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內建「接目鏡快門桿」。
我是5D3用戶,C家的做法是,在原廠背帶上附一個「小遮光片」,但在我更換減壓背帶後,這小遮光片沒辦法裝上去,變成只能放衣服口袋,不然就是要用時怎麼挖口袋都找不到 (特別容易丟失)。
【2rd】Live View「雙區縮放」功能。
手持攝影難免手歪、眼歪,這功能很有意思。如果它能自定義「雙區」的範圍就更實用了。
【3nd】電源撥桿上的「機頂LCD背光」。
我很常觀察機頂LCD,這樣昏暗環境大概很方便。
5D3必須用右手食指特別去按「背光鈕」,而且我的手型較小,不很方便按到它。
最後ISO,有點訝異D810的ISO表現,高ISO的確有進步空間。不過我想大概是因為36MP的關係,勢必犧牲掉ISO性能,否則處理器絕對跑到爆炸。
如果要兼顧兩者,現階段技術可能得安裝相對耗能的處理器,接著電池續航力、機身尺寸、重量問題就開始來了,方案較不可行。
【1st】內建「接目鏡快門桿」。
我是5D3用戶,C家的做法是,在原廠背帶上附一個「小遮光片」,但在我更換減壓背帶後,這小遮光片沒辦法裝上去,變成只能放衣服口袋,不然就是要用時怎麼挖口袋都找不到 (特別容易丟失)。
【2rd】Live View「雙區縮放」功能。
手持攝影難免手歪、眼歪,這功能很有意思。如果它能自定義「雙區」的範圍就更實用了。
【3nd】電源撥桿上的「機頂LCD背光」。
我很常觀察機頂LCD,這樣昏暗環境大概很方便。
5D3必須用右手食指特別去按「背光鈕」,而且我的手型較小,不很方便按到它。
最後ISO,有點訝異D810的ISO表現,高ISO的確有進步空間。不過我想大概是因為36MP的關係,勢必犧牲掉ISO性能,否則處理器絕對跑到爆炸。
如果要兼顧兩者,現階段技術可能得安裝相對耗能的處理器,接著電池續航力、機身尺寸、重量問題就開始來了,方案較不可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