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N家的逆襲 SONY EF卡口,Canon EF,EF-S鏡頭專接上nikon Z 機身

airport724 wrote:
開放格式,是鴻門宴。
封閉格式,有心造就百花齊放。
此等真知灼見,拜服拜服。

不能同意更多
碰到此等邏輯
真的是連講都懶得講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安裝順 wrote:
我不介意你這一類人...(恕刪)


支持阿!
我剛剛親身講自己置入 N 家無反使用者的位置 深切體會了,
幹嘛擔心根本還不存在的東西能不能用啊!
因為沒器材太無聊嗎?!
N 家本來就應該看到有大餅畫出來就很爽啦!
幹嘛杞人憂天擔心還沒成功做出來的東西會不好用.....

當然是已經有一整套可以用幾年的 S 家使用者才需要擔心也許有意天突然不太好用了阿!
S 家的才應該在那著可用系統忙著拍照的同時擔心哪天不能用了才對.


CP-9 wrote:
支持阿!我剛剛親身...(恕刪)


就算是不是N家,一直以來從未有一間相機公司表態阻止副厰透過任何方式開發產品。

而記憶中,Nikon亦是唯一一間表明歡迎第三方開發產品。而且,多間沒有開放協定的相機品牌都有第三方的產品,都能在短時間能夠上市或修正產品,而且能穩定使用。

某些人口中,所謂開放協定以為是提供所有資訊給予第三方,因此包裝成是一整個架構開放。而實情只不過是應用層面,產品成果當然要看副厰的功力,開發亦需時,但勝在沒有破解的過程,時間上一定佔優。
安裝順 wrote:就算是不是N家,一...(恕刪)

大卡口跟短法蘭距雖然對造鏡不一定有幫助,但很肯定的一點就是容易轉接
六款轉接環
Techart「E 轉 Z」轉接環自動對焦與曝光確定可用
這大概也讓索粉緊張的地方,以前都沒有人搞的項目,怎麼一窩瘋的都跑來…

有人一直提通訊不開放,
但我記得 Canon 的 EF鏡也從未開放呀…
只是愛好人士愛搞怪,將它破解罷了,
也顯示出有價值的鏡頭值得被破解…

除非像 Nikon 的舊鏡,還需要馬達趨動的那種,
比較費功去破解,以至於連原廠也不想玩…
破解只是早晚的事,事在破解的東西有無其價值性…

但卡口與法蘭距的訂定,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訂了之後就是死棋
除非像 Canon 投胎再重來

有人說轉接後連手動鏡也可自動對焦
但對我而言,那不是真的對焦,因為又不會自動幫我轉對焦環…
而是固定光圈後,找合焦點,感覺就是差一味…沒啥樂趣…
像的成形也不比原來的好
要玩萊卡,有錢還是買整套的來玩…
沒錢只能自我安慰的買其中一項來東拚西湊
自己也拚湊過,但還是少一味,於是就出清了…

自己覺得 Panasonic 好可憐,都沒有人討論它的 「有機薄膜 CMOS」
推出後只看到評論體積、重量
想看 CMOS 的表現,卻一直看不到?

有人說 Sony 的 A9 可 20 連拍,Samsung 早就試做出這種產品了,
只是您知道嗎?Sony A9 的處理器可達 60次AE/AF,但為何只 20連拍?
看了 yan stephen 的魚鷹圖,
總覺得差 D5 一點,
可能要拍攝者本人才知其中原由?
是因為高速刷屏所造成的畫質不良呢?還是本身對機子性能的不熟悉呢?

商品有其價值性,自然有人會去搞出來,有錢賺怎麼可能不去賺
對我而言,工具有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操作順不順手罷了…
有人總喜歡嫁個高富帥但短話兒的老公,每次搔不到癢處
卻到處炫耀嫁到好老公
總之,有一好就沒有兩好的相機市場,還是選個自己喜歡的就好…
沉默不代表它爛 wrote:看了 yan stephen 的魚鷹圖,
總覺得差 D5 一點,
可能要拍攝者本人才知其中原由?
是因為高速刷屏所造成的畫質不良呢?還是本身對機子性能的不熟悉呢?...(恕刪)


我拍魚鷹使用a9時,畫質及噪訊都差D5一些,這是目前可以肯定的事

但,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我想了很久,也試了很久

歸納出幾點

一、對焦不準:對焦不準會導致什麼?在高iso下沒有細節的部份,噪訊會變的更驚人,更難處理。

若對焦非常精準,在有細節的部份噪訊看來會比較低,當然畫質看來就較好。

而對焦不準的原因,可能為

(1)人為因素:我沒有辦法把a9的能力設定的很好,所以導致無法張張有效的準確對焦。

     這個機率是很大的

(2)機器因素:nikon由d4s以來到d5,在預測對焦的邏輯運算做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d5的對焦準確度驚人。

