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01的網友眼中, 我應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器材控. 當我在偶然的機會下開始接觸數位單眼時, 身為工程師的我, 就很好奇地想了解這些光學器材是如何的運作. 我開始買相關的書籍來看, 也參加一些攝影課程, 認真的程度就跟我在run一個project一樣, 把以前高中學物理時還沒弄懂的光學物理, 趁這次機會重新貫穿.
我會喜歡上攝影有兩個原因, 一個就是工程師的好奇心, 另一個就是鏡頭下的嶄新世界. 也許是因為從小就一直戴眼鏡, 外面的世界在我眼中一直是朦朦朧朧的, 尤其是遠方的景物或是微小的事物. 現在透過高解析的數位攝影器材加上高畫質的顯示器, 我可以輕易地把我喜歡的畫面記錄下來, 而且可以看得很清楚, 不管是風景或是生態, 太多的驚奇等著我重新去探索.
相較於拍鳥攝影系統, 架構一個微距攝影系統的投資是小多很多, 而且很多設備是可以跟拍鳥的共用, 額外需要的器材只有微距鏡頭、接寫環、閃光燈組.
1. 機身: 我選擇使用D3S, 雖然我另外有D3X和D300S, 但考慮到畫質、ISO以及偶而的連拍需求, D3S仍是我拍微距最常用的機身.

2. 鏡頭: AF Micro 200mm f/4D, AF-S 105mm f/2.8G VR, AF-S Micro 60mm f/2.8G ED.這三個鏡頭各有它的優缺點, 所以我會就拍攝的題材以及拍攝環境, 來挑選成功率最高的鏡頭.
60mm f/2.8G最輕巧、最有機動性、方便手持; 200mm f/4D畫質最好、最重、一定要上腳架; 105mm f/2.8G 內建VR, 如果要在畫質和重量找到平衡點的話, 就可以使用它.

3. 腳架和雲台: Gitzo GT2540F + Gitzo GH2720FQR油壓式雲台. 我同時有Gitzo的一號腳和五號腳, 會用這個組合, 主要是考慮到腳架的重量和操作的方便性, 相對於球型雲台, 油壓式雲台在抓拍攝主體時, 相對靈活多了.

4. 閃光燈組: R1C1環閃, SB-900 , SC-29 TTL remote cord
為了要有足夠的景深, 拍微距時光圈都要縮的很小 (我通常都要縮到F16), 如果是拍靜止不動的物體, 或許還可以拉長快門以得到足夠的曝光, 但如果目標物是會動的話, 快門就不能太慢了, 所以這時候閃光燈就很重要. 另外,有時現場光線的方向角度不見得合你的意, 所以就得靠自己的閃光燈來改變它.
R1C1閃光燈組的配件很多, 可以讓你組合成不同的搭配, 面對不同的場景; 缺點當然就是相對的龐大以及相對的重. 當有時手持需求, 要搭配較輕巧的閃光燈時, 我就會用SB-900加彭老師的牛角分光器.
想要有好的微距作品, 除了器材要到位, 閃光燈的使用技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5. 接寫環: Kenko Teleplus Extension Tube Set DG N-AF
當需要大於1:1的放大率時, 就可以用接寫環, 只是這時候自動對焦發揮的功能有限, 必需手動或腳動地去調整物距, 這就需要多加練習才容易成功. 相對於近攝鏡, 接寫環比較不會傷害畫質, 所以如果要把主體拍更大時, 我就會用接寫環.

6. 直角觀景器 & 快門線: 在低角度拍攝時, 就需要直角觀景器; 微距攝影最怕微震, 上腳架時最好搭配快門線.

D3S + AF Micro 200mm f/4D + R1C1 上腳架的全貌

最後建議有興趣的大大應善用圖鑑及書籍, 無論是使用網路上的線上圖鑑, 或是去書店買實體的書籍, 都能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所拍下來的小生物, 這種重新學習的過程, 是蠻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