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上 萬分感謝之意 這需要點勇氣
相機進入數位時代 小弟 至今也換到第4-5台了(一台是意外買的dv)
非常恐怖的開銷 難怪存不到錢
當年一支128MB的SONY記憶卡要3500....暈
平均四年換機一次
從4年前就開始準備 下次買FX機
後來發現 d800 的進步 根本不是我要的
而d600 的iso 也沒有大進步
心想....那幹麻換
但 鏡頭早就準備好了.....暈
這時想說 不然買個隨身機來玩玩好了
想不到..... M4/3 系統的成熟及大進步
讓我完全 放棄今年提升級買FX的念頭
心裡一直有句話想說
如果要花6萬買D600
我情願買兩台 M4/3 當備用機
以上 碎碎唸 請參考
abaozx wrote:
高放大倍率又如何? 清析就是清析, 難道沒有手震用1:1高放大倍率就會手震??
有輕微手震 不用1:1檢視就看出來了吧..= =
難道沒有手震用1:1高放大倍率就會手震......請勿亂扣帽子,OK?
還有,
請自己去仔細研究「最大模糊圓」的定義


abaozx wrote:
高放大倍率又如何? ...(恕刪)
沒有喔!
這樣講,先問自己景深怎麼來? 焦平面意義,以及偏離焦平面前後影像連續性變化狀況。
再來,所謂手震只是口語上表達,實際物理上意義何在?
Vibration Reduction compared with handholding
Leica曾借給Erwin Puts該廠解析力最高的鏡頭280/4 APO測試過程
大部分知道鏡頭有MTF,就是以不同空間頻率來評測鏡頭還原率,但底片或感光元件也是有同樣MTF還原率問題。
也就是一般解析度式子會寫成,1/照片^n=1/鏡頭^n+1/底片或感光元件^n,也就是如果感光元件或底片的解析度是無限大,那麼照片的解析度等於鏡頭解析度。
人眼分辨力不是無限大,可以分辨大約在0.1mm左右,這個等於250DPI(1 inch=25.4mm,25.4mm/250point=>1point=~0.1mm),也就是一般輸出由來。
也就是感光元件或人眼都有解析力限制,並不是鏡頭就是全部性能素質全開,眼睛可以完全分辨而無解晰限制。
很多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想像,背後都是有相當物理光學意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