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想請教板上有人是從其它家跳到Nikon的前輩嗎?可以聊聊感想及原因嗎?

不知道目前使用N家系統的前輩們,有沒有人是從其它系統跳到Nikon的呢?

想請各位前輩聊聊,由其它家跳到N家的原因及感想?

另外想請問如果想購買D80,除了億華跟相機王之外

有其它更好的選擇嗎?可否推薦幾家在博漢區價格跟服務都實在的店家?

使用Nikon的機器應該買公司貨或是水貨比較好?差別在什麼地方?

因為預算有限,如果室內使用AF 85mm F1.8 D這個鏡頭拍攝人像適合嗎?

還請各位前輩賜教!感謝....
2007-10-05 1:13 發佈
水貨好像還有gogojapan的樣子
我個人是覺得找到好的水貨店家
完善的保固下
公司貨的差額是可以忽略的
畢竟插到3~5000的話
都可以加買周邊配件或是鏡頭了
小弟也蠻想聽聽跳系統,雙系統大大的見解
什麼跳什麼都無所謂,多一些經驗讓後輩參考
用微笑來面對所有逆境
我來說說我跳槽的經過好了....

先從八百年前開始接觸單眼相機說起...

SLR 時代
NIKON F80S -> 好機但太重 -> CANON EOS300 -> 好輕但對焦點要用撥盤一個個選 -> 進入DSLR時代, 鏡頭沿用

DSLR 時代
CANON EOS 300D -> 太重, 對焦點要用撥盤一個個選 -> PENTAX ist*DS -> 閃燈 -> NIKON D50

以上是小弟整個換機的過程, 主要動機是輕便, 操作性(出門旅遊背個攝影大包包的蠢事我再也不幹了)

可能是第一台相機就是 NIKON F80S, 先入為主的NIKON操作模式, 讓我在之後為了輕便而換成CANON EOS300後, 覺得對焦點還得用撥盤一個個選實在是很不方便; 進入DSLR之後, 選了PENTAX在輕便與操作性兩者間取得了個平衡, 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後有了閃燈的需要, 在考慮到PENTAX的閃燈市場流通性及C/P值之後, 為了SB-800再度回到NIKON家懷抱

用過了幾家低階的機身及便宜鏡頭, 坦白說我分不出來各家差異有多大, 我也不是什麼攝影高手, 根據我自己的需求挑到自己適合的器材, 我想是最重要的.
小弟在SLR時代用的是PENTAX的Z1-P,等到P家的DSLR出來後,本想直上*istD,但考慮到28mm轉換到APSC後,會變成42mm,苦惱了半天後來決定把PENTAX全部出清,進入高階DC的時期...

高階DC小弟用的是Nikon CP5000,也是目前用最久的一台DC了,但一趟蜜月讓小弟發現:28mm也不夠用,因此又動了買DSLR的念頭...

後來小弟拜把的為了一堆婚禮拍照,進入了C家,小弟也因此有了C家DSLR的使用權,但是那個KIT鏡實在不怎樣(塑膠接環就算了,連外表都非常塑膠,照出來到還普普啦~),剛好年底要去日本玩,碰巧C家的法小金大大分享了一篇"17-40 F4L"的分享文,看到那個畫質,小弟就想說:那就敗支L鏡,400D頂著先吧~

功課作了半天(買交換鏡頭年鑑、上01、去漢博區問價錢...)才發現:17-40 F4L在C家1.6X的轉換率下,竟然變成了27.2-64,那不就跟之前一樣沒有超廣角嗎?然後看了版上T124的分享就覺得:那就這支吧,但是T124在C家,就是沒有N家跟P家廣耶~好吧~放棄用拜把機身的念頭,決定買一整套了...

