,雖不敢說對所有教堂的風格都瞭若指掌,
但還是很明顯感受到兩國教堂風格的差異。
聖伯多祿教堂和知後去的卡爾教堂,都運用了大量的金屬和大理石材料,
整體的風格感覺起來比較明亮、剛硬。
反而是聖斯德望主教座堂的差異沒有這麼明顯,相當有趣。
我個人認為是到維也納攝影不能錯過的景點。
更多我的最新作品可以到我的臉書專頁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