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遭遇「銳化奇蹟海嘯」的劫後餘生心得 ------------------------------------------------讓我大大驚訝的是,攝影人脫離了正片的立體、通透感的美好,忍受了近20年使用、傳遞著「矇矇的」數位照片,而今,大家不用受苦啦,眼睛重新擦亮過往的銳利化功能,只會使得影像扁平立體感喪失,增加雜訊這方法可以盡量避免上述問題,甚至立體感、空間感更凸顯個人研習數位影像近20年,要真說有什麼後製效果一定得用的現在,它會是我的No.1,我會使用這個銳化效果在我的影像上直到永遠而此銳化方法對印刷輸出產業影響也很大使用過去的演算法,A4稿子可以印出A2,現在應該可以輸出到A1甚至更大後製的時間,就該花費在影像銳化上。其他真的只是風格而已
其實還是有問題的,DSLR鋭化奇效這本幾年前就有01網友推薦過了,那時也買了一本,基本上作者並沒有把瀏覽器自動縮圖的變數考慮進去,用400%檢視下作業雖然沒有偽色白邊,但因為流覽器自動縮圖後,就已經不再是最清晰的銳化程度了,另外目前以flickr為主的分享方式,flickr會自動縮圖+銳化,因此上傳flickr的照片等於銳化兩次,你可以發現不少特別要求銳化品質的玩家,他們的照片在網路分享卻顯得過度銳化,反倒是特別強調直出的照片卻自然而清晰銳利,各種變數掌握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因此在分享平台誤打誤撞得到最佳解,卻在檔案送洗的時候吃鱉,討論區因此產生了不少各種不同的見解。
ds1441 wrote:其實還是有問題的,D...(恕刪) 很理性務實的聲音,任何的方法理論,確實很難一魚通吃~~我分享銳化的出發點是通用、快效,讓最多人嘗到甜頭,對數位影像的成像感到有希望,但要進入精細水準得再下工夫深究而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同產業跨界溝通往往得花時間磨合一張影像在螢幕、在印刷上的呈現本就存在差異一如標準化色管至今仍難普及但有心還是可以前端後端搭配得宜,得到滿意效果只看我們把自己擺放在哪個位置價值也就由此而生,感謝
ds1441 wrote:其實還是有問題的,D...(恕刪) 你好,我想瀏覽器、圖床的問題,屬於後端顯示著實不是我們前端能控制的,我們能努力的是我們自己的照片的品質從自己能處理的先做、做好因為隨著科技進步,遲早有一天,這些後端圖床、瀏覽器可以有更好的顯示效果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