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在街頭執行便衣勤務, 你會帶甚麼槍?
在叢林裡穿梭, 你又會選擇甚麼武器?

我現在有 GRDIII, D7000, D300, D2X(除役的有D100, D70, D200, D90), 鏡頭更是長長短短一籮筐, 但我常常都面臨抉擇, 到底要帶甚麼出門?

我愛爬山, 即使冬季雪深及膝也難不倒我, 下雨更是穿一件雨衣就出門, 但選擇器材的時候, 又該考慮攜帶性還是相片品質?

我曾經為了面面顧到, 所以總是背了特大的背包, 雙機雙鏡(D2X+17-55mm, D200+70-200mm), 但背包裡的雙機雙鏡其實機動性並不好, 對許多稍縱即逝的鏡頭, 更本沒時間開被包取器材, 但是把 D2X+17-55mm 掛在脖子上攀岩也不會是甚麼好主意.

終於還是改變策略, 最後幾乎都是帶 D90+16-85mm 出門了, 犧牲了長焦段, 但背包卻可以小很多. 只是這組合也總有一些遺憾, 因為用慣了 D200 以上等級的機身, 對 D90 就始終有些嫌棄她的塑膠感與操控不足.

再說說室內光線較差的環境, 要選擇配備的考慮就更多了, 首先大多數的室內都不足以讓 F3.5 等級的鏡頭獲得充足的光線, 所以要麼就是加上 VR, 否則就只能選擇大光圈.

試想一個場景, 幾十坪的室內空間, 吸頂的省電燈, 十幾個賓客… 這是大多數的家庭聚會場景. 你該選擇甚麼器材?

F1.4 對自然光線掌握較容易, 但畫面裡的人卻常常脫焦, 此外 F1.4 在室內使用的焦段例如 24mm, 35mm 都是貴族, 我可買不起(哈哈). 所以只能選擇 F2.8 或是 F3.5 + VR? 但這又會造成因人物移動而失敗的機率(快門較慢).

最後就只能考慮加上閃燈了, 但單一閃燈無論是正面直閃或是牆面反射, 相片的效果始終無法讓人接受, 為了讓光線接近自然所以只好增加無線閃燈, 但有沒有搞錯啊! 這只是個家庭聚會, 就你一個人在張羅器材並且老要人讓位置給你放腳架, 所以幾次下來連你自己都厭煩了.

最後的一招就只剩下拉高 ISO 了, 但 D2X, D200, D300 拉到 1600 就不能看, 即使花上許多時間在 LR 調整也無法提高相片的成功率, 以 D300+16-85mm 的 F3.5 廣角端, 再配上 ISO 1600, 這相片的曝光怎麼看怎麼怪!

終於 D90 進了門, 在 ISO 上贏過了 D300, 所以一下子同樣場景的相片成功率提高了, 同樣的 16-85mm 在 D90 上的表現, ISO 1600 要比 D300 顏色讓人較容易接受, 但往往在 ISO 1600 之下, 快門還是會 down 到 1/30 甚至是 1/15, 所以相片成功率要拉高還是有其困難. 但即使如此, 偶然用閃燈補光, 在 ISO 1600 & F3.5 之下, 還能帶上一些背景光, 所以相片也不會感覺那麼生硬, 這算是 "進步" 了.

因為這些實戰考慮, 所以我不太追求 F1.4 等級鏡頭(手上有 N28 F1.4(已除役), S30 F1.4, N50 F1.4), 反倒是重心放在高 ISO 的突破, 因為我心知肚明所有的癥結都將會因為高 ISO 而改觀.

Ps.室內用 17-55mm 會比 16-85mm 要好用, 但我極不喜歡攜帶 17-55mm 出門, 並不只是因為體積與重量, 而是其龐大的遮光罩, 即使是在室內我也習慣替鏡頭裝遮光罩, 原因不是遮光, 而是保護鏡片.

GRDIII 是一個突破, 因為其 F1.9 大光圈配上 28mm 廣角, 在室內的相片成功率會比 D90+17-55mm 還要高, 當然你也必須在品質上有所妥協

所以有一陣子我的室內機都是用 GRDIII 取代了 DSLR, 因為以我現在的配備實在找不出能夠在重量, 品質, 成功率的槓桿上贏過 GRDIII 的組合:

D90+17-55mm 我不喜歡帶出門, 出局
D90+16-85mm F3.5 光圈不足, ISO 不足
D90+30mm F1.4 廣角不足, F1.4 人物容易脫焦

所以 DSLR 打不過 GRDIII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GRDIII 實在是街頭利器, 可以隨手掏槍扣板機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但這張就可以看出 GRDIII 的寬容度較差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 為什麼不用 D700 的高 ISO?

