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使用D3100一段時間之後的心得、分享、照片,非專業寫手、第一次在公開論壇分享長篇文章,如有錯誤的地方請多包含指教,最起碼也是我花了很多時間以親身經驗寫的文章如有不同意的地方也請理性討論謝謝(我怕怕的

主要分為四個章節:
一、為何是D3100
二、獵槍的操控
三、高ISO
四、kit 18-55mm 鏡頭
內容題材的選擇方面算是比較主觀一點的經驗分享,就比如說我沒有相機操作方式說明、但是我以相機操作的目的在D3100上看到的設計是否好用;我沒有做高ISO的照片的100%裁切,那個我自己也看不懂,我分享的是我在餐廳裡、背景黑或光線充足等所需要用到的ISO值以及照片分享;還有最後的kit鏡頭介紹我連它的銳利度如何都沒去研究…我看的是它的焦距以及光圈的使用方便性等等… 以上

===========================================================================
本章節原文網址(我的網誌):http://upstairs0102.blogspot.com/2011/03/nikon-d3100.html

如果要打個比較煽情的詞當作標題,我應該會用「返璞歸真」。前前後後用了許多台相機和鏡頭,其中有一些是二手的有一些很短命。最後我把用了最久的d80給賣掉,買了Nikon的數位單眼系列裡最低階的d3100+kit鏡頭。
我會接觸攝影和許多人一樣,是從數位單眼開始學習的。使用數位單眼,從扳開電源「啪擦」一聲的那一刻開始,一切就不同了:幾乎不存在的開機時間、不比眼睛反應速度還慢的對焦速度、和人眼所見到世界幾乎同步的光學景觀窗… 只要手上拿著單眼相機,就會覺得像是拿著獵槍的獵人在叢林裡捉補獵物一般。身為一個獵人,要選擇一把武器理所當然的非獵槍不可。
只是當我想再重新買一把獵槍的時候,我發現我多了許多我當年所沒有的選擇;有許多價錢差不多,也許火力小了點,也許反應速度、精準度、手感、配件支援較差,可是卻體積較小、甚至殺傷力也不輸… 內行人就會知道我所說的就是那些型號為GF2、EPL2、NEX5等等的相機。
我得坦白說,這一度讓我產生困擾。但我卻沒有猶豫太久。
一個最主要、也最鄉愿的理由…
我已經習慣Nikon DSLR獵槍了。

好吧,還是有其它更具體一點的理由,請繼續閱讀… (當然要拐騙你看下去啊!)。
===========================================================================
本章節原文網址(我的網誌):http://upstairs0102.blogspot.com/2011/03/nikon-d3100_04.html
再來談談Nikon D3100這把獵槍的操控,還有和抓到大肥羊(好照片)之間有什麼關係。我不會從相機的功能面上一個一個去介紹,我會從我實際的拍照經驗以及拍照目的分別列點詳述。
1. 輕巧的單眼相機
當我第一次一手拿起D3100時,我(內心)馬上就露出來滿意的微笑;雖然我上一台相機是D80,但我再回頭用起這台初階相機時完全沒有感到不適應或是失落感,我並沒有感受到網路上常說的低階相機手感會差。
不過,我相信這是在接kit 18-55mm f3.5-5.6鏡頭下配重適當的結果,若接上較重的鏡頭或許就不是如此了,下次有機會再來測試看看。這顆kit鏡非常輕,當卻比我印象中的質感好的多;我以前對這顆鏡頭印象很差,不過我猜測我以前看過的應該是舊版鏡頭。
而和D3100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可以感受到帳面上的數據外(據說D3100是Nikon出過最輕的數位單眼相機… 我沒記錯的話啦),它帶給我的攜帶經驗的確是非常愉快的。即使是掛在脖子上一整天也幾乎不會有不適感或者負擔,這和我以往使用的數位單眼相機經驗是很不同的。我也有用過E-P1,這種的無反光鏡相機當然是更輕了許多,不過我可以說他們同樣是在「沒有負擔」這個同一個級別裡面的。
2. 不好用的自動和情境模式

