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akuan wrote:很感謝大家給的建議,...(恕刪) 即使不會用單眼,一開始先從三大元素[光圈`快門`ISO]學起,多嘗試不同組合,拍出來效果也不同,甚至有時會誤打誤撞拍出自幾喜歡的感覺,那種感覺是喜愛攝影的人才能體會的
如果只是拍拍旅遊照、生活照(我買單眼的目的也是如此)機身建議d7100、d5300,鏡頭建議16-85、18-140、18-200三選一,這樣就夠用了!其他需要的東西,鏡頭保護鏡不要買太便宜的備用電池一顆就夠了,建議原廠的記憶卡建議買sandisk或toshiba的水貨建議去相機王或億華購買,價格、保固透明,可免費清CMOS,不用擔心被騙和被宰!拍攝方面,搞懂光圈、快門、ISO的關係,就可以開始拍了另外簡單的後製建議學一下(NEF檔、ViewNX軟體),曝光不足或過度、白平衡不準、水平不準的照片可以救一下!這些是比較基本的東西,其他就隨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慢慢研究吧!
磨路魔 wrote:這樣配真的會很有趣...(恕刪) 我是D610配AFS 18-200 VR.....剛從D200升級..還沒有預算買24-70..也是蠻"有趣"的......=======================================其實單眼的體積跟重量會大大的影響帶出去的意願先前帶D70+18-70+SB800去蜜月...半途就想丟掉不想帶..D7100應該比D70還重玩了10年的攝影...小弟的建議是買輕一點的就好...1機1鏡剛好是最沒有負擔的重量....如果是想拍人帶景..D7100+18-200重量應該就差不多...而且能拍的幅度很大~比較適合一個人旅遊~~拍出興趣後~~再考慮要升級全幅..還是升級鏡頭??一步一步來興趣比較可以持久...當然有錢可以考慮一次到位...只是這樣就減少很多開箱的"樂趣"~~
以下個人淺見,請參考:沒有規定買中階機就一定要用M模式,從頭到尾用P模式只要自己滿意紀錄到需要的何嘗不行?只是個人覺得看大大怎麼看待這件事...只想記錄或拍照當然OK,買本書(或網路有人免費分享拍照技巧,我屬於此類),應該就足夠,但買了單眼如果不發揮它的性能個人覺得稍微可惜....所以我自己之後是有再去上課拉,因為我想"攝影"...但我仍強調自己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甚麼,中階,高階一定拍得更好?也許不一定...一切是技術先決,我學"攝影" (已開始上課時算)約2個月,我是用N家的D5200+KIT18-105拍攝,還很嫩,還在學請參考這是P模式拍不出來的
candw wrote:以下個人淺見,請參考...(恕刪) 要使用那個模式本就是依拍攝的條件來決定的如果並沒有一定要同時控制光圈和快門使用M模式和使用A或S並不會拍出不一樣的東西偏偏很多人以為用M模式就是王道不用M模式就是不會拍照的人這實在是很奇怪的事我也有看過使用D4的放棄了D4強大的測光系統及曝光補償堅持一定要用M模式,而且還把AUTO ISO也全鎖了然後拍一張看一張再慢慢調整光圈、快門和ISO再一張一張拍,拍到他要的為止..........說真的實在是浪費了這個強大的機身...........如果這個被拍攝的東西只出現一下下我還真不知道他要怎麼拍下來...
一定有許多人可以在一樣的景拍的比我好,我想虛心學習不斷檢視自己的缺點然後改進是學"攝影"必要的,其實我一直認為高階機不等於高技術,高階機有較好的畫質,但不代表拍出來的照片一定也較好,我自己是從P模是摸上來的,現在拍固定景也用M模式居多,因為對光圈快門ISO有一點點小小體認,諸如:我放上的拙作,星芒和車子流線應該是P模式表現不出的??如果可以那代表我目光如豆,班門弄斧,實感抱歉,這也是我真正想表達的,"拍照"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有學問;但攝影一定是門很深的學問
stephen02 wrote:c大很抱歉上面那篇回...(恕刪) S大您客氣了,很高興跟您參予討論,這也只是個人的淺見,諸如前揭,我還在學,拿單眼不一定拍的比DC好,同樣的拿高階機不一定比拿低階機的行這是我一直深信的,只有"技術先決"模式,才是"攝影"首要學的當然在同樣技術前提下,高階機表現會更好...只是個人觀點沒有對錯台南的天空出現隱了一天的陽光該是把D5200拿出防潮箱出外走走的時候了XDD最後感謝S大謝謝
candw wrote:這是我一直深信的,只有"技術先決"模式,才是"攝影"首要學的 我也來分享一個想法。那就是攝影首要學的,或許是「美學先決」。何謂美學先決,就是先決定你想表現出什麼樣的照片(或概念),再去運用相關的技術與器材去完成照片。舉例來說,布烈松主要拍攝的是新聞照片,同時以幾何構圖的方式記錄下事件的美感。因此他選用輕巧的徠卡M系列來拍照,以讓他快速地記錄每個事件發生的當下。另一方面,相較於布烈松著重在幾何構圖,安瑟‧亞當斯則著重階調的變化,更因此發展出zone system的技術。而為了儘可能記錄完整的階調,他採用笨重的大型相機加上8x10英吋的底片(約A4大小)。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傑利.尤斯曼,他表現的是超現實,因此他運用各式各樣的暗房技術操弄影像,就像現代人用Photoshop做合成照片一樣,與安瑟‧亞當斯又大異其趣。就個人想法而言,「美學先決」會是學習過程中,比較有意義的學習方法,而且為了拍出想要的照片去學習技術,也更容易記得住相關的技術觀念。先學技術的話,若用不上也沒什麼意義,例如安瑟‧亞當斯拍的幾乎都是風景照,而且用的又是大相機,要他去練習追焦來拍快速移動的車子,他可能會覺得有點囧吧,而且他是鐵桿的寫實主義者,應該也受不了要像傑利.尤斯曼一樣搞合成。此外,把技術練到完美的地步,拍的東西卻沒有任何意涵,就像產品型錄一樣,這樣的照片雖然實用,但打動不了人心,若一直拍這樣的照片,也可惜了那高超的技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