而我的理由是
1.我不想上 FF, 因為鏡頭都太大.
2.手上的鏡頭許多都是 DX
3.我沒有 D700

終於 D7000 出現了, 隨然許多的廣告詞或是測試報告都直言這是近年來 Nikon 最佳代表作, 但我眼裡卻只看見了 D7000 的高 ISO 表現, 果真有這麼好嗎? 如果 ISO 真的可以上到 6400, 對一切的攝影規則會產生甚麼重大改變?

D7000 Order 了很久, 通知取貨的時候正好是耶誕節前, 所以這不是正式的測試照, 只是巧合!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2X+S30mm F1.4, 耶誕樹上的裝飾球, ISO 400, 有觸發外閃 SB800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7000+S30mm F1.4, 也同樣是耶誕樹上的裝飾球, ISO 720, 沒有閃燈

我仔細看看, 再揉揉眼睛繼續看, 我實在不敢相信我的雙眼.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再將圖片做 1:1 放大, 中央的水晶球反射, 我竟然看到自己了, 還看到牆上的開關.

挖賽, 隨意地一照, 許多過去的成見馬上收回, 首先這是 Sigma 的 30mm 最大光圈 F1.4? 這支鏡頭甚麼時候這麼利過?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7000 18-55mm F11 ISO900, NEF

這是天花板上的吊燈, 鏡頭是最便宜的 kit 鏡, 為了放寬景深, 所以光圈縮到 F11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中央 1:1 放大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7000+24mm F2.8, ISO 2800, 光圈 2.8, 快門 1/100

這在過去 D90 或是 D300 時代是不容易表現的, 首先不能用閃燈, 若用了氣氛全失. 其次 1/100 的快門, ISO 拉到 2800, D90, D300 全部出局, 況且這張只是 JPG small + Fine 並不是 NEF.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7000+24mm F2.8, ISO 3200, 光圈 2.8, 快門 1/100, JPG small + Fine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7000+24mm F2.8, ISO 3200, 光圈 2.8, 快門 1/100, JPG small + Fine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7000+24mm F2.8, ISO 7200, 光圈 2.8, 快門 1/100, JPG small + Fine

可以注意到 ISO 越拉越高了, 最後一張是 ISO 7200, 是聖誕樹底下的禮物, 或許有人想看 1:1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總之 D7000+28mm F2.8 竟然在聖誕 party 裡從頭撐到尾, 完全都只用自然光, 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任務, 並且快門固定在最低 1/100, 只設定為可變 ISO, 完全都不用再操心過去的一些失敗可能性:

• 大光圈脫焦, VR 的人物晃動, 慢速快門的手震, 這些是低光源相片失敗的一大原因
• 閃燈補光太生硬, 閃燈色溫與現場差異太大, 閃燈反射角度不對, 這都是曝光成功但不討喜的主因.
• 拉高 ISO 造成顏色不自然, 色塊與不銳利

然而現在 D7000 的固定光圈快門, 採取自動微調 ISO 的機制, 讓你幾乎都不用再煩惱所有的設定, 只需專心應付場景即可, 這才是真正的回歸攝影!

一天下來由屋內到屋外, 無論是團體或是個人全身半身, 我可以觀察到 D7000 的 ISO 大約就是在 7200 以下的範圍, 所以實際上 D7000 是可以向更惡劣的環境挑戰的.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D7000+18-55mm F3.5~5.6, ISO 6400, 18mm, 光圈 4.5, 快門 1/30, JPG small + Fine

這是夜色低垂的戶外, 過去在 D90 或是 D300 都很難搭配 kit 鏡而不用腳架(即使有 VR), 但現在呢, D7000 將 ISO 拉到 6400, 輕輕鬆鬆就完成了這作品.

這篇文章不是做 D7000 的全面測試, 也不是 D7000 的勸敗, 我只是想探討高 ISO 對攝影習慣所產生的影響, 例如在出國的前夕, 會選擇甚麼器材? 考慮到街頭攝影的輕便快速, 也要考慮到可能對的室內弱光, 所以我必須將 D90+16-85mm, 30mm F1.4 與二支 SB800 都塞進狹小的手提行李廂, 喔! 還有一支腳架, 更要煩惱是否該用 17-55mm 替代 16-85mm…

索性就全帶了吧! 但那行李箱卻放不下了, 這就是過去每一次出門都面臨的煩惱與場景, 而真正到了國外才會發現, 弱光的時候就算是 D90+17-55mm 也還是無能為力的時候居多, 因為你不喜歡在弱光時用閃燈對人猛拍, 腳架也永遠都是丟在車上懶得帶, 所以這就是過去的困境.