    但若實際比較a9及d5在800mm下的對焦速度,也許是428gm鏡組輕較好推動,

    a9的對焦速度是遠超過d5的速度的。

    對移動物体咬焦的情形,在觀景窗下看起來a9+428gm+2.0x也比d5+856表現要好,

    更不容易被背景拉走。

    但在這種情形之下,最後拍攝成品的精度方面,也許是a9的預測對焦的邏輯運算仍不夠好,

    所以對高速且變速度的目標物体,有時就會產生誤差。d5的組合雖然對焦沒有a9的組合快

    但精準度非常的驚人,這是a9比不上的。

    當然,這項仍不排除是我a9設定錯誤

二、cmos又要對焦,又要拍照,產生的熱噪現像。

    明明a9的cmos分數在第三方單位測試出來的結果高於d5

    但在實際的拍攝下,我個人不才的看法是a9在iso上的表現仍比不上d5。

    d5成像也比a9紮實。不過,這也不排除是鏡頭所影響

三、鏡頭在不同的基準點:a9是428gm+2.0x的倍鏡,而d5是使用原生856,不需加倍鏡。

     拿加了兩倍鏡畫質大量折損的a9+428gm

     (根據測試,nikon 428e加了2倍鏡,會有超過20%的畫質減損)

      來和d5+鏡皇856比,這是不公平的


以上,仍只是我個人看法,而且是短時間(不到兩個月,其實還很不夠)

樣品數沒有很高的情形之的"感覺"

向大大報告一下
這也是為什麼大砲要出 400MM 500MM 600MM 800MM ,
這麼多種!因為加上倍鏡能取代就好了!
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
SONY A9的問題相信大家應該常看就知道!
yang stephen wrote:二、cmos又要對焦,又要拍照,產生的熱噪現像。
明明a9的cmos分數在第三方單位測試出來的結果高於d5
但在實際的拍攝下,我個人不才的看法是a9在iso上的表現仍比不上d5。
d5成像也比a9紮實。不過,這也不排除是鏡頭所影響

感謝 yang stephen 大大的回覆

個人只覺得這點的可能性最大
因為在拍風景的部份,無反跟單反長時間拍攝下來,還是有感覺差異性
不排除 Sony A9 每秒超過 160 張的刷屏率,造就畫質的不乾淨性…
雖然題材不同感受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感受的出來
但極端題材還是會有差異性的表現…
另一可能性是 Sony A9 堆疊式感光原件,在儲存資料時訊號問題
訊號除錯的技術還未達到完美,導致畫質無法達到原本理想狀態…

至於對焦,20張連拍,真的打不到一張好的,那機率也太低了…
所以我會剔除這個的可能性

==========================================
雖然大砲會出 400mm 500mm 600mm 800mm
因為都沒用過,也講不出特性
但每支鏡頭都有最佳解釋距離
雖沒 800mm 砲,但有最佳拍攝距離,還是可克服砲鏡畫質問題
這點 summersting 大大就是最佳註解
所以個人不會特別比砲鏡畫質,
了解特性的人
可試著拍最佳拍攝距離,來大約比較就可
目標不一定要魚鷹呀
一堆人說Nikon Z不開放通訊協定不影響轉接和副廠鏡開發
來看看專業副廠鏡怎麼抱怨的吧

逆向工程困難:Tamron 開發 Canon RF 及 Nikon Z-Mount 鏡頭

-----節錄一段內文------
據外國媒體 Dpreview 訪問中透露,Tarmon 其實已加緊 Canon RF Mount 及 Nikon Z-Mount 鏡頭的開發,暫時仍未有確實發表日期的原因是技術上有一定難度,主要是廠方需要透過涉及大量研發的逆向工程以解決鏡頭以及機身之間的通訊,而相關的通訊協定詳情 Canon 及 Nikon 兩廠都未有公開。
-------------
當然這對只買原廠鏡的人是沒差啦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都6月中不知上市了沒.都沒有任何消息

hara2518 wrote:
都6月中不知上市了...(恕刪)


去看看吧NR

話說轉接環接上副廠鏡頭的表現居然比接SONY的鏡頭還要好

Z卡口的可玩性又提高了些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