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萬畫素的FF跟APS機跟3/4同樣解析度
大家眼前的螢幕也有800*600 1024*768 1920*1024等等不同解析度
在一樣的螢幕面積,應該不難比較,解析度越大的螢幕,圖片看起來就越小,但相對看起來更細膩
這就是畫素越大的優勢,一樣的面積,塞越多顏色,當然就越逼真
畫質問題喔,舉例一下
無論多大的一個畫素也是由無限色彩所解讀的,這應該沒爭議
FF的畫素面積比較大,比APS面積大1.5倍應該也沒爭議
既然面積大,進光量也大
但無論進光量多大,一個畫素只能代表一個顏色
那麼,單位面積大的晶格表現出來的顏色,勢必就比面積小的表現顏色更為精確
就像是我們在photoshop上裁減
一樣要縮小為600*400的兩張六百萬畫素跟1200萬畫素,縮圖後哪個比較細膩還是一樣?
當然是1200萬畫素,因為記載比600萬畫素更細節東西,縮圖起來畫質也更勝600萬畫素
同理,進光大較大的元件,當然色彩還原能力比同畫素的APS更強阿
walkingracer wrote:
解析度等於畫素多寡1...(恕刪)
你要不要回頭看SElephant在說什麼,你在講什麼
他在說相同畫素(指FF與APS相同畫素下)之下,晶格的密度越低,每感光單位能獲得的光量就越多,解析度比較高。
你講一講就變成畫素越大的優勢,一樣的面積,塞越多顏色,當然就越逼真
一個是說同畫素,一個是說畫素越大
完全牛頭不對馬嘴

後面還可以扯到縮圖(這關縮圖何事?

還可以由縮圖同理,進光大較大的元件,當然色彩還原能力比同畫素的APS更強阿
這個同理tone跳太多了
還有你前面說
同樣畫素條件.......進光量多,感光元件又比較大,本來就一定記載的更細膩,所以畫質會更好阿
同構圖+FF APS同畫素,拍的景物同比例縮小成FF與APS大小,何來FF就記載比較細膩?why?
還有你說的單位面積大的晶格表現出來的顏色,勢必就比面積小的表現顏色更為精確,why?都是沒過程答案就出來了,感謝神奇的進光量多與大感光元件
walkingracer wrote:
解析度等於畫素多寡1...(恕刪)
walking兄解釋得真好...
不過我來幫你舉幾個實例以便幫助大家理解...
解析度是由畫素多寡決定...
比方說600畫素=20x30顆
60000畫素=200x300顆
同樣的話面分割成20x30和200x300... 當然會侍候面的解析度比較高
大家比較不能理解的是所謂"畫質"的部分...
比方說同樣是600畫素 (就是都是20x30顆)
一個面積是10x10 一個面積是100x100
在同樣的曝光時間下
前面的"最大"進光量是100(單位我也不知道怎麼表示 :P)
後面的"最大"進光量是10000
現在假設每1x1的面積進光0.777777... (7是好數字)
因為數位特性的關係
前者只會記錄到77
後面則會記錄到7777
假設旁邊那一顆畫素的收光是0.77
前者還是記錄到77
後面則會記錄成7700
所以差別就比較出來了...
當然這樣解釋不是完全符合實際的狀況啦
但是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walking兄的解釋~~
walkingracer wrote:
單位面積大的晶格表現出來的顏色,勢必就比面積小的表現顏色更為精確
就像是我們在photoshop上裁減
一樣要縮小為600*400的兩張六百萬畫素跟1200萬畫素,縮圖後哪個比較細膩還是一樣?
當然是1200萬畫素,因為記載比600萬畫素更細節東西,縮圖起來畫質也更勝600萬畫素
同理,進光大較大的元件,當然色彩還原能力比同畫素的APS更強阿1...(恕刪)
我還是覺得這有點在反證!!!
photoshop的縮圖原理跟sensor記錄不一樣吧
一個是數位計算,一個是光學取樣,
這還是沒辦法說明,為什麼感測器的"晶格"大,能記錄的東西比"晶格"小的來的多,
簡單的說,取樣點多,絕對有助於還原細節,前提,鏡頭的pl/mm夠用。
再說回來,這像是在討論鏡頭pl/mm與sensor的關系,可以等同畫質嗎?還是部份原因?
seva0419 wrote:
比方說同樣是600畫素 (就是都是20x30顆)
一個面積是10x10 一個面積是100x100
在同樣的曝光時間下
前面的"最大"進光量是100(單位我也不知道怎麼表示 :P)
後面的"最大"進光量是10000
現在假設每1x1的面積進光0.777777... (7是好數字)
因為數位特性的關係
前者只會記錄到77
後面則會記錄到7777
假設旁邊那一顆畫素的收光是0.77
前者還是記錄到77
後面則會記錄成7700...(恕刪)
以同樣畫素為前提好了,如您所說,
面積比較少放進了600,與面積大放進600,
而每單位面績所得到的取樣(畫素)哪一個多呢?
第二點,可能就是答案,但與想證明的又好像不太一樣?
就是一顆畫素收光前者 77,後者 7700,
那麼對一顆畫素來說 ,這個77與 7700他都當成取樣的一個sample而已....
上面說的,面績小的記錄77,是不是可以多記錄100個?前提,鏡頭光密度夠 !!!
而為什麼一樣是600個畫素?因為片幅不同嘛!!
一樣的,畫質?
goodversion wrote:
以同樣畫素為前提好了,如您所說,
面積比較少放進了600,與面積大放進600,
而每單位面績所得到的取樣(畫素)哪一個多呢?
第二點,可能就是答案,但與想證明的又好像不太一樣?
就是一顆畫素收光前者 77,後者 7700,
那麼對一顆畫素來說 ,這個77與 7700他都當成取樣的一個sample而已....
上面說的,面績小的記錄77,是不是可以多記錄100個?前提,鏡頭光密度夠 !!!
而為什麼一樣是600個畫素?因為片幅不同嘛!!
(恕刪)
呵呵... 可能需要你發揮一下想像力
第一個問題...
我所謂的600... 就是600畫素
這邊比的是一樣的畫素
面積小... 可以當成APS size
面積大... 可以當成Full size
同樣放進600畫素
面積小的感光元件 每一個畫素的面積也小
面積大的感光元件 每一個畫素的面積也大...
你好像把我說的剛好想相反了...
第二個問題...
重點是在於... 這一段解釋的重點在於:
所謂 "畫質的比較"
請理解成對"相鄰兩個畫素對於微小差異的分辨能力" (這個定義不一定對 只是舉例)
以前者來說 相鄰兩個畫素 他都當成是77
但是以後者來說 一個是7777 一個是7700 就有所區別
下面的部分原本我為了怕混淆沒有進一步解釋 如果前面你可以理解 可以繼續想一想
所謂的77/77 和7777/7700 都是感光元件上記錄到的光量
實際表現到螢幕上的時候 他們會把光量放大
比方說放大到七萬左右的等級
前面在螢幕上看起來就是77000/77000
後面則是77770/77000 仍然會有區別
至於你提的第三點 因為你原本就誤會了我的意思
所以以我的解釋方法也就不成立了...
不過可以補充一點的是...
鏡頭的入光量是線性的 在這裡不需要討論"光密度夠不夠"的問題
但是因為感光元件是數位的 所以在"同樣曝光時間下"吸收的光量就會不同
"而為什麼一樣是600個畫素?因為片幅不同嘛!!"
這句我就不知道你的想法是怎麼想的了...
seva0419 wrote:
下面的部分原本我為了怕混淆沒有進一步解釋 如果前面你可以理解 可以繼續想一想
所謂的77/77 和7777/7700 都是感光元件上記錄到的光量...(恕刪)
我想,你要講的重點在於這句話,
簡單說,就是光的分辦率,與鄰近光束的分辦率而言,
(我為什麼一直說鏡頭的光密度呢?雖然他是線性的,但是是有極限)
而這個你所謂的7777/7700的差別是記錄到的光量,
這可以說一個問題,不同單位面積,在同一平面下的光量是一樣的吧,
舉個例子,F2.8不管放到aps or 135F,都是F2.8,而這個值就是光量的值,
再來,所謂的pixel 面績愈大,代表他的受光量就大?
應該說,一顆感測器的面績影響到的是他的靈敏度,這個會影響到iso值,
而且,iso是定值,他早在sensor設計完就定義完成了。
所以這個7777你指出的應該是DR,
假設光平面的量是X,而DR的深度就是Y軸了, fill factor兩者都有影響。
答案可能快出來了,又為什麼D3/d700畫質會好?
應該說,是因為每個pixel的fill factor量足夠,所以可以降低雜訊,
加上足夠使用的畫素,可以分辦解析度,(至於小pixel的取樣率與解析度的關系,因為離題太遠,不討論了)
還有就是sensor的設計理念,如fuji....foveon......等
我想,缺一項都不能說明為什麼畫質好,這應該算是總合名詞(我發明的