但是現在有了 D7000, 我只需要 D7000+16-85mm(或是 18-55mm)+24mm F2.8 就可以搞定一切, 這還不夠驚人嗎?

綜合了我使用 D7000 的感想:
• D7000 會削減了 Nikon 大光圈鏡頭的市場, 也會壓縮了 D300 以上的專業機市場.
• D7000 會減少了閃燈與大背包的需求, 而腳架更是會災情慘重.
• D7000 + 24mm F2.8 的體積與重量, 幾乎可以算是 DSLR 裡的最佳重量與品質平衡點, 連我的 GRDIII 都受到嚴重威脅, 那 Ricoh GXR 或是 Panasonic 的 GF1 也將會受到致命的一擊.

D7000 靠高 ISO 表現改變了我對現有器材的遊戲規則, 但她其他方面也不是省油的燈, 與 D90 幾乎同樣的體積重量, 但結實的金屬機身讓我有拿了一台縮小 D300 的感覺, 當然有人會說握持感不如 D300, 這我不否認, 但換來的卻是我可以掛在脖子上登山而不用再放置在背包中了.

同時無論是單點對焦或是 Auto, D7000 的對焦能力絕不低於 D300, 至於是相同或是快 D300 多少我不予置評, 等擁有 D7000 的人多到一定程度時, 勢必真相大白, 但目前我個人主觀地認為, D7000 的對焦能力超越 D300.

其他白平衡能力(對 JPG 很重要) 也比 D300 要準確, 所以 NEF + LR 做細部微調變成只是個選項, 節省我不少時間與磁碟空間. 也由於 D7000 可以插雙卡, 這代表內插 8G *2 的 SD, 如果設定為 JPG, small + fine, 幾乎可以儲存超過 5000 張相片, 這已經足夠環遊世界了!








2010-12-29 12:2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D7000 遊戲規則
分析得很正確,不過感覺很像相機水貨商的勸敗文...
D7000新韌體如果無法有效解決燥點問題,想買的人還是不敢下手,說再多也沒用~

況且一堆玩DX的同好等著上新的FX,無形中也減少了D7000的銷量。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c8631506
感謝您的心得分享...讓我對我的D7000信心又更足夠了

尤其我還沒入手閃燈跟腳架,正在煩惱要怎麼買,

這下我可以好好選擇一顆鏡頭了!
可用iso高固然有它的好處在

原PO說D7000會削減了大光圈鏡頭的市場, 也會壓縮了 D300 以上的專業機市場

大光圈還有散景的優勢 不是單純的可讓快門拉高

D300以上就FX機了 機身能力拿D700來舉例 除了沒錄影&畫素 D7000有大勝D700嗎?



"會減少了閃燈與大背包的需求, 而腳架更是會災情慘重"

多重閃燈與拉高ISO得到的照片是不同的... 長曝的話原PO不用腳架用手撐嗎......


原PO得到的結論是自己的使用方式有得到改變

但套用到整個市場就顯得很奇怪了-.-




James CC wrote:
在街頭執行便衣勤務,...(恕刪)



小弟覺得.....
該打閃燈,可以打閃燈的情形下
還是打閃燈比較好......

高ISO並非是萬靈丹

不過,對您或許是......



D40 + 18-55 + SB400 = 拍拍GO
呵呵, 輕鬆一些, 這是個人心得, 別弄得像科學論文.
科技是客觀的, 藝術是主觀的, 但因為藝術而需要使用的器材也會因主觀而主觀, 這就是我捨大光圈散景而就高 ISO 的原因, 而我不喜歡閃燈的生硬光線與複雜色溫也是我主觀的表現, 若與各位不同也請見諒.

D7000 肯定不會是我最後一台 Nikon, 所以我不是勸敗 D7000, 只是如文章標題, D7000 改變了我的遊戲規則, 注意囉, 是我的規則, 所以之後的一些市場預測也算是我的直覺, 耶誕節幽默一下嘛!
James CC wrote:
呵呵, 輕鬆一些, ...(恕刪)


其實樓主的意思很簡單,就是D7000帶來整體差異!

