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azelsorrow wrote:感謝樓主精彩的分享小(恕刪)
就看你要拍到什麼程度了。如果像我這篇文裡所說的生平的第一張天文照片(就是獵戶座星雲),若使用攝星儀,除了最多只能用到 200mm,而且還可能器材超過攝星儀的承重(相機 + 鏡頭 + 平衡重錘組件)。
當然用 T150-600mm 一定不會滿足於 200mm,要用到 600mm 及長時間曝光除了需要赤道儀,導星也是不可缺的。
看我後面發佈的星雲照片都是用 Sigma 150-600 鏡頭定在600mm 曝光三至五分鐘拍攝多張疊圖才能完成的。
天文攝影是個超級大坑,像我最近就在考慮是否買支好點的三片式 APO 折射式望遠鏡,只是台灣的天氣一直潑我冷水


----------------------
昨晚(12/17)天氣不錯,使用攝星儀拍了獵戶座。由於都市光害的影響,即使是晚上十點半以後,大概也只能曝光到 20 秒 ISO 100 (因為想看看能曝到多長星點不拖線)。
使用天文改機的 D610 太大材小用,因此改用 SONY A7R2 + Batis 135mm F2.8 拍攝,又因為剛好電子快門線壞掉,加上要輕便,不想連筆電控制,因此使用購買的縮時 app (可設定如電子快門線般間隔拍攝,且能拍 Raw ,只是有無法曝光超過 30 秒的限制)
拍了 42 張,進 DSS 及 Sequator 疊圖;DSS 疊好的圖需要後製,Sequator 只要設定好,疊出來的圖直接可用。
不是拍得很好,就不附原圖,以下是全圖在螢幕的截圖及 1:1 的部分截圖:
DSS 疊圖
- DSS 1:1
- DSS-全圖
- Seq 1:1
- Seq-全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