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全幅的景深太淺...

robertren wrote:
抱歉, 有些大大說的...(恕刪)


你的構圖會改變阿
如果不固定視角/構圖這個變因的話. 這樣就像是拿著廣角和標準鏡兩顆鏡頭在比景深了

相同構圖/視角下. 片幅改變=等校焦段改變
物距一定會改變
景深也就不同了


所以在我的看法這是一體兩面. 是同一件事情

-
robertren wrote:
抱歉, 有些大大說的太深奧, 小弟實在看不太懂, 請問主張片幅影響景深的大大....

假設以24mm定焦境搭配全幅相機拍攝時, 景深為前景A點到遠景B點
所有拍攝條件無變動(包含同一顆24mm鏡頭), 改換為APSC機身拍攝, APSC顯示出的景深是....
1.A點到B點?
2.小於A點到B點?
3.大於A點到B點?...(恕刪)

2.小於A點到B點
你這個情況下站同一個地方照出來主體的大小已經不一樣了,
如果你全片幅站2公尺拍,跟APSC站三公尺拍,請問哪一個景深大呀?
我只能說我也主張片幅影響景深,不管是間接影響還是直接影響都是影響,但是觀念還是要清楚才好。
robertren wrote:
抱歉, 有些大大說的太深奧, 小弟實在看不太懂, 請問主張片幅影響景深的大大....
假設以24mm定焦境搭配全幅相機拍攝時, 景深為前景A點到遠景B點
所有拍攝條件無變動(包含同一顆24mm鏡頭), 改換為APSC機身拍攝, APSC顯示出的景深是....
1.A點到B點?
2.小於A點到B點?
3.大於A點到B點?)

這樣講吧

假設以24mm定焦境搭配
1. 全幅相機拍攝
2. APS相機拍攝

固定拍攝距離,光圈等等等條件皆相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兩台相機可以拍出來的景物是不一樣的,
就是很多人所謂的小片幅是大片幅畫面的"部分裁切"

再來,我們來看看1和2的"景深"比較
注意囉,"景深"在哪,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就是要看!

(先不要說套用公式就知道"景深",這樣無法理解問題)

--------簡易推導分隔線---------
根據光學原理,一個點光源透過鏡頭
要是有對焦到,理應該在成像的平面上還是一個點,這點應該無庸置疑
那要是稍微跑焦了,這個點應該會變大、變糊~有拍過照的人應該都有散景燈光變成圓圓一顆一顆的經驗

那究竟怎樣 我們會覺得是"對焦到"?
就是當圓小到我們看不出來究竟是點還是圓,
那我們自然能稱他為"點"~就是我們認為的"對焦到"
--------簡易推導完成線---------

再回到1和2的狀況
現在我們假定2是1全片幅相機的部分裁切
及是感光元件是同一個(等同Nikon D3等全片幅相機DX裁切功能)
那拍攝完成後,我們要比較景深~當然也必須要用肉眼看

那怎麼看?
要是要"公平的"比較,就應該把照片放出來或是洗出來~弄成一樣大小
然後以相同的距離去比較

這邊先以簡單的"洗出來"方式講解,因為在螢幕上觀看還要考慮螢幕這個變因(有空再po上來)

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狀況下,有一個條件不一樣:
1和2照片的像素不一樣多!
1是全幅所以所佔有的像素比裁切過的2多
又因為我們"放到一樣的大小"
所以1全幅單位面積裡像素密度比較高 反之2密度低

那在根據中間我們定義下"對到焦"的概念去比1和2
2因為像素少,但是還要放大到跟1一樣的大小去比較
勢必某些在一看來是"點"的部分會被看成是"圓"~意思就是"沒有對到焦"
所以2"看起來"景深會比1來的更淺,因為我們更容易去檢視是焦內還是焦外

以上我只是舉了最簡單的例子說明片幅跟景深是有互相影響的關係
終究的原因就是景深是"被人看到後才賦予的"
所以怎麼看變自然左右了景深的深淺

希望能讓還沒進入狀況的一些朋友稍微了解一點
但當然要真正了解還是最好參考光學公式和理論比較踏實拉







銀牙烈虎 wrote:
我覺得你該作點功課:把何謂「模糊圓 Circle of confusion」、「最小模糊圓 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影像圈 image circle」的定義弄清楚。

再查一下各種片幅(底片或感光元件)所使用的最小模糊圓,直徑各是多少。

然後再自己想一想:模糊圓(模糊圈)是可以被裁切的嗎?你要怎麼裁切它?????

如果不願讀冼鏡光老師在前面所提供的連結,請撥冗查查Wiki也好。...(恕刪)

哈哈,上一篇對你的回文還真是文不對題呀!
我還真不知道有模糊圓,這麼學術的東西;
至於我的模糊圈就是自己覺得,感覺有這個東西,然後自己把他叫這個名字的。
不過你可以上一下這個網站 http://www.dofmaster.com/dofjs.html
然後把相機選 Canon 5D 80mm f1.6 和 Canon 500D 50mm f1.0,兩個距離就設一樣,但要在超焦的範圍裡就好了!這樣5D的光圈50mm,500D的焦段50mm(等效80mm)光圈也剛好是50mm。
至於出來的結果除了模糊圈其他的結論為什麼都一樣?兩張的照片的模糊程度會不會一樣??