D7000所表現的解析力 高ISO 對焦性能與耐候堅固性取得相當優秀!

當然D7000在相對注目之下,也受到較多要求!

其實後面開始走向高畫素時,很多家DSLR的影像是在RAW時就已經在做處理,這個有用過其他軟體去解就曉得,在預設都已經在抹!
只是有些只是感覺似乎第一代低ISO有種灰灰感覺,但後面就會好比較多些!

當然D7000讓,小弟很期待後面接下來高階產品表現!


高ISO畫質,VR 腳架 大光圈 閃光一直都有爭論,但實際上,都有一些無法取代的能力,也都有可以互補性能!

高ISO不錯,在閃光出力方面就可以降低些!

有VR可以讓高ISO可以降低!

有腳架可以讓VR可以關掉或增進效果(如單腳架之類狀況)

有大光圈可以讓閃光可以含蓋遠點等

......

就看個人環境需求決定!

就像不同焦段的大光圈鏡頭都有其他各自使用效果,而不是單純只是散景或淺景深而已!
這跟 D7000 沒關係, 但我對 "散景" 特別解釋一下:

散景與其說是藝術或是迷思, 到不如說是學習攝影上的一種階段性, 我也曾經年輕過, 所以曾經發誓, 所有 Nikon F1.4 的鏡頭非要買齊, 因為只有 1.4 的散景才足以表現我那婀娜多姿的 "她"!

當時也的確蒐集了 N28mm 1.4, N50mm 1.4, S30mm 1.4, N85mm 1.4, N105mmDC, 但是隨著時光逝去, 卻發現逐漸對散景的審美觀有了改變, 先是捨棄 105mmDC, 接著是 85mm, 再來是 50mm, 簡單說, 越是散的越不耐看, 現在只有對雖然散, 卻能帶一些背景的相片才會令我著迷, 迷連裡頭埋藏的回憶與故事, 所以長焦的大光圈已經無法吸引我的注意, 直到我在 Google 上輸入了 "糖水片", 才使我徹底走出對大光圈散景迷戀的階段.

喔! 我說的是我自己, 各位別又開始轟炸砲擊, 我現在只是一個開始要享受人生的中年人了.
挺不錯的一篇文章^_^
小弟預定明年三月購入
真如版大所講的一樣的話
那D7000算是大台的隨身dc了(方便和簡單的設定^^a)

下面是突然想到的一些話

數位相機終究是電子產品
時代進步,科技是一定會跟著進步的
所以iso高低的表現或對焦系統的快慢好壞取決於硬體和軟體的進步
也許到更新的機種,可以真的模擬到和原本機械式的單眼相機一樣的效果吧

回到拍照技術好壞才是決定相片的好壞的原點上

以上一點心得分享一下^^
誠如原PO所說 這是個人心得 但我對此論點倒是深覺認同
特別是高 ISO將會改變很多人的習慣

我也完全同意其他人的論點 [大光圈不是高 ISO能取代] [閃燈運用不是高 ISO能取代]
因為大光圈與閃燈能做的事比純粹[提高曝光成功率]多太多
而且ISO再高也無法高到不需長曝 腳架是無法取代的

但我相信 除了嚴肅的攝影者 之於其他數量多的多的用家 [輕便簡單]永遠是前進的方向
更何況 以市場份額來看 少的可憐嚴肅的攝影者當中大部分還是一時熱血的[期待自己是嚴肅攝影者]的人
否則 十年前底片時代的末期 就該是 8x10 , 4X5 當道 而非135不是嗎

對於黃金年代的消逝 永遠是令人傷感卻措手不及
今天我還堅持CD而不用電子檔案(mp3之流)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同意CD好
但也都預見了CD的消失 一如LP的幾乎不復見

或許 這幾年的DSLR榮景 搞不好是另一種[復古]或[復僻]而已 是相機歷史上的小小波動(或逆流)
慢慢的(也或許很快) 大光圈鏡頭 大片幅感光元件 會只偶見於真正意義的[玩家]之手
到時價格一定也會高不可攀 然後走入歷史

怎麼演化 進程如何 沒人知道 但終極演化必定是
相機部份只剩[一個針孔]或[一片透鏡] 感光部分只剩[一小片類神經網路的硬體] ........一切搞定
後製......完全就在類神經網路完成 一如此刻你我大腦對於視神經傳來的信號所做的翻譯

到那一天 [攝影]或許等同於 一般人的[看見]+藝術家的[審美]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