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聽到朋友的18-200mm AF-S馬達故障總也是提心吊膽....這幾天去拍照我的17-35mm開始有點小狀況0.7m以內的物體開始無法對焦之後慢慢開始連2m內的也無法對焦去詢問後店家建議不要修了(畢竟2手價約3萬多,修馬達至少就要一萬多)多一個零件,相對也多一個消耗品常聽到AF-S鏡的災情相對的AF鏡卻是很耐用AF-S對焦快,卻也沒快多少.....價位卻是同焦段的AF鏡的兩倍也遠比AF鏡來的嬌弱....
Peniz Chang wrote:馬達故障,用起來確實...(恕刪) 真的.... -_- 蠻無言的,手頭上現在有顆貧弱的 N 55-200 剛好有拉風箱但對不準焦的毛病,送給榮泰還沒修就先要價 2K,這....算了,只好手動"矇傭"啦....我也是覺得多一個零件多一個損壞的原因,而 SWM 似乎也不是那麼的勇操..反而有要被多撥一層皮的感覺~~如果壞了的話 ^^不過 AF-S 鏡的馬達也有分,手頭上如果有 N 18-70 與 N 18-55 這兩顆比一比就知道,速度 & 寧靜度 都有差..
遠見來看,當然是鏡頭馬達是有機會出頭天!為何?1.在鏡頭設計上不用因機身馬達的功率問題,而在推動上有所受限影響光學設計自由度,特別是望遠鏡頭。2.鏡頭和機身變成電子訊號傳輸,那原廠有機身訊號優勢,副廠移焦機率變大,原廠就好賣!3.不必要浪費機身馬達功率,望遠要大力點,標準廣角要小力,那機身馬達只能以望遠或機身等級為準。4.那如果採用只有望遠才配鏡頭馬達,標準廣角則用機身,那必須分兩組作機身馬達鏡組和鏡頭馬達鏡組開發製作,資源都浪費掉!早期剛開始的AF-S比較會有問題,但後期會越來越穩定,而非鏡頭馬達就容易壞!其他副廠也會因這樣必須加入鏡頭馬達!而且反過來想,機身馬達鏡頭對廠商好處在哪?
a8933035 wrote:前陣子聽到朋友的18...(恕刪) 請問一下樓主的是不是af-s 17-35mm/f2.8這顆呀?怎麼會二公尺外還沒辦法對焦呢?這顆鏡頭是最近0.28m至1m而已之後都是泛焦了..對二米以外的對焦物應該是不會在動了才對呀?個人使用經驗小弟這顆曾經有問題過就af不能作用,後來用電子接點復活濟用棉化棒清一下就又正常了!樓主要不要試看看..(對了不要直接噴在上面哦!是噴在棉花棒上字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