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theone wrote:『惺忪的公主』D5100...(恕刪) 鐵哥 這有調過嗎? 我早年用 D700 拍人像如果照明不是很好,很容易黃後來好像是在 D5 D500 那時出的 有白平衡比較白一點,我當時拿了 D5 跟 canon 5d去拍了一場 model 發現人像不會黃了,後繼的機種也都加了這個新的白平衡我前陣子幫學生上室內丈量的課時,有學生拿 z50 我也借來拍了一下,並不是像有人評測的z50 人像也黃? 是他白平衡用 保留暖色調吧!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黑白......Z50 with kit Len
Sinclair6283 wrote:鐵哥 這有調過嗎? (恕刪) 1、早期使用D90、D300s、D700、D3s都有調整,全部在機身內處理。這時的機身處理還是較討喜的。不會黃。你可以找01黑面大的相關帖子,當年很流行這種設定的,我也是參考然後再做變化。2、後來使用D800、D4(含同期的D5200和D7100)以後,就改為拍RAW檔使用電腦調,一樣不會黃。3、泥坑黃的秘密——在於無論啥機身,其白平衡設定都一定高過佳能150~200K,你如果有拍RAW檔就會看到這種分別。由於我是經常使用手動白平衡(尤其是使用閃燈時),總是比官方或標準白平衡降200K或以上(例如我拍SG通常使用4760K色溫),所以我拍人像完全不會有黃的問題。另外,很多時人像變黃,也跟很多攝影人『喜愛』濃烈的飽和度和銳度設定有關系,這會把原本自然的『日光燈』色溫的演色性偏向更紅更黃,也就是說,除了各家的白平衡演譯以外,其實用家自己都不自覺地做了為相片添黃的動作。別人拍起來不黃,並不因為是品牌或型號不同,而是別人的設定更符合拍攝要求而已。誰說拍照只是ISO、光圈和快門就能完事?PS。如果單從機身的相片輸出效果來說,我個人認為始終是D700/D3那個年代的效果最討喜(有偏藍的傾向。)。
Sinclair6283 wrote:鐵哥 這有調過嗎? (恕刪) 另外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泥坑的機身是有『點測光連動』的。。這會嚴重的影響了白平衡的偏向。。因為,測光系統會幫助計算白平衡參數的。。而人像大多時候對焦眼睛部份時,都是處於『頭頂光』狀態(即臉部五官處於陰影下。),此時大部份都是在4400K~4800K色溫值,而如果是遇上3700K色溫值的『白光燈』時(這是家中最常用的照明)或3200K的『雷射燈』(餐廳和商場最常用照明),自然就會讓相片更顯得范黃了。。因為計算色溫值時,始終會以對焦點作為最大參者。順帶一提,大家看到我絕大部份作品都是使用『平均測光』,其實就是有這方面的考慮嘍。為啥佳能較不會現黃呢?(其實也會,只是大家不明所以。)原因是佳能就算是5D系列,也不會有完全的『點測光連動』,始終保持在中間點的狀態,所以他測出的白平衡,自然就較接近現場照明的色溫值了。當然,各家都有其優缺。。。佳能這個設計有助白平衡計算,然而卻對曝光不利。但其實也沒啥大不了的,只要知道其運作原理,拍照還是怎樣拍就怎樣拍的,只是技巧上要多留意點和有分別者。
那些年,我拍攝的SG,機身輸出JPG是這種效果的。。D700 + Sigma 24-70 DG EX,M模式 + 外閃,AF-C9點輔助對焦,ISO500 + f/4.0 + 1/250s,手動白平衡4760K(如果使用『閃燈白平衡』就會是5600K,如果使用『AWB』更有可能是6000K,畫面不黃就有鬼了。)。在『相片調控』中使用VIVID,但大幅度減低『對比度』和『飽和度』,這讓畫面不容易有顏色溢出的問題(這一定程度其實就是偏黃的理由。),美媚看上去都是粉嫩白滑的。PS。基本上就是黑面大那個配方變化出來的。
獻醜了,小弟接觸攝影的時間不長,尚有諸多不足,還請各位見諒,使用的設備為D610+50 f1.8。 第一張攝於台東鐵花村,這個熱氣球印象中是由國小學童製作,色彩非常鮮艷,其粗糙的技藝更顯出製作人的純粹與那份赤子之心,希望他的成就能與熱氣球相同不斷地上昇。第二張同樣攝於鐵花村,此名樂手的琴藝十分精湛,當時令我駐足許久,只為聽完他所拉奏的那動人樂曲。第三張攝於台東人造湖,湛藍的人造湖搭上其後壯闊的大自然雲朵,有著相互輝映的美感。 最後一張則攝於六十石山,當時雲霧繚繞,令人有種置身於世外桃源的錯覺,而左下角的停車場則提醒著我這裡終究只是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