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最近從d50換d5000~
其實開始有些不習慣~但都不是大問題~今天卻發現了一個問題~
所有測試皆在iso 200 1/60 ttl m模式

-----------------首先是正常的d50

1.正常下~測光正常
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2.當被攝物在兩旁時~很明顯sb-800並沒有連動對焦點~被攝物已經過曝(故意不用fv)
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3.從這張的背景曝光就很明顯跟第二張是一樣~證明並不會連動
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接下來是出乎意料的d5000

1.在中央下~一樣的正常~但是比較之下sb-800跟d50的測光反而又比較準
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2.當被攝物在兩旁時~疑???雖然過曝了~但居然沒有發生預期的過曝效果
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3.好~試看看焦點回中時~還是跟第二張一樣~代表並不是sb-800的測光會與對焦點連動
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4.試試移走被攝物後~一切就正常
d5000與sb-800的測光問題


----------------

我猜想是d5000應該加入某種會判斷全畫面中是否過曝的機制~會不會是因為被閹掉fv後所加入的改善還是後續新機種都這樣???
我是比較喜歡d50的這種機制~因為配合fv鎖比較容易得到想要的結果~

因為個人還滿喜歡用閃燈的~沒有fv鎖我幾乎想換回我的d50了~"~
當然這個功能下能避免沒有fv鎖的問題只要降低點曝光補償就ok了~只是就感覺頗為遺憾~這至少是我覺得跟d90最大的差距(對閃燈的支援度)
2009-10-12 0:31 發佈
dominic2708 wrote:
我猜想是d5000應該加入某種會判斷全畫面中是否過曝的機制~會不會是因為被閹掉fv後所加入的改善還是後續新機種都這樣???



我另外一篇的測試我想你也看到了, 我的D700表現跟你的D5000很像, 但D700的FV功能仍然存在, 並沒有被閹割. 所以我想是因為後續新機種的iTTL都改善了, 多了一個防呆防過曝機制了吧?

不過這個防呆機制僅限於矩陣測光(可能還有中央重點測光). 你不妨試試點測光打閃燈, 先對好主體後再挪到旁邊去照一張, 這時候D5000的表現應該就會跟D50很像, 過曝得很慘! 至少在我的D700上的表現是如此的.

Monte920 wrote:
我另外一篇的測試我想...(恕刪)


恩~也是因為大大的那篇我才會想說拿d5000做測試~想不到跟d50的結果有差異
跟你之前的那篇真的很像

今天下班再多做一些測試
dominic2708 wrote:
最近從d50換d5000~
其實開始有些不習慣~但都不是大問題~今天卻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想關鍵是 Nikon 從未公布 i-TTL 測光的細部工作方式,起碼我是沒看到過。連著名的美國職業攝影師 Thom Hogan 也說大概只能從 reverse engineering 的方式來猜測 i-TTL 的原理。也因此雖然他幾年前出過一本 Nikon Flash Guide,但是 DSLR 時代對應的 Flash Guide 始終沒有出版。

印象中 Nikon 並沒有宣稱 i-TTL 測光會和對焦點連動。他只說 i-TTL 會依照對焦距離,顏色,背景前景曝光等因素,自動決定閃光燈出力。對焦距離當然和對焦點選擇有關,不過就好像你的實驗結果,每一臺相機很有可能使用不完全一樣的演算法,造成有時候需要使用 FV Lock, 有時候不用。

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Canon 的 EOS 閃光燈系統 (看中間部分對 E-TTL flash metering pattern 的討論)。據說 E-TTL 第一代的時候閃光燈測光的確是和對焦點連動的,後來 E-TTL II 時代又把這個連動的設計改掉了。改成不完全依賴對焦點連動。我想可以合理的猜測 Nikon i-TTL 也是採取類似的原理。
不管有沒有閃燈,對焦點測光都有連動,重點是測光的時間點不同。
未使用閃光時是半按快門即對焦並測光;有閃光則是全按快門才會打出預閃測光。
FV即是手動預閃測光,先按下FV,之後就不會有預閃的動作。

想必樓主是半按對焦再移動構圖,此時測光是以全按快門時的對焦點為準唷~
第二張圖的對焦點雖然是充電器,預閃測光點其實是後面沙發,前面物體自然過曝。
所以我上外閃時都會啟動對焦點追蹤功能,降子半按快門後再改變構圖,測光點還是跟著連動!

至於判斷全畫面是否過曝,則是SB800的功能囉~
機身改成矩陣測光,外閃就會開啟BL,減少打閃光之後前後景的反差。
不過距離太遠還是鞭長莫及啦...
hotfedex wrote:
不管有沒有閃燈,對焦點測光都有連動,重點是測光的時間點不同。
未使用閃光時是半按快門即對焦並測光;有閃光則是全按快門才會打出預閃測光。
FV即是手動預閃測光,先按下FV,之後就不會有預閃的動作。

想必樓主是半按對焦再移動構圖,此時測光是以全按快門時的對焦點為準唷~
第二張圖的對焦點雖然是充電器,預閃測光點其實是後面沙發,前面物體自然過曝。


其實我形容的讓你可能有誤會~我這裡指的測光是指sb-800本身進行補償時~而非光圈快門組合~

而我的測試是先構圖~轉對焦點~再進行半按快門~未進行任何AE(也不需要~因為m模式)或FV動作~皆點測光

今天下班會在試試看在你說的矩陣測光的部份~而d50因為今天賣出了~就不加入測試了

誠如kmlvli說的~Nikon 從未公布 i-TTL 測光的細部工作方式~我想這是最主要問題~

就我自己實驗結果我是認為SB-800的補光似乎只能透過鏡頭的中央對焦點測光~其實讓我猜的話~我會猜大概是硬體環境的關係~在中央點可能的準確度較高

但D5000又加入了判斷全景是否過曝~然而要得到正確的曝光下還是必須以中央點對物拍攝或進行FV LOCK~但這只是我目前實驗的猜測

我也想看看大家做出的測試...搞不好是我中邪或我的相機腦袋有問題
kmlvli wrote:
我想關鍵是 Nikon 從未公布 i-TTL 測光的細部工作方式


Nikon不僅沒有公佈iTTL細節, 而且它的某些細節其實有隨著機型的不同而在演進的. 我觀察到的演進起碼有以下幾點:

1. 最早期可用iTTL的相機是D2H, 它的閃燈曝光是沒有Auto ISO的 (但一般曝光有). 到後來才有Auto ISO (好像D70就有了).

2. 起初幾台的TTL測光是3D Matrix Metering, 到後來變成3D Matrix Metering II. 到底有何不同? 真的莫宰羊!

3. 從D2H一直到D200, 它們的閃燈白平衡都是固定的5400K, 你若拍RAW, 輸入Capture 4.0 或 Capture NX, 你可很清楚的看到閃燈的白平衡就是固定設在5400K, 你當然也可以從程式當中隨時改. 但自從D80以後, 就轉變成自動白平衡, 不再局限於5400K, 而是照當時的情景而自動調整, 在這同時, Nikon也把白平衡數值加密起來, 所以不僅Capture NX上無法得知白平衡值是多少, 放入Photoshop裡顯示的白平衡數值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所以就是如此, 我們不能說只要是iTTL, 一切的現象就應該相同,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前後期不同相機的iTTL都是稍有在細節上修改過的. 所以表現上自然會有所輕微的不同.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