標題我下的非常偏頗,我說他不好用似乎說得太重了,畢竟(我猜)多數相機都會有我要講的以下情形;用客觀一點的用詞,應該說它太聰明了,但我又不想承認它聰明…。
我並不害怕相機過於聰明而取代我做判斷的工作,但我害怕失去控制。最簡單的例子,而且只要舉一個例子就好其它完全可以舉一反三;也就是失去控制的內閃,在MASP模式下內閃只有按下內閃按紐,叫它出來,它才出來;在自動或情境模式下,你不叫它出來,但半按快門它還會自動跳出來(光線暗的時候)。是啦,是可以多幾個步驟進去選單裡把閃燈關掉,但當你把模式轉盤轉到別的模式再轉回來、或者關機後再開機,你所做的任何設定它都不會儲存而重新設定,照樣自動跳內閃給你看。
除了失去控制外,還有一點更糟糕的是不能控制。舉一個例子…所有的情境模式都不行曝光補償,而且有的會自動跳內閃、有的永遠也不會跳內閃、有的是動態對焦、有的是自動選對焦點…這真的太「複雜」了,而且我怎麼記得了這麼多啊 @@ …。當然我再次強調,這是我個人拍照策略… 再加上個人記憶力不好的問題。(但對於想學攝影的初學者,我誠心的建議不要使用任何相機的場景模式功能,應該是學會善用MASP,而其中最好是先學會使用M模式開始)。
上述的不方便,同樣的出現在AUTO模式(慘)。
3. 給初學者用的GUIDE(導引)模式



在「玩味經典相機 – 底片與數位銘機嚴選100」一書當中,D3000被作者列為經典相機之一,理由之一就是D3000首度加入了GUIDE模式。先不論D3000經不經典,這台相機的確是第一台加入這種具有創意的功能;而D3100也延續了這個功能成為第二台擁有GUIDE模式的相機。
所謂GUIDE就是它會跳出文字選單,先問你要做什麼、要拍什麼,給你建議,透過引導和簡單教學幫助你做設定。簡單說就是給初學者用的。但我離第一次拿單眼已經有一段時間,已經不太記得還不會操作相機時的感覺…所以不太能夠判斷這個功能好不好用就是了。
4. 好用的快門模式播桿、靜音模式
在曝光/情境模式轉盤的右邊有一個新設計的撥桿,有單張快門、連續快門、自拍模式、以及靜音模式,我個人是很欣賞這種撥桿的設計,怎麼不多放幾個呢?比如對焦點設定之類的…
其中可以發現還多了一個靜音模式,雖然還是不比DC那種電子快門小聲、而且要抬起反光鏡原故整個拍攝步調會變慢,但還是聊勝於無啦!以前很羨幕D300s有這樣的功能,現在D3100也有了!
5. 手感好的LV拉桿及錄影按鍵

這一個綠影專用按鍵和LV「拉桿」也是Nikon首次使用的,用大姆指剛好是「拉」的,拉完它會自己彈回去,個人覺得手感還不錯 :p 很有一種要轉換工作、要開始進行一件事情的感覺。
6. 可直接選擇對焦點的方向鍵
看起來微不足到,但Nikon的方向鍵設計可是讓我難以習慣其它牌初階相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初階相機會把一些常用的功能放在方向鍵上,比如說iso、白平衡、自拍模式、內閃等,<s>我「個人」對這種設計和看到情境模式轉盤時一樣的反感</s>。
另一方面有一個比較實用的理由,Nikon D3100(Nikon其它型號也是)方向鍵可以直接控制對焦點位置。我曾用過的相機當中,Canon 400D是要先按一下選擇對焦點的按紐才可以開始選擇,另外Sony NEX5、Olympus E-P1甚至中階的Pentax K-7也都是,不過其中E-P1和K-7可以在選單設定以犧牲快速鍵方式將方向鍵改成對焦點選擇…但少了快速鍵就因此較為不便。
再次強調… 這是我個人操作策略和習慣問題。
7. 整齊的左方按鍵、有快捷選單的「i」鍵設計

Nikon DSLR系列左方這排按鍵幾乎沒有更動過,全部放在一排還真讓人賞心悅目(有些數位單眼相機的按鍵東一個西一個,一些不太能讓人理解的位置設計讓人感覺很痛苦)。
但像是D3100這個等級的初階相機,就會拿掉ISO、白平衡等的複合鍵,這讓人感到些許不便,也是一些高階相機使用者排斥初階相機的原因之一。不過還好,D3100還是提供了一個Fn(使用者自訂)按鍵,像我就是設定成ISO(原始設定也是),所以不至於難用(後面詳述)。

