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occidental wrote:有新照片了資料來源,nikon...(恕刪) 單就照片來看,有些小尷尬,大卡口理論上對光學表現是有助益的,但用復古機身後反而覺得比例有些跑掉。不知道會不會出個類似O家12mm f2那樣 尾段些許內縮這樣不知道會不會好些。
orioccidental wrote:有新照片了 這個頭妥妥的是FE style,握把頂端和影片截圖對得上(平頂,像一顆Pd快扣平放在上面)在截圖那一趴討論,原本就想說,軍艦部變成了FE/2,和第一次釋放的圖不同,終究是覺得再過於熱烈討論若到時根本不是,也很丟臉而作罷。反正,大部份時間Nikon很有本事按期望值的底限出招,Df如是,Z7/6如是,這次好像也差不多。(近年只有Z9/8例外)
akira sun wrote: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觀景窗竟然是圓型,那這台的定位可能在z7 ii之上! 底片時代Nikon金屬機身觀景窗都是圓的,到EM(1979)~手動快門都沒有的機型~才做成方型,這項傳統延續到自動對焦時代,形成現在大家熟悉的"準專業以上才有圓框"。圓框原本是為了裝視力矯正片,過去有大小圓之分,以ZFc及ZF致敬的FM系及FE系而言應該只能配小圓,現在做成類F3HP的厚底大框型式其實已經僭越,但從Df時期就是這樣做了,我想一方面是現代機觀景窗內資訊多,在大圓窗的條件下旗艦機不久前也才只有0.7X的放大率,復古若堅持型制給小圓窗,放大率可能得做更小,將不得消費者歡心;另外可能也為了統一觀景窗保護鏡的口徑,畢竟現在圓窗機型的總台數也不多了。
jenhoxen wrote:原來是這樣轉接的不會容易被推掉嗎?感覺Nikon或也是因為傳統圓框有些固有問題才逐漸放棄,現階段還保留圓框的機型,除了外層薄到極緻之外,旗艦機裡面結構已完全改掉。 記得我是用DK-22轉接DK-17C+DK-19,還算牢固。缺點除了eye sensor外,整體也更凸出不好收納。另外DK-22裝在Z6真的有點醜,所以要再加DK-19遮醜一下 XD。不過比起戴眼鏡看EVF,我個人比較喜歡這個土砲方案。目前看來,Zf可能跟Z8一樣用DK-33,不是很確定DK-17C有沒有機會轉接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