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mm以上的鏡頭
如果搭配APS-C的機身,還可以乘上1.5倍
對於拍攝遠距離很好用
如果推出DX專用的400mm以上的鏡頭
鏡頭體積/重量應該可以縮小一些吧
不知道常用400mm以上鏡頭的網友
機身是選擇APS-C or FF
AllenTang3434 wrote:
如果搭配APS-C的機身,還可以乘上1.5倍...(恕刪)
1.5倍是從觀景窗看出去時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視角。因為DX片幅小,所以視角也小,只看到FX中央的區域,所以感覺上拍起來比較大。
事實上,除非兩片CMOS的畫素密度一樣,不然拍回來的東西未必DX就比較大。
舉個例子,同樣用400mm的鏡頭,D3X跟D3S哪台拍起來比較大?兩者同樣是FX,從觀景窗看出去的視角一樣,感覺上拍起來會一樣大。
實際拍回來放電腦看,在100%看時D3X的圖鐵定比D3S大多了。因為總畫素差了一倍,所以D3X拍起來的大小約是D3S的1.4倍長(面積兩倍)。
簡單的說,APS機在望遠端的優勢,其實是建立在高畫素密度上的。因為APS機在畫素密度上增加得比FF機快,所以感覺上拍起來都比較大隻。然而這也是有副作用的,因為畫素密度增加得太快,MICRO LENS再怎麼改進,都還是跟不上雜訊增加的速度。所以最近的機身,成像大多沒有過去自然,只要ISO稍微高一點,就會出現降噪的痕跡。
把話題轉回到鏡頭,望遠鏡頭之所以短不了,就是因為要降低屈折率(鏡片間隔就變大),以抑制色散。例如O家的328,明明焦長換算是X2(片幅小),理論上可以把鏡頭縮小,但為了追求畫質,它並沒有縮短(為了抑制色散),也沒有瘦身(為了直射光),因此塊頭跟FF機用的328不相上下,價位甚至還超過它們。
也就是說,即使要開發DX用的超望遠鏡頭,考量到色散跟邊緣畫質,基本上體積跟大小都未必會比FF用的小很多,成本上的差距恐怕也有限。因此對於相機廠商來說,直接開發FX規格,同時滿足兩片幅的使用者還是比較合理。
從最近NIKON發表28-300的動態就可以嗅到,大廠們應該已經在考慮推出更平價的FF機身。也因此400mm這類市場較小、單價偏高的超望遠鏡頭,應該是不大可能會出DX版本。
AllenTang3434 wrote:
400mm以上的鏡頭...(恕刪)
單論您的問題而言,首先先複習一個公式:
光圈=焦長/開孔孔徑
所有的鏡頭都必需符合這個條件,理論上一顆50mm/f1前端必需要有50mm的開孔孔徑
而廣角/短焦鏡所需的開孔極小(例如14/f2理論上只需要7mm的開孔),隨便做都能滿足.
因此重點在於前端開孔必需滿足廣角所需的視角
所以APS用的14mm鏡(等同135的21mm)會比135片幅用的14mm鏡要來的輕小.
前者體積多半跟135片幅用的21mm不會相差太大.
那麼在望遠/長焦鏡頭上因為視角極窄,隨便做都能滿足視角.
此時為了滿足光圈公式會變成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
以您舉的400mm焦長為例,若是400/f4前端開孔就得達100mm
此時不論APS片幅或135片幅的視角均是遠小於這個開孔孔徑.
因此不論您這顆鏡頭想做成135片幅用,APS片幅專用,4/3片幅專用,小DC專用,
只要它焦長400mm,想達到光圈f4,永遠第一片孔徑都得要100mm大,鏡頭就是那麼大顆
所以簡要的說,在DSLR系統上以鏡後距離當作焦長為界.
越短焦光圈值對體積重量的影響越低,視角對於體積重量的影響越高.
所以專門做出視角較小的APS專用鏡對於減小鏡頭體積重量是有其價值的.
而越長焦光圈值對體積重量的影響越高,視角對於體積重量的影響越低.
想縮小鏡頭體積只能從苛扣光圈大小下手,縮減視角做出APS專用鏡對於減小體積是沒有幫助的.
這就是為何在像Nikon DSLR這種多片幅並行的系統上沒有長焦APS專用鏡的原因.
因為長焦鏡就算做了DX鏡也不會比較小枝比較省材料比較便宜,不如直接作一款FX鏡就能通吃了.
(PS1:現行達200mm的DX鏡多是高倍率變焦鏡,設計成DX鏡主要是為了利用片幅小光學自由度較高的特點)
(PS2:還有注意一點,鏡頭越短焦到某個程度體積重量會反增不減,這是基於DSLR鏡後距離限制,讓短焦鏡得用較複雜逆望遠設計的關係,若是無反光鏡系統就不會有此問題)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