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5520 wrote:是用A模式拍攝同一個...(恕刪) 當然有可能所謂矩陣測光是依據整個畫面中的明暗分佈來判斷曝光值若相機位置不變50的鏡頭跟200的鏡頭構圖鐵定不一樣畫面中的明暗分佈也很有可能有不小的差異測光的結果就可能會差很多像是婚禮送客時同一地點但因為鏡頭焦段不同造成閃燈TTL的出力有大有小就必須適時增減或乾脆把閃燈改為M模式固定出力
my5520 wrote:請問每個鏡頭的測光會不一樣嗎(恕刪) 會的!不同鏡頭使用相同光圈對著同樣一片灰牆(不會因鏡頭焦距不同而有含蓋到不一樣的明暗度範圍問題),會測出不一樣的快門值的.這在10多年前使用正片拍照時,個人就深深體會這問題了,略述如下:使用同一台G2機身,光圈一律設F8,測試前面的一片灰色混凝土牆壁,所得結果G90=1/125秒(很穩定)G45=1/125秒(很穩定)G35=1/125~1/90秒G28=1/90~1/60秒G21=1/90~1/60秒G16=1/45~1/30秒因此,若以手持測光表所測EV值套用,是行不通的.因當時我手上還有數台沒有測光表的120機身,必需倚靠135測光結果再轉給120用.120系統拍照通常以50mm(約為135的30mm)和80mm(約為135的48mm)鏡頭為主,發現,只要是使用G45測光後再用120的80mm或50mm拍,就會曝光不足;若使用G28、G35測光後再用120的拍就無此現象。因此以後先用G45測光的話,無論120使用50mm或80mm鏡頭,都得將快門速度調慢一級。當時為了確保每張拍得的照片曝光不能太離譜無法使用,就DIY了灰布補助測光法,測光一律只對著灰布測光而不直接對著眼前的被攝場景測光,因拍照當時很難在每次場景中都能順利找到中灰的測光點,這樣的優點是因透過鏡頭測光,避免了鏡頭因素影響測光不準,也免了曝光補償的麻煩和浪費底片的包圍曝光方式.數位相機因能即拍即看拍攝結果,就不必使用此法了,也完全不必管它是甚麼測光模式,通常我是使用任何機身都必有的中央偏重測光,依需要先設定光圈數,使用AV模式先試拍一張,然後轉到M模式(光圈相同)依剛才所拍照片曝光結果增減快門速度,最多第3張就能得想要的曝光值照片,然後就不再測光一路拍下去就行了.也就是說,完全不必去理會機身上頭測光結果的EV值作曝光補償的動作,而是以增減快門速度達到需要的照片曝光結果,也就等同作了曝光補償動作了,個人拍風景大部份使用手動老鏡頭,機身的測光表根本就不準的.
光圈應該是一種光學的設計標準而已,使用不同的鏡片材質,不同的鏡片組合方式,鏡筒的長度...在在都會影響其進光量的.10多年前用過一顆Contax 18mm f4廣角鏡(日製品,最近又買進一支德製的),無論在任何場景拍照,使用相同光圈,它的快門速度就是比其它同廠牌定焦鏡快上2/3級左右.最近這顆鏡頭有Canon的ZE接環和Nikon的ZF接環問世,已經改標示為18mm f3.5.
35 1.8也偏暗阿~~18-105的KIT鏡跟50 1.8拍出來亮度都相同裝上35-1.8就要+0.7EV才會跟上面兩顆一樣亮連副廠的116都不用加就OK不過雖然有偏暗問題~~+一下就好了目前35-1.8是我的室內主力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