還有一個好用的功能就是最左下角那顆「i」按鍵,和Olympus「超級控制選單」有點類似。當我在使用E-P1時,這幾乎是我對E-P1最滿意的一個功能;簡單的說,打開它裡面擺滿了常用的功能可供選擇。
不過我認為Olympus就設計的比Nikon好的多了,一來是說O的選單項目較多、選單呈矩陣式的可以用上下左右快速的選擇(N較少且只有垂直上下選擇)、更厲害的是甚至不用點進去只要移到該項目上面就可以直接用轉盤更改設定,還有一點很重要的,O的進入「超級控制選單」的按鍵是右手的「ok」鍵,而N的是要用左手去按。一左一右差的可就多了!因為一般使用單眼手拿著相機時,左手是托著鏡頭,要按「i」還要縮回來按,速度上就是慢了點也不太順。因此我在使用D3100時就會心想如果它和E-P1一樣做在右方的「ok」鍵上不知該有多好。整體上來說,我覺得還算是個不錯的設計。
8. 位置超方便的Fn鍵

還好,D3100還是提供了一個Fn(使用者自訂)按鍵,如下圖D3100的Mark旁邊那(上圖)。
Fn鍵可自訂的功能只有四種,分別是:影像品質、ISO、白平衡、主動式D-Lighting。由於D3100並不像D40有D-Lighting的專用鍵,如果想快速切換的話,也可以設定在Fn鍵上。而我個人的設定是設為ISO,原因是因為D3100的自動ISO實在是不好用(後面詳述),所以對我來說來是必須要有ISO專用按鍵的必要(後面詳述)。
這個位置我個人覺得放得真是好極了!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一般手拿著單眼的時候,左手是托著鏡頭,而D3100的Fn鍵的位置,剛好左手托著鏡頭時大姆指只要稍微移動一下就可按下,甚至比以往iso鍵在機身上時、手還要縮回來按還要快速。如果現在還有人棄D3100而買中高階單眼的理由是因為D3100上沒有iso快速鍵,那真是太可惜了。
9. 不太自動的自動iso
我會說D3100的自動iso不太自動,簡單說,它不是「真正的」自動iso。(註:這裡指的是MASP模式下使用的自動iso,而非場景模式的,場景模式的自動iso就是一般的程式自動iso)
怎麼說呢?它必需手動設定「最慢快門速度」,也就是說,當我設定最慢快門速度為1/15時,只有在快門低於1/15時iso才會提高。我心目中的「自動」,應該是:假設iso是100,那安全快門或許是1/250(較快),而iso是800的時候,安全快門是1/60(較慢)…或著另一種情形,鏡頭焦距為廣角時安全快門可以較慢,鏡頭焦距為望遠時安全快門應該要較快等等。
簡單說, D3100的自動iso的用途是「以防萬一」用的,你還是得手動設定iso,「萬一」你沒注意到而快門太慢,它就會「自動」幫你加iso。
聽起來也還是有它的用途啊,那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我還是有一些理由讓我還是決定不用,而且是很嚴重的理由 ––– M模式失效:
要用M模式就是要全手動,開啟自動iso之後M模式會變成「快門+光圈先決」的半自動模式。乍聽之下,雖然少了全手動功能有點可惜,但「快門+光圈先決」似乎也挺方便的。的確,理論上「快門+光圈先決」是有好處的,在光線不足的場景下可以自己調光圈決定景深、調整快門決定安全快門,而iso就不用煩腦了。但在D3100的設計下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 M模式無法使用曝光補償!就我的觀念下我認為曝光補償實在是重要的事情,即使是使用點測光也應該要有曝光補償的時候。
抱怨了一堆,其實使用自動iso還是有一意外的bonus。D3100的iso手動設定時它的級距是一級,就是說,只能設定100、200、400、800、1600… 但開啟自動iso後就解除了這個限制,比如說320、640、1200等比較細微的設定,而不會像手動設定時從800一次就到跳到1600或1600跳到3200那樣的另人「心驚膽跳」。
10.「前製」功能的匱乏
低階相機就是會有一些功能,明明就覺得只是軟體問題,為何就是不放?不能存照片調控檔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從好多年前就有的功能為何到現在都不下放…。這個困擾可能就會因人而異了,我是比較少用這個功能,我的理由是:顏色管理上相機已經內建不少選項可以選擇,真要做什麼特殊效果,就是多花些時間將工作放在「後製」上,電腦軟體可以做的效果也更多更有趣。但… 畢竟後製就是後製,喜歡在拍照之前,就先設定好效果的人,可能就要搥胸頓足了!
另外,近年來流行的濾鏡模式D3100也沒有,比如說復古色調、模擬移軸鏡效果、魚眼效果等…說到這裡,你可能以為我講錯了,以上濾鏡D3100的機身內編修工具的確都有,但都只能在拍攝好之後套用,還是只能算是「後製」,比起其它廠牌相機可以事先選擇濾鏡再拍攝就是差了點;雖然都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但就我認為差了這點差的可就大了,這一前一後對於整個拍攝的情境和節奏就完全不同了。
11. 好用的相機raw檔後製


