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兩位印第朋友,在香港是常常見到他們的,音樂很是不錯。過去十年,我總共有四台相機拍過他們的表演。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些影像內容真的不得不利用視頻來記錄下來,尤其是涉及音樂類的。雖然單反的視頻拍攝並不是很方便,但也不是那么不愖吧。。雖然我是Old School一點,但是,新科技怎樣也需要去適應的,儘管在視頻拍攝上我只是BB班級的。以下兩段視頻,事隔幾年,分別使用D500和D750拍攝的。在對焦效果上,似乎是D500勝出太多,但其實是出在我個人對於視頻拍攝設定上的失誤。至於畫質,這就涉及到光線了,明顯D500的陰天效果是不太好的。很喜歡泥坑在視頻對焦設定上的設計,可以選擇把對焦點鎖定在主角身上,只需要按著AF-on即可。D500的視頻鏡頭前多有人走過,但合焦點還是蠻肯定結實的,可以看出這項功能的能力。(反正我沒有用過其他品牌的相機拍視頻,雖然有使用RX100系拍過,但是使用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鎖焦其他品牌當然也有,只是使用習慣不一樣而矣,而泥坑這個鎖焦動作,是頗能配合單反用戶的習慣的。)D500 + Sigma 17-50/2.8 OS的視頻。使用內置收音咪。D750 + Sigma 50-500 DG OS的視頻,使用外置收音咪。兩支視頻都有使用獨腳架。
『印第安音樂人』D500 + Sigma17-50/2.8 OS,M模式 +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1250 + f/2.8 + 1/32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這跟上面視頻是同一天拍攝的,在定格影像上,當然知道主角在表演音樂了,然而就是不知道他在表演啥曲目嘍,跟視頻比較,還是有所缺失的。
相機整合視頻能力已經大勢不可擋,而且已經更見成熟,我們慣拍硬照的攝影人,無論如何也得要有基本的視頻操作知識的。同樣的一套對焦操作,泥坑的延續性一如其幾十年如一日的鏡頭操作,單反和無反似乎並無大不同。同樣是設定小廣域對焦+目標鎖定,這一套操作,基本也見於其他泥坑的單反視頻拍攝,然而,就算是轉接AFS單反鏡頭,其合焦效果更見穩定(也可能是我已經習慣了這種操作也說不定。)。Z7 + FTZ + AFS24-70/2.8G @ 4K。使用內建收音咪,聲效似乎也好過以前的單反型號。也許『動態追焦』還是跟別家有點差距,然而在我們一般的作品中大多以相對穩定的題材為主,也就沒什么投訴了。
『乖,不要哭啦。』D500 + Sigma 50-100/1.8 ART,M模式 + Auto-ISO,ISO1000 + f/2.2 + 1/10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大家可能發覺我經常使用不成比例的高速快門,雖然有說是考慮到目標的影像凝結原因,但其實也有很實在的個人原因和鏡頭特式的原因。我個人本來就不是鐵手一名,而部份鏡頭出於構造和重量,實際上也不適合太過慢的快門,所以在高ISO可用的前題下,我是盡量的使用較高速的快門速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