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D700被神話了!


大光圈定焦廣角 ? 有新的消息嗎 ?

我也正在找說....目前是相中 Nikon AF 18mm F2.8D

由於 Zeiss 正好推出 ZF18mm/F3.5 而 Nikon 也曾出過定焦 AF 18mm/F2.8D,

但這支最遺憾就是魅力不及當年的 20-35 和金廣角 17-35,

再加上APS DSLR因素, 價格又不便宜, 所以幾年前黯然就列入停產了

這支 AF18mm/F2.8D 的特點在於加入了鑄膜非球面鏡片,能夠有效地改善廣角鏡頭

容易發生的球面像差以及慧星像差,還有堅固的組裝質感,AF自動對焦的便利,

全開光圈就有均一的出色畫質,0.4%的超低變形率比 17-35 變形率 0.9% 還好一些

再加上輕便的鏡身, 很適合當全幅機廣角端的旅遊鏡,

但不知這支18定焦的畫質可以和17-35和14-24的18端相比嗎 ?
goodversion wrote:
我也覺得這句話怪怪的...(恕刪)


思考一下CCD或CMOS晶格的感光原理吧!
jordanko wrote:
這支 AF18mm/F2.8D 的特點在於加入了鑄膜非球面鏡片,能夠有效地改善廣角鏡頭
容易發生的球面像差以及慧星像差,還有堅固的組裝質感,AF自動對焦的便利,
全開光圈就有均一的出色畫質,0.4%的超低變形率比 17-35 變形率 0.9% 還好一些
再加上輕便的鏡身, 很適合當全幅機廣角端的旅遊鏡,
但不知這支18定焦的畫質可以和17-35和14-24的18端相比嗎 ? ...(恕刪)



不巧我就有一顆 18 F2.8 ,分享一下長期使用心得。

銳利度方面和17-35在開放光圈2.8下,表現和17-35都一樣都差強人意,反正廣角大多縮光圈拍攝,縮光圈之後二者表現都很棒,很難去評斷。(銳利度方面,還是14-24勝出,其他二顆都差不多)

變形方便,很明顯18定的效果好上17-35太多了,我想這也是18定的最明顯的優勝之處,幾乎看不出來的桶狀或是枕狀變形,非常優異。

但是缺點就是抗耀光能力稍差,他的第一面是個半圓,類似14-24那顆鏡頭,不過可以上77mm的濾鏡,其實曜光問題都是廣角的通病,就算Nano鍍膜的14-24也是逃不了耀光的宿命,只是程度上的差異。

輕便方面更不用說了,小巧迷你,除了第一面口徑大了點,後面的鏡身比50 F1.8還小,也很輕。

對焦速度來說,這顆是後對焦(其實就是和IF一樣),主要是因為超廣角的關係,對焦行程非常的短、對焦也很快速,對焦超過2公尺之後相機就幾乎就不會再對焦了,對焦尺的刻度最遠只到1公尺,1公尺之後的刻度就是無限遠了。

總之是一顆表現水準以上的好鏡頭,產量也不大,偶額會出現在市場上,不過實際還沒遇到過剛好外拍也是拿同一顆鏡頭的人,主要還是金廣角的魅力太大,大多人都會選擇直上金廣角。

我想隨著D700的發表,這些在DX系統上乏人問津的鏡頭,會有鹹魚大翻身的可能,包括AFD 18-35 F3.5~F4.5 這顆超值的廣角鏡頭,還有AF-S 24-105G VR又會成為熱門的旅遊鏡。

=======

至於蔡頭ZF 18 F3.5,除非你有超級足夠的預算,這顆日幣定價和 100mm F2 Macro差不多,絕對是台幣4萬起跳,加上脫手可能困難,沒有想清楚千萬別衝動。
入嘴砲國豈有不入境隨俗的道理?
Sunglow wrote:
不巧我就有一顆 18...(恕刪)

自己使用的感覺,對於17-35的抗耀光我覺得它比DX的12-24還要弱,
有人比較過17-35和14-24的抗耀光嗎?
我的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su4886/al
SElephant wrote:
思考一下CCD或CMOS晶格的感光原理吧!...(恕刪)


這是你文中最大的成敗關鍵,知道的就講出來參考吧
又不是每個人都是混晶圓的
SElephant wrote:
思考一下CCD或CMOS晶格的感光原理吧!...(恕刪)


那我也要丟一句話...如同前面有朋友提到的4/3系統

請思考一下4/3系統用的感光元件為什麼被稱為full flame sensor!!

晶格密度低=進光量變多?解析度高?

應該這樣解釋......

同樣畫素條件,全片幅的晶格一定比APS還大(差1.5倍,若是nikon系統)

就像是兩間住10人的房子,一間50坪,一間75坪,哪個密度大?

進光量FF當然也較多,假設APS經格大小是1平方公分,FF進光量會有1.5平方公分(當然前提是都支援全片幅的鏡頭)

進光量多,感光元件又比較大,本來就一定記載的更細膩,所以畫質會更好阿(前提是同樣鏡頭)








walkingracer wrote:
進光量FF當然也較多,假設APS經格大小是1平方公分,FF進光量會有1.5平方公分(當然前提是都支援全片幅的鏡頭)
進光量多,感光元件又比較大,本來就一定記載的更細膩,所以畫質會更好阿(前提是同樣鏡頭)
...(恕刪)


我覺得怪怪的,這樣可能得到反證
一個點只能記錄一個光訊號,假設鏡頭相同且品質夠高,光密度相同,
而同單位面績下,135是一個點,aps是1.5個點,這樣aps不就可以記更多資訊嗎?
而且不管是sony 或 canon的sensor,光入射都有角度上的死角,並非光開口大,感測就大呀!!
這點覺得怪怪的,還請說明一下吧。
walkingracer wrote:
進光量多,感光元件又比較大,本來就一定記載的更細膩,所以畫質會更好阿(前提是同樣鏡頭)...(恕刪)


原來是講解析度,現在又變成畫質
還是請原作講解吧
千年殺 wrote:
原來是講解析度,現在又變成畫質...(恕刪)


對呀,整個看下來,有人說iso純淨代表畫質
有人說解析度代表畫質,
那fuji給人不銳利的印像,也有人說他是好畫質,
呵呵~~~~~~~~~~~``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