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這樣的疑問……
其實我也知道是X1.5倍的焦距
我只是有個疑問?!
兩者搭配的表現,
是否表現力、解相力、發色等有相當大的差異?
hot2boa wrote:
一直有這樣的疑問……...(恕刪)
可以參考這篇經典好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542133#5202218
hot2boa wrote:
一直有這樣的疑問……...(恕刪)
在理論上照片解析力就不同,FF可以成長空間,遠比APS大上數倍!
只不過這個和畫素本身也有關係,而且以同樣畫素密度技術,兩者可獲得是1.5X1.5=2.25倍!
過去大型相機或120照片解析力名聲就是建立在此,而小片幅靠著可以較容易獲得高解析鏡頭,但在配合感光的次方何時候,感光可以成長空間大許多!
以同一顆鏡頭!
(在APS機上F1.4中央1870=>在FF機上F1.4中央2948。)
(APS機上的F4中央2166=>FF機上F4中央3755)
Nikkor AF-S 50mm f/1.4 G DX(D200)/a>
Nikkor AF-S 50mm f/1.4 G (FX) - Review / Test Report - Analysis FX(D3X)/a>
相近視角!(在APS上17mm中央2114,在FF上24mm中央為3723)
Nikkor AF-S 17-55mm f/2.8 G IF-ED DX
Nikkor AF-S 24-70mm f/2.8G ED (FX) - Review / Test Report - Analysis
APS-C從8MP到15MP的解析力成長(17mm中央從8MP的2061=>15MP的2476)
Canon EF-S 17-55mm f/2.8 USM IS(8MP)
Canon EF-S 17-55mm f/2,8 USM IS - Retest @ 15mp / Review - Analysis
所謂發色是光線在穿過鏡頭時候,材料本身特性會有所謂吸收 反射折射等問題,最後達到感光部分,在受到機身一些處裡產生出色彩。
而在底片很容易釐清鏡頭發色就是這樣,因為相當是同感光或A/D轉換器、處理器都是同樣,很容易看到鏡頭特性發色,但在數位會受到機身很多因素在影響,所以同一顆鏡頭再不同機身不一定可以獲得相同特性,這個是和FF或APS無關,而是數位影像問題!
表現力問題,通視角鏡頭,FF較為長焦些,在構圖距離等使用上。是和APS是有所不同,相當已經被裁掉原本的圖,然後想用腳移動拍攝距離,或者用焦距去改變投影關係,但不一定是好或壞!
像是保有FF同樣視角去處理APS,可能就會碰到透視問題,光學變形問題,可以一方面是很有張力,但一方面不喜歡這樣變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