我不太曉得其它相機是否有這個功能,但當我第一次使用時是非常驚艷的!
不管我有沒有要後製處理照片,我平時就有存RAW檔的習慣;即使只是拍攝不太需要處理的生活照片,一些不小心曝光不正常的照片也是可以透過RAW進行單張照片的微調。不過有一種情形是,照片的重要性沒有高到一個程度就會連編修軟體開啟的動力都沒有(一個原因是我電腦太慢了)。
而自從D3100出現在我的生命裡之後,我完全改變了我微調照片的程序:在相機內開啟照片時,只要按一下「ok」鍵,馬上就可以在機身內進行基本的RAW檔調整。包括了曝光補償、白平衡、影像調控模式都可以改變。
我個人給一個小建議,即使是拿「不會用編修軟體」當作藉口而不拍攝RAW檔的人,有了D3100,也應該開啟儲存RAW才是!因為在D3100上調整RAW是這麼的簡單好用。
===========================================================================
本章節原文網址(我的網誌):http://upstairs0102.blogspot.com/2011/03/nikon-d3100-iso.html
本文來討論D3100的高ISO,我針對ISO800、1600、3200分別找了一些我拍過的照片。
這些照片是我實際的拍照實務上所拍攝的,並不是為了測試而拍,所以不會有那種「明明光線很充足卻要使用高ISO」的照片。我特地挑了一些特殊的場景以及我在不同情形下所拍攝出來的照片,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個人的真實「感受」、以及對於我實際在拍照時所造成的影響(而不是用放大鏡檢視100%原圖…我看過很多這種測試照但我真的看不懂,但真的有這需求的話,可以直接在照片上點一下,會進到我的Flickr相簿的連結,我都有保留原圖方便檢視)。
我想結論可以先下
ISO愈高其影響在於「影響品質劣化程度」,ISO到多高是屬於「可工作範圍」、到多高是「堪用」,而所謂的可工作和堪用也許在不同拍攝目的上也有不同的意義。以我自己的角度,這段時間和D3100相處後的感覺,ISO800還可以保持不錯的照片質感,一般來說我都可以很放心的去使用,只是偶爾還是會不小心跑出顯眼的惱人雜點。ISO1600質感就稍差,尤其是近拍的照片或全營幕檢視照片時就比較容易感受到不那麼清晰和抹過的痕跡,但大致上一般檢視時質感呈現還算自然,而且雜點對我來說還可以接受,所以說ISO1600我還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可工作範圍,但只要是ISO800還可以應付的場景我就會盡量避免使用ISO1600了。致於ISO3200的質感呈現上我已開始感受到些微的「不自然」,且會有些「油畫感」,甚至在縮圖下仔細看仍是看得出差異但尚可接受;不過雜訊抑制不錯,也不會有明顯色塊,色彩還是能「正確」的呈現(不會有明顯降低對比或飽和度的情形),所以在一般紀錄用途上我認為ISO3200還是堪用。至於超過ISO3200之後,就會出現明顯色偏,所以基本上我不會使用超過ISO3200,因此本篇文章也不會有超過ISO3200的範例照片。
註:我的相機的「高ISO雜訊抹除」是開啟的,鏡頭使用kit 18-55mm、並不考慮使用大光圈鏡頭的情形在內
1. ISO800
#1 一般室內展覽都表現得很好(我想稱讚一下D3100的色彩表現,以往在室內拍攝時D90很容易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灰。而D3100總是給我很舒服的色調。)