因為SLR用P家,對P家自然有一份感情,剛好K10D實在也不錯,想想就決定K10D搭T124了
結果~因為TOKINA跟PENTAX在光學上技術合作,因此新的鏡頭,TOKINA都沒出P家的接環,而P加的鏡頭,又硬是比T家貴一萬多...這樣一來那P家機身便宜的優勢又沒啦~重新在來一遍...

最後的最後,只有N家的機身符合小弟經濟實惠超廣角的需求,因此就D80+T124給他買下去啦~

因此小弟是:Pentax SLR => Nikon DC => Canon DSLR(否決)=> Pantex DSLR(否決) => Nikon DSLR(定案)
跳系統?我這個不知算不算:

幫公司買科達DC210,200萬畫素DC,拍一張要花10秒以上,使用4MB的CF,記得當時買快3萬(但公司出錢)。目前已經陣亡,屍體在我家。
90年買Fuji 6900z,原廠附16Mb SM卡,後來自己花3200買128Mb的SM卡,總共花33000,用到94/12/02。結果SM卡就只出到128MB而已,去日本一下子就拍完了,可恨~從此我決定只用SD卡與CF卡,不再決定其他記憶卡形式!

NIKON D50,用到96/7/18

NIKON D200,用到現在

用了D50後,我看我想換系統就很難了,雖然當時從6900Z要跳DSLR之前,原先是要買S9600的,但因為用XD卡,簡中選單,加上只要多花6000,我就買的到D50或350D,所以就從富士跳D50(因為NIKON在朋友中用的比較多)。

代理商貨與平行貿易貨沒差(我從不叫國祥貨是公司貨,因為國祥只是代理商,只要是NIKON出產的,都是NIKON公司貨),我覺得除了運氣外,就是較省錢,以及可能拿不到精裝繁中說明書而已。

室內拍人像,我覺得35或50mmF1.4或1.8反而比85mm還要好用,您參考一下!

50我覺得都已經退無可退了~
本來用O家E300
全區測光不準 要靠自己手動或點測
(最近看舊照片...嗯..測光真的不準)
廣角鏡選擇少 一顆太貴一顆不夠廣(這算是出走的原因)
除塵很方便 但也不至於萬能
去了一趟綠島回來看還是有塵點

後來跳N家D50
省事很多 只要環境別太特殊 測光都是我要的感覺
暗處對焦也較精準 AFS的鏡頭真的安靜又快
而且副廠鏡選擇多 二手流通廣都是經濟上的優點
後來因私人因素(跟相機無關)也出清了
N家能讓我抱怨的事情真的不多..硬要挑的話
大概就是沒有內建除塵和防手震吧(現在除塵也解決了)
現在看Nikon也有FF了 所以下次應該是D300吧 FF還無褔消受

最後還是要說 選系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很多人說不錯的東西不見得合你胃口
有時候 真的只是Fu~~~的問題而已
我也是跳系統的。

2005 年1 月買了我的第一台DSLR Canon 20D + 18 - 55 Kit ,之後兩年中分別購入了17 - 40 F4L , 50mm F 1.8 , 135mm F2L , 580 EX 閃燈,總共花了10幾萬有吧。

不過就在2006年底時我才搞清楚我喜歡拍的東西,於是在2006年12月出掉整套系統,到了2007 年 1 月買入Nikon D80 ,換Nikon 並不是說有什麼偏愛,而是我哥也是買Nikon,想說可以共用設備省錢。

之後10個月來,我都只用 18 - 135 的Kit鏡,一機一鏡到處走到處拍,不敢說拍得好,其實也一直都沒有進步啦,但是拍得比以前快樂,因為我發現我最喜歡拍人文或古蹟,拍這種題材時最有感覺,也不需要淺景深,Kit鏡就夠我用了,我光圈大多維持在8到16,我用的這顆Kit鏡在這個範圍光圈是效果是最好的,我實驗出來的,也剛好是我最常用的光圈範圍,閃燈也都用內閃,不過有加CPL。

