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正式發表之後,有些人很喜歡,也有人覺得不愛甚至失望。可能有人以為NIKON是跟著Fuji的路子,或是跟A7(R)搶市場,要做一台有懷古味的小全幅。所謂文青風,不必管品牌,只要外型簡潔又有老機的樣子,也不那麼在意性能,只要對味就好。對於DF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希望NIKON推出一台更好看的機身,復古表示功能不複雜,而使用D4的感光元件,意謂著可以很簡單地拍出品質很好的照片。但恐怕NIKON設計DF時完全不是這樣的想法。
NIKON一向訴求的理念是信賴感,包括扎實可靠的機身手感、設計一貫又充滿彈性的操作介面、大方下放不惜以下犯上的規格、以及讓老鏡可以一直繼續用下去的F卡口,都代表NIKON努力為用戶設想的用心。這台DF操作介面的佈局和外觀其實是承襲F3、FM3A、F501那個世代的設計,對於熟悉NIKON的人來說,每個細節都是NIKON味,與NIKON的品牌象徵緊緊結合,而不只是一台老式的相機。這不是為了吸引喜歡懷古味文青,而是為了老NIKON用戶設計的相機。
相機進入數位時代而全面電子化,是無法避免也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DSLR不但紀錄相片的載體電子化了,連操作介面也電子化。調整光圈、快門、ISO,甚至模式選擇和曝光補償等功能,都需要一邊看著液晶螢幕或著觀景窗內的顯示,一邊旋轉轉盤來調整,而其他細部的調整設定,更是需要在LCD螢幕中一層又一層的選單中完成。這些動作對於習慣電子產品的人來說很容易,但是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就很不夠直覺,而且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楚密密麻麻的螢幕,也常常弄不清楚轉盤要往哪個方向轉。這些老玩家雖然不熟悉數位單眼,但對於攝影的瞭解與功力也許並不在一般人之下,過於簡化的復古機未必能滿足他們的需求。DF把操作介面都設計為機械的獨立轉盤,一眼就知道現在的刻度和調整的方向,要調什麼就轉什麼,對於完全不熟悉電子產品的老攝影玩家,能夠用習慣的方式操作這部相機,而完整且強大的操作功能,也能完全滿足任何的攝影需求,不至於綁手綁腳,而在慢慢熟悉之後,或許還能進一步學習選單內彈性的設定,發揮強大的電子功能。
這就是NIKON對於老用戶的貼心與尊重,可以用傳統機械相機的操作方式,發揮最新世代數位相機的強大性能。許多進入數位時代後只能提當年勇的老攝影玩家,終於也可以重拾起相機,延續當年對於攝影的熱情與喜愛。至於不喜歡的人,只能說DF本來就不是為你設計的,去買其他相機吧!
*****************************11/6 18:38更新**********************************
試想二、三十年前使用傳統單眼的人,當時正值壯年,也許剛成家,買了相機幫新生的孩子拍照,就像現在許多剛剛入手DSLR的新手爸爸一樣。拍照是他的興趣,也是紀錄孩子成長的工具,但未必有跟著時代潮流更換數位相機,況且傳統底片機身根本不會壞。於是就一直用到現在,孩子長大了,世代更新,一切都數位化了,傳統照相館愈來愈少,而孩子也嫌他的相機太老,洗出來的照片也不能上網分享。辛苦了一輩子,該是可以發展自己的休閒興趣了,卻彷彿跟時代脫節,市面上的相機完全不是他熟悉的樣子,看著密密麻麻的液晶螢幕,沒有刻度標示的轉盤,以及滿佈機身的按鈕,心理有多麼大的挫折感!明明玩了幾十年相機,現在卻被時代拋到後頭......
這樣的族群,我相信不會太少,當然,他們應該也不會上網,因此也不是數位市場上最受關注的。像這樣的族群,只要Df裝好電池和記憶卡,他們馬上就能上手,開始拍照了。拍回來的照片孩子可以幫忙處理,而其他功能與操作也可以慢慢再熟悉。我覺得,Df很大一部份是為了這些人所設計的。
至於對Df不滿意的,就當作NIKON沒出這部相機吧,市場上那麼多選擇,又何必執著呢?
2sc wrote:
DF把操作介面都設計為機械的獨立轉盤,一眼就知道現在的刻度和調整的方向,要調什麼就轉什麼,對於完全不熟悉電子產品的老攝影玩家,能夠用習慣的方式操作這部相機,而完整且強大的操作功能,也能完全滿足任何的攝影需求,不至於綁手綁腳,而在慢慢熟悉之後,或許還能進一步學習選單內彈性的設定,發揮強大的電子功能。
這就是NIKON對於老用戶的貼心與尊重,可以用傳統機械相機的操作方式,發揮最新世代數位相機的強大性能。許多進入數位時代後只能提當年勇的老攝影玩家,終於也可以重拾起相機,延續當年對於攝影的熱情與喜愛。
嗯...
這樣瞭解Df的設計發想.
敢問您是在尼康的那個部門服務?
平安、健康最重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