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sai wrote:
而且只有卡口一樣,進軍中片幅,機身丶鏡頭等都要重來,成本多少?所以我覺得對廠商來說加大片幅帶來的壞處大於好處,看中片幅的廠家目前的處境就知道了,你說的哈蘇過幾年還在不在都不知道了
孰優孰劣我就不評論
我只想問閣下一個問題:Sony 為E環開發出FE鏡、把注意力全都放在 α7 系列、從2013年8月之後就再也不更新E鏡(直到今年初才丟出一枚 18-135 意思意思一下)、NEX 機身產品線被α給「吃掉」、最近一台入門級機身是2014年8月的 α5100,種種事蹟都是為了『加大片幅』,那閣下對 Sony 有同樣的『帶來的壞處大於好處』的評語嗎?
『看中片幅的廠家目前的處境就知道了』
這麼比方吧:Bugatti 的公司市值與品牌能見度遠遠不及 Toyota,但你會覺得前者的「處境」一定會比較差嗎?
『進入中片幅真的只有找死而已』
E改FE是不是可以套用相同的邏輯?
不過N家當年也拿「數位時代只需要DX」來批評C家用 1Ds 重回全幅,結果自己五年後還是乖乖推出 D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