#2

#3 拍攝夜景時,天空也黑得很漂亮

#4 但這種要黑不黑的天空就馬上露出破綻,即使是縮圖還是可以很明顯得看出顆粒塊狀。(放大的話就很明顯了)

#5 室內食物。景深深一點的話應該會更清晰,不過大致上我個人認為麵包質感呈現蠻漂亮的。不過要使用ISO800近拍室內食物實在有點吃力,除非在光線明亮一點的餐廳不然通常要開到ISO1600以上,像這張快門已經1/30實在很難再放慢了。

2. ISO1600
#6 這張我ISO並沒有設錯,雖然光線還算明亮,但因使用中長焦(安全快門較高)且沒有大光圈,還是需要使用ISO1600。這裡可以發現在光線明亮的場景ISO1600的表現非常漂亮。

#7 拍攝夜景時,背景也黑得非常漂亮

#8 縮圖下還是能夠呈現出漂亮的金屬質感。這張照片雖然光線還算充足,但因近拍加上縮光圈(f8),所以還是有開ISO1600的需要。

#9 但同樣殘酷考驗,這種要黑不黑的背景,馬上秀出滿天的塊狀顆粒給你看…。(開大圖較明顯)

#10 皆下來精彩了,以下兩張是幾乎同時間且同樣場景拍的。先看第一張,這時太陽剛要下山、天空有些灰灰的,曝光還算明亮,結果畫面呈現還不錯。

#11 第二張我降了一點曝光補償,想呈現那種天空灰蒙蒙的感覺,結果馬上秀出滿天星給我看(放大圖較明顯)… 雖然說我拍照時並不是滿腦子想著畫質這件事,但我透過LCD預覽照片的當下確實是讓我驚嚇…。

#12 在餐廳近拍食物時ISO1600是很無奈但必須的(而且有時還不夠),而ISO1600在近拍時,總會有種「好像沒對好焦」的錯覺、或是那種眼睛似乎沒辦法距焦在畫面上那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這時就可以發現雖然ISO1600在畫質的細節處理上已受到影響,尤其在近拍時特別明顯。(但縮圖的話就還好…一般來說也不太需要開全營幕看食物照片吧,若是要商攝一般也是會打光用低ISO拍)

3. ISO3200
#13 這張看起來光線還算明亮,但實際上此時快門是1/60,所以還是有要用ISO3200有需要。光線明亮的場景下,即使是ISO3200畫面還是非常漂亮。
但只要開到ISO3200,不可避免的在質感呈現就會有些不自然、並有些油畫感,不過並不會有嚴重雜訊以及色偏問題,所以在一般記事使用上不致於產生困擾。

#14 昏暗一些的場景

#15 室內食物也還可接受

或許未來有一天所有的相機的高ISO的品質和低ISO一樣好、並且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之後,我認為ISO就不會是一件很重要、需要關心的事情,就像是消費型相機的畫素普遍超過一千萬之後,相機畫素多少已鮮少被當作相機好壞的主要依據了。
在使用D3100這台新世代相機時,在低光源需要開高ISO時、心理還是暗自有「得要犧牲畫質的無奈感」,但已不會有以往那種「膽戰心驚」的感覺;以我個人來說ISO3200以內都是可以安心使用的範圍。
===========================================================================
本章節原文網址(我的網誌):http://upstairs0102.blogspot.com/2011/03/nikon-d3100-kit-18-55mm.html
所謂kit鏡除了它代表了隨機身合購的意義之外,也間接的代表了它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鏡頭。
不過平凡不代表不好,只有合不合乎需求的問題而已。
我會看幾個地方,焦段、光圈、近拍(放大率)。以焦段來說等效焦距廣角端是28mm、望遠端是85mm,一個是小廣角一個是拍人像的常用焦距,以我使用這顆鏡頭時我最常使用的焦距也就是這兩個;焦距除了代表能拍近拍遠外,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構圖以及應用,也就是常說的「有意識的選擇焦距」,在後面的文章我也分享一些實拍照片。另外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是f3.5-f5.6,我會關心的是低光源時夠不夠用、以及景深等;關於低光源跟相機高ISO品質有關,在上一章的照片就是用這顆鏡頭所拍攝的已做了一些經驗分享,而景深在後面會分享一些範例照片,但不會刻強調,會配合近拍的照片一起分享。
這裡我同樣的沒有銳利度測試和100%原圖檢視,這不在我想要分享的內容範圍裡。
1. 廣角端
標準鏡頭的廣角端通常都是16mm、17mm、18mm,一般都會認為愈是前者為佳,kit鏡理所當然的就是18mm。網路上常有一種誤導人的說法 ––– 「18mm多退一步就和16mm一樣了」。這種說法忽略的是不同視野所帶來的不同的視覺張力,以幾何學來說就是線性透視的不同。所以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 「16mm可以多前進一步(以取得更強的張力)」。
我找了兩張類似構圖下16mm和18mm所拍的照片(註:這兩張是D80拍的):