但是,要達到光開口的fill factor,sesnor片幅不一定要大
這是一個結果,不是原因。
以上有錯請指正呀!!只是我的註解!!
千年殺 wrote:
雖然我不是學這行的,...(恕刪)
就理論上來說的確是這樣...
假使感光元件一樣大
但是一個畫素比較低(比方說D70,相對) 一個畫素比較高(比方說D300)
假如把前者取一萬個畫素跟後面取一萬個畫素相比
前面應該會比較好...
但是這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感光元件的進步還是有影響的
舉一個稍微誇張的例子就是
以同樣大小的畫素 假使舊的可以記錄的光量是100 新的可以記錄的是1000
那一樣會有前面所說77=>7700和777=>7770的差異 (打字好累 希望這麼簡略大家可以看得懂)
那麼即使舊的畫素比較大 它的分辨率仍然有可能比較差...
第二個問題就更複雜也更重要了
雖然說前者一萬個畫素跟後者一萬個畫素相比前者比較好
但是在感光元件上 實際上前者的總畫素量還是比後者少
我們再一次以比較誇張的數字作例子
比方說前面是十萬畫素後面是一百萬畫素
單一畫素前者的入光量是後者的十倍
但是同樣大小的面積反而是後者切成前者的十倍 <= 而這項因素的差異會比入光量的差異更大
畫兩個個矩陣示意 前者可能就是
777 776
775 774
但是後面卻是
77 76 75 76 77 75 74 76 75 76
76 75 74 77 75 74 76 75 76 77
........
這樣看起來還是前面好對不對?
但是當你把他縮成同樣的面積
後面的除以平均效應後
兩者就會變相等 (這邊解釋得不是很好 請自己想像一下)
結論就是 同樣size的感光元件
雖然畫素不一樣 畫質還是分割得比較細的那一個比較好
因為他把單位面積裡的差異描述得更詳細...
再加上感光元件的進步 所以還是畫素高的新CCD勝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