很多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總是想東想西,因為不知該買什麼設備,然後到討論區上問前輩的想法,又得到很多不同人的不同學習過程,資訊得到一大堆反而更讓人迷惑,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時間,可是我覺得別人的過程畢竟都和自己不同,所以若經濟許可我是認為可以儘量買來試或借來試,因為不管是大光圈、燈光技巧、特效等,光看別人的作品或是聽別人的經歷都比不上自己親自去感受來得實在,就算買賣中間損失掉一些價差其實得到的經驗也是值得的,多拍一些拍久了才會知道自己喜歡的題材,知道自己喜歡的題材才能知道自己需要的配備,就跟很多人在唸書時也搞不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出社會之後換了幾個工作才搞清楚,不過這些人得到的經驗反而對他的發展很有幫助。

就因為我大多都是旅行記錄或人文記錄,都是簡單的一機一鏡,也會帶小DC出去看情形用,所以我對機身功能還蠻在乎的,和有些人認為機身不重要不同,不過這也是每個人拍的題材和內容不同而有的不同需求和見解,不能單一而論。我用的機身要讓我能很便利的操作、不要太重太大、要能省電、ISO越高越好、相片比例要是3比2或更接近黃金比例(個人喜好,所以不考慮4/3系統那種接近正方型的系統,這也是每個人不同);鏡頭反而是顆簡單輕便一點的標準變焦鏡就夠了。

也因此,以後若有更符合我要的機器,我還是有可能再換系統,因為我大概蠻清楚我的需求了,所以在換系統過程也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壓力。
個人第一部DC是Canon A95,就是它,兇手就是它,讓我知道了光圈、快門、ISO的關係,及各種屬性搭配所拍出的效果,也知道了什麼叫景深,及拍不出人像淺景深的怨念,也感受了只到ISO 200能夠接受的無奈,一切一切的罪魁禍首、始作俑者都是它 ─ Canon A95。

承上一段的控訴,也才有了後續的發展,眼看著市場上從300D一直到400D、從D70一直到D80,掙扎了近兩年,之後入手了Pentax K100D(咦...怎麼跟前面看的不一樣,別問我,我也搞不清楚怎會這樣),而鏡頭就是口碑極佳的Kit鏡,輕巧的手感、機身防手震加持、價格實惠又高品質的原廠鏡、M42老鏡的100%支援,都是讓我選擇它的原因,而且還入手了P家神燈AF540FGZ,也購入了DA 50-200mm。

後來覺得優質M42老鏡實在太難入手,半年來只找到一顆滿意的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35mm f3.5,兩次與品像極佳的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55mm f1.8擦身而過,只嘆一切都是緣份啊,不過手動對焦確實有其難度,以我的功力要拿來拍人像,MD會甩頭走人的,難入手加上使用機會少,因此對M42漸漸的失去興致,反而比較趨向於收藏性質。

Pentax的對焦慢、室內白平衡不準是一開始就知道的,真正使用後,對焦速度個人也能接受,因為剛開始幾個月一直都在戶外拍攝,室內白平衡也還沒真正體驗到有多不準,就在一次幫朋友拍結婚記錄,才開始體驗到,的確很不準,還好是拍RAW,還有得救。

後來找來所謂的珠珠板來自訂白平衡,白平衡是準了,但又太準,環境光源的感覺都消失了,能想像明明現場是黃色光源,拍出來卻灰白(白光環境)的感覺嗎,拍RAW再調整似乎還比較好,之後又才發覺到室內白平衡的不準,是遇黃則更黃,遇到黃色光源或拍攝目標才會有嚴重偏黃的情形,想到日後同樣環境下拍攝得拍RAW後慢慢調,就開始有點掙扎了。

之後K10D發表,那重量實在與我當初選擇P家的原因背道而馳,接著很高興P家也出了有馬達的鏡頭,但是K100D無法使用(當然後續機種就會支援),再注意到鏡頭重量,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會選擇P家主要原因還是輕便啊,若機身鏡頭重量差不多那我何不選擇N或C,東西比較好買、二手市場也比較熱絡、副廠支援也比較多,而且還可以有較佳的白平衡和對焦速度。

