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一顆18-105Kit鏡
最近對焦距離為45cm
他的放大倍率為0.20x
通常要把物體拍到最大的做法
應該是在最近距離對焦,然後把焦段拉到最遠端吧~
也就是在105端,45cm的放大率來到0.2X
最近有考慮購入新鏡頭
如50 f1.8
他的最近對焦距離一樣是45cm
焦段50mm 理論上在距離相同的情況下
50mm的放大率只有105mm約一半大小而已(以18-105拉到最遠來看)
可是放大率卻有0.15x
並沒有差到2倍多那麼多~~
再拿60微來看 他的對焦距離是22cm左右
放大倍率卻有1X 比18-105大上5倍
可是最近對焦距離卻只有比他短一半多一點而已
焦段也比較短(拿最遠端來比的話)
為什麼可以拍到比18-105多出五倍的大小?
第二點
如果我沒搞錯
假如在同樣位置拍攝,100mm比50mm大2倍
所謂的兩倍應該是影像長度跟寬度都各放大兩倍
實際上的大小是四倍吧?
那放大倍率呢?
假如說0.5x跟1x兩者相差兩倍
一樣是長度跟寬度各差2倍
而實際上的大小相差4倍是嗎?
那如果0.2x跟1x相差5倍
實際大小就相差25倍了?
觀念問題,希望有人可以幫我解答,謝謝~~~
最近對焦點,跟最遠對焦點
在同為105mm端下.物體大小確實有差了一些
(但我感覺差別沒有大很多)
也許因為拉到望遠端都模糊而導致,下次去寬敞一些的地方再試~
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我要實際用到105mm端的遠度
對焦距離要到無限遠才有嗎?
這樣的話對焦距離勢必不能拉的太近了?
18mm端就比較不清楚了,似乎沒甚麼差?
那按照樓上的說法
100mm比50mm大上四倍沒問題(長跟寬各差2倍)
但放大倍率的問題~
是不用平方的嗎? (1:1 跟 1:2 就是實際差上兩倍,而非四倍)
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嗎?
放大倍率跟焦段的算法
似乎又更複雜了~
看來看去,還是不知道為何微距鏡放大倍率
會比一般鏡頭高出那麼多~~
也許我要有2顆以上的鏡頭才會比較明白吧= ="
1.只是 [放大率]的定義是規定如此,
是說原本1公分長的物體在底片上最大變成x公分, 放大率就是 1:x;不用平方 ;
2. 同樣 105mm 對焦在近處與遠處(要清晰喔,也就是準焦), 大小差一點, 無限遠就差再多一點
況且, 所謂 18mm, 50mm, 105mm 都是把一群透鏡組合得到的光學特性,
與用單一片透鏡的18mm, 50mm, 105mm 不能完全類比
--- 甚至還有其他收差補正之後的視角調整.....總之一定有差異
3. 即使狀況真的能很理想地簡化, 您的想法還是有點差異;如附圖

a. 超簡化鏡頭功能, b.我把對焦點都設定在無限遠(平行光聚焦於焦平面)
即使如此, 成像的比率也不會是跟物體距離成正比 (不是一堆相似三角形, 而是形狀邊長比各異)
看出來了嗎, 距離四倍 , 成相比四分之一還小, 而且越近差別愈大
---->這一部分說明了您的疑問
而且, 更決定性影響的是, 當對焦物體再近處(非無限遠), 而聚焦平面還是不變,
那光線曲率的變化, 不是我這種國中物理的圖可以簡單畫出來說明的
....................................................................
不用自找痛苦, 直接享受微距拍攝的樂趣比較實在
若真的有興趣研究, 不是我們這種單純而有限的知識能完整剖析的
除非
1. 鏡頭的供學功能 與 所謂的焦距 能很理想化的如我畫的國中程度光學圖
(ex無修正像場導致光線折射......)
2. 成像處不固定在鏡後某距離 (實際上向機厚度是固定)
3. 物距很遠很遠 (例如無限遠)
那兩個三角型的夾角都很小, COS值差不多(若視為相同) --> 成像大小就會與距離成正比了!!!
............................
補個簡圖 --> 當物距很遠---> 綠色線幾乎水平 ---> 成像位置與焦距幾乎正比 --> 成像大小也成正比

不過再次強調這完全違背了實際上相機與鏡頭設計 , 僅就大原則且能很簡單說明的來說
只是想說明, 如果物體遠, 且屬於望遠的範疇, 焦距與成像大小的確會接近正比
(600mm幾乎是300mm的兩倍長)
但中短的焦距, 特別是廣角,
一來我上述簡圖的三角形更不像[相似型], 二來通常拍攝物距較近,
三來大視角的聚焦與像場矯正牽涉很多, 例如同樣50mm, 對焦45cm 與 15cm
絕對不是簡單畫畫能表示出比例關係
---> 就更不會是成比例放大縮小
(嗯....sorry 連自己都覺得很難說明白自己的論點, 嗯 就隨意看看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