雖然角度還是稍有不同,但還是很容易可以看出16mm(前者)和18mm(後者)的不同,16mm的視覺張力較強,就我認為18mm要強調距離的張力還是困難了點,相較起來就是比較平穩、和諧一點的廣角焦距。因此這顆鏡頭廣角端是18mm我個人還是稍稍有點小遺憾。
實際在拍照風景照片時需要多廣呢?我也不是專家,簡單分享一些照片,儘供參考(以下皆是D3100拍的)。
#1 (18mm)

#2 (18mm)強調距離感… 但總覺得就是不夠強烈

#3 (18mm)這張我有刻意改變構圖降低建築的變形

#4 (18mm)本來擔心拍不進去,沒想到還應付的來

#5 (22mm)近距離

#6 (18mm)人群

2. 望遠端
望遠端的等效焦距大約就是85mm,不過這顆鏡頭的望遠端最大光圈只有f5.6,怎麼說都不太像是適合拍人像(尤其是紗籠照、糖水片),不是不行,就是有所侷限就是了。我並沒有拍人像的測試照,有也不太方便提供,我分享的是一些風景的照片。
有時拍攝風景也是需要望遠端,就所謂有人說攝影是「減的藝術」,就容我賣弄一下英文就是「less is more」=///=。
#7 以下這張我在拍時,想遠卻又不夠遠,所幸就改變了我的構圖方式,既然無法避開葉子那就把它們都拍進來吧!

#8 我用望遠端避開了下方一些雜草,也拉近了些和建築物之間的距離

#9 (50mm f5.6)

就我「個人」來說,55mm(等效85mm)在和出遊使用時感覺是很夠用了。當我想用更遠的焦距時,通常是拍攝生態、或者活動紀錄時比較需要。
3. 近拍
這顆鏡頭的最大放大率是1:3.2,我個人覺得算是非常好用了。如下(以下照片大部份是使用55mm拍的,因為這顆鏡頭55mm時放大率最大)
#10 (55mm f5.6)

#11 (52mm f9)

#12 (55mm f5.6)這時望遠端就有點不夠遠了,除了我必須靠牠很近外,背景還是有點雜

#13 (55mm f5.6)背景距離夠遠時散景就很漂亮

#14 (55mm f5.6 iso400)

#15 (55mm f5.6 iso400)

#16 (55mm f5.6 iso400)我要先承認是因為這朵花真的比較大,所以才會好像可以拍的很近…

4. 光圈
f3.5-f5.6就是一個很一般的最大光圈值,望遠端的f5.6有點讓人產生困擾,低光源下不太好應用。另一方面就是非恆定光圈鏡頭要使用M模式就不太好用了,若是使用低於f5.6就沒差,但低光源下總是希望光圈能開大一點。
光圈不夠大間接影響的事情就是無法拍較淺的景深。這個部份就是視需求而訂了吧?有大光圈總比沒大光圈好,但就一般生活紀錄來說我的困擾並不大,畢竟在做紀錄時我比較不會注意到景深或者立體感的事情,甚至是高iso的畫質遞減,看在它便宜的價錢和輕巧的重量也就原諒它了… 但如果口袋夠深,那當然就是另一回事了吧! :p
– 結論
D3100 + 18-55mm kit 就是一個便宜又輕巧的好組合!
請原諒我的虎頭蛇尾,就這樣了謝謝大家! :D
原文在我的網誌裡:http://upstairs0102.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