以上是我的思考邏輯,總結出來的概念,才有前面的回文。
不過我去查了模糊圓的定義,有人寫 "模糊圓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它是光束(或一個焦散面)聚焦在影像平面上時,所能形成的最小直徑。" 這句話的意思擺明就是畫素越高,模糊圓越小嘛!
如果是這樣D3x和D3s的模糊圓應該不一樣才對呀??
不過我知道0.03mm只是人根據定義,自己再去用方便計算的方法算出來的結果。
所以D3s跟D3x用同一支鏡頭同焦段,照出來的景深會不一樣囉??

不過或許是 "大多數的研究指出人眼的辨識力約在4 到8 lp/mm之間,約合0.125mm到0.0625mm。" 這個原因和鏡頭解像力沒這麼高,以至於D3s跟D3x的照片對我們來說沒有多大的差別。
強調一點,景深只和鏡頭的參數有關,
1。鏡頭焦距越大,景深越淺
2。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淺
3。光圈越大(f1.2>f1.4>f2>f2.8>f4>f5.6...),景深越淺

和片幅沒有關係。
片幅和視角才有關係
There is sth incredible beyond PhotoShot itself
冼鏡光 wrote: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華人論壇上會理盲如此,這些在國外知名論壇上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教科書上寫得清清楚楚的。...(恕刪)


因為華人上課,第一章是跳過不上的,
課程的第一堂課,學生也是翹掉不上的~~
大燕麥片吃起來都黏黏稠稠、沒有味道:(
ad47 wrote:
這樣講吧假設以24m...(恕刪)



其實這篇有說到一個重點

全幅和apsc 的像素密度有差別 是不是會影響到對景深的看法?

物理上來說 apsc只是ff的裁切 同個距離下表現不應該不同

象素密度是很有趣的推測

證實這個推測 小弟有幾個方法

1. D700的像素密度與 D3的不同 這兩者在同樣的情況下照出來的景深是不是不一樣呢?

2. 傳統底片機 與數位 ff機 在同樣的條件下 是不是景深看起來也不一樣?


如果有人能做這種實驗 應該可以離清一些事實


還有一些說別人實驗不一定對的人
那你貼網頁 貼公式 就一定對嗎? 是不是有可以具體的論述

否則最後只會沒有交集 但無法說服別人



菜頭是什麼 能吃嗎?

ad47 wrote:

真是辛苦冼鏡光老師...(恕刪)

小杯子只是會耍嘴皮子的人,你要他說出的有內容的東西太為難他了

下面連結有針對他這個人做介紹
在01只剩張嘴的小杯子

銀牙烈虎 wrote:



想要研究基礎光...(恕刪)

小杯子的確只會說風涼話

下面連結有針對他這個人做介紹
在01只剩張嘴的小杯子
daKKK wrote:
還有一些說別人實驗不一定對的人
那你貼網頁 貼公式 就一定對嗎? 是不是有可以具體的論述...(恕刪)


你說的那位先生,他的敘述是有所本,
在reference裡面可以找到經過「同儕」檢驗的文章,
如果網站上的公式您看不懂,或是根本不信,
建議可以去另外找攝影光學的書籍,
兩者相較看看,是否有不相同之處。

人的想法一定會有盲點,
有盲點設計出來的實驗,一定多多少少會有失誤。
(我說的這段文章,一定也會被人抓到語病。)
要證明的地方,實驗可以完全表達嗎?
變因都控制了嗎?誤差都掌握了嗎?....
但經過「同儕」檢驗實驗,可以將實驗的失誤與盲點降低。
集思廣益嘛!進而發現真實~

光學發展已經很久了,應用在攝影術上的理論,
該要證明的,該要實驗的,該要釐清、發表的,
國外文章一定一堆。
國內比較可惜了,會攝影的人,泰半不懂物理光學,
會物理光學的人,在攝影界內常常被笑成器材派,
好似華山派劍宗排斥氣宗,氣宗說劍宗入了魔道。
你攻擊我,我攻擊你,一流好手若非被擊倒下台,
便是做世外高人,不再發表言論。

冼老師的書,我沒有能力去推翻他的說法,
但在目前沒有新的為人所接受的其他理論,
我選擇相信冼老師的論述。
如果有人可以推翻冼老師的說法,
提出來,並經過「同儕」檢驗,而成為光學理論經典
我相信,冼老師一定會接受,並承認當初所學是有盲點的。
但是如果只是抱持懷疑態度,
也不去多看一些經典書籍,
一味懷疑「你說的一定對嗎」。
誠心建議,去看看攝影光學上面講的東西,
再來兔朝~
大燕麥片吃起來都黏黏稠稠、沒有味道:(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