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便宜的nikon相機拍太空

news110153 wrote:
我又沒說我否定這個實驗,
我只說我"覺得",
覺得又不代表全盤否定?
我倒覺得你該先找你國文老師請教一下...
因為我沒相關知識所以我會有疑問且偏向不相信的觀點,
若您有好的理論或是知識可以告知我我很樂意受教,
但若只是因為個人感官方面的疑問而做這種攻擊,
我個人"覺得"您先別生小孩比較好^^
...(恕刪)

我倒認為"覺得"這詞已經是代表你自己的"主觀認定"
舉個歷來說好了,如果今天我對別人說"我覺得你是白痴"
那對方會有什麼反應?
會是你所說的"你說我"可能"是白吃??"的感受嗎?
在你的主觀意識之下已經"認為"那是不真實的

因為我沒相關知識所以我會有疑問且偏向不相信的觀點
那就該用些"是不是?" "會不會?"這些詞來表示你的"疑問"才對
不是"告訴"大家你下意識對此事件的"定論"

看來該找老師的...好像...
據說
NASA
在登陸月球時
使用的是哈蘇

不需要去比較這些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去的嚴苛環境吧
這沒啥好比
smart-kk wrote:
跟大氣層摩擦
會引起高溫
...(恕刪)


這倒不一定啦,摩擦會生熱,空氣流過也會散熱啊,所以這個方程式是有點複雜的,跟很多因素都有關喔(速度、阻力、流場、密度、溫度)。

甚至可以到 100 公里高度的 SpaceShipOne,也沒有用很誇張的隔熱(wiki 有駕駛艙的照片)。我猜想空氣密度還夠的話,就不需要太考慮速度拉太快與散熱的問題。
普羅米休斯 wrote:
壓力對於電子產品影響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不知道哪位大大可以告訴我低壓相機會怎樣?)
...(恕刪)


低壓最主要的影響是電池可能會漏液,還有散熱不良。

散熱的問題是因為壓力低到一個程度(16km 左右,壓力就降到 0.1 大氣壓 以下了),我們平常依靠的對流散熱就失效了。晶片還是繼續燒,但是沒有人把熱量帶走...

還有太陽光強不少,所以外殼吸熱會比在地表多很多,包個金箔應該是好一點。

宇宙射線在高處確實強一點,但是這些高能粒子並沒有辦法用薄膜濾掉,被打中電路可能會暫時表現失常,嚴重就報銷了。在製程上作手腳可以強化這部分,但是沒人買的東西都很貴。
醉楓映雪 wrote:
不需要去比較這些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去的嚴苛環境吧
...(恕刪)


月球上除了真空潤滑油比較難搞(活動件壽命會有問題),散熱有問題(但是機械相機無所謂),溫度變化大所以塑膠橡膠都有問題,還有無所不在的細沙,可能侵入系統。另外太空人的手套這麼厚重,頭盔也看不清楚,如何操作應該也是問題啦。
海野六郎 wrote:
對啊,我記得去年就看...(恕刪)

這樣更顯得他們了不起
去年是大學跟NASA的研究人員做的事情

今年就被一群高中生複製了,真是利害!
如果你有連上他們的網頁看看他們怎麼搞出來的,那就更要佩服他們的精神了!
genome wrote:
拍天文 Canon真...(恕刪)


這樣看.....我只能說canon連raw都有偷做nr吧...到了這地步還一點雜訊都沒有


還是這是無距微型鏡片的神力?


考慮到高空上的低溫環境 似乎有先做了低溫環境下的系統穩定性測試

整個系統槽體也設計了緩衝防撞 抗凝結的部分

總而言之 一訂有事先研究過高空大氣的環境狀況 根據這些情形 來做槽體的設計

各位版友設想到的問題 他們一定都有深入的去了解啦@@!

看完這個新聞!!
突然想去買個氣球..
把我的D90綁起來..也給它飛上去...
真的還蠻有趣的~

不過我提出幾個觀點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壓力: 相機是完全密閉的嗎? 我想可能不是這麼的密閉... 普通人用相機應該不需要要求氣密吧...
在升空的當中 應該有足夠時間讓他內外壓力平衡

2. 溫度: 有人說溫度的起伏很大,不會爆炸嗎?
空氣有90%以上的質量都在對流層~ 上面空氣已經是很稀薄了
就算溫度很高(空氣粒子所帶的動能很多) 但是碰撞到的機率少(空氣稀薄) 東西應該是不會燒掉才是

我覺得比較擔心的也許是太陽的直接輻射加熱吧
而且看照片他有很細心的相機與外部的隔熱

3. 宇宙射線: 30km還沒到平流層頂咧~ 高能粒子我不敢講... 太陽風的話在很外面很外面的磁層就擋到其他地方去了

4. 太空畫面?!:30km的高度 我想應該還不會空到哪裡去~ 不過從上面看地球是人類追求的夢想之一啊~


總之覺得他們真的很厲害~ 要是我高中有受到這種教育的方法~ 我想我一定會立志當個太空人哩~~~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