比較了N,C個人比較喜歡Nikon的色彩、成像銳利、和鏡頭的質感,所以就選擇了Nikon D80 + Sigma 30 F1.4這樣的組合,因為最常拍帶景人像。

使用了D80,真正體會到Nikon用家所讚賞的N家直覺快速的操作方式,從此除了瀏覽照片外幾乎沒在開LCD,而且AWB也準確多了,加上能感覺到明顯差異的對焦速度,整個是一連串的驚喜,也許對用慣N家的使用者不覺得什麼特別,但之前用的可是Pentax K100D,落差當然比較大。

個人喜歡拍大景所以後來又入手了Nikkor 12-24 F4G,有鑑於使用Pentax時那支望遠鏡頭出勤率低到不行,因此Nikon就不考慮添購望遠鏡頭了,但也發覺Sigma 30 F1.4做為出遊時隨身的第二顆鏡頭實在重了些也大了些(由前面就知道個人喜歡輕便的攝影),而且個人對Sigma的發色也不太喜歡(其實還要加上一些些的原廠情結,真的只有一些些啦...旁邊有人說「才怪」),Sigma 30 F1.4脫手換了35 F2D,輕便小巧的大光圈定焦,這焦段室內真的很好用,最近對焦距離25cm,拍桌上美食恰恰好,拍攝帶景人像更是適合,那205g的重量及小巧的體積做為隨身帶著的第二顆鏡頭一點也不累贅。

雖然在期間為了嘗試生態攝影也使用過105mm VR Micro,但對其790g的重量實在無法招架,加上獨自出門拍生態幾次感覺有點自閉(還是喜歡身邊有人陪著,但這樣又不可能自己專注著拍生態),於是二手入手又再脫手(這真是想玩各種鏡頭的最佳方式),到此一機二鏡(D80 + 12-24 +35 F2D)算是目前個人使用的最佳方案了,當然N家神燈SB800也沒有缺席,也添購了Velbon碳腳+Giottos油壓雲台。

因為喜歡收集公仔,日前開始玩起商品攝影,可是手邊已經沒有Micro鏡,所以就用最近對焦距離25cm的35 F2D偽裝Micro鏡玩起商攝,拍拍所收集的公仔,還用瓦愣紙箱、壁報紙、粉彩紙、描圖紙、檯燈搭了個小型攝影棚,也許日後若有網拍需求,會再添購60mm Micro吧。

貢獻偽Micro照一張


攝影、PC、Laptop、單車,興趣多敗的多$$也要賺的多(T_T)
小弟之前也是用P家的K100D,當初無疑是看中他的2.5" LCD跟機身防手振,因為之前一直用了幾年高階DC,對於單眼很快能夠上手去玩,,但是當玩到一個瓶頸時,想升級鏡頭時,卻沒東西可選,,正確說法是原廠的鏡貴貴貴,,,而且東西少,流通性小,,直到深入P家一段時間後,,才知道P家是以定焦鏡發展為強項,,於是之前用習慣變焦DC的我來說,能找到的鏡頭少之又少,副廠的鏡,支援不多,有時光找一支副廠的鏡,看到二手區一堆C/N家的在流通,,但P家卻一支也沒有,,所以才決定換系統的,P家的定焦真的不錯,拍人像超棒,,我極力推祟這點啊,,

換系統之前也考慮過C家的,,但爬文的結果,好像C家會有移焦的問題,,同時也因為大部份的同學朋友都是N家的,想說以後有問題也可以有人問,或可以借鏡頭來用,,較方便,,本來考慮買D80,但個人覺得定價太高了,省下來的錢先投資鏡頭比較重要,現在用的是二手的D70S水貨,想說明年等D80降到一個價錢再來入手就好,,,給您參考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