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測試】Sigma 18-50mm MACRO對決Tamron 17-50mm XR Di D-II

KEN大又一篇好文章
真的是非常詳盡的測試
正好我有學弟正準備買DSLR
這兩隻也在考慮之列
我會請他好好拜讀一下的
感覺雖然死馬牌小勝一些
但是肥龍牌的曝光還是比死馬準確一些
之前用過幾隻死馬總是覺得他們的光圈值有灌水之嫌疑
不果是跟C家原廠還是跟肥龍、TOKINA比較都是這樣
可能他們的測光系統真的有點問題
沒有任何僵死的東西,任何涵義都會有自己復活的節日。 ~巴赫汀
很精彩的一篇測試!!!
實在太詳盡了~~

辛苦了呢~~~

看來我家的小朋友準備要離家出走了...
Micah wrote:
剛送出回應,好奇心驅...(恕刪)


的確很有可能是焦平面不在同一線上~造成K大測試邊緣成像的部分是相當的糊...
而且愈往50mm推,成像也略為變好,可能是焦平面的弧度愈來愈平了吧~
這現象真的很有趣~
這也表示,拍人像的話把對焦點放在人上,是不會因為在相片邊緣而成像就變差了...
背景還多了淺景深模糊效果....

不過,拍團體照就很吃虧了...記得要叫大家站成一個小圓弧,臉才會照得清楚唷(好像在合唱團)
我用的是canon接環
用不同的光圈拍了幾張照片
發現沒有曝光起伏很大的感覺
f4也不會明顯較暗
可能canon接環和nikon接環的光圈控制不同造成這樣不同的結果吧
sigma這支鏡頭的確是超值的好鏡頭
marco也非常好用
如果拍人像為主可能a16會比sigma這支更合適
因為常用的50端中央依舊銳利
sigma這支已經不行了(本來還以為是我的錯覺看完ken大這篇之後才知道真的是這樣)
Micah wrote:
小弟是A16的用家,所以對這樣的測試也覺得有意思。以個人一般的拍攝(非嚴謹測試)、似乎並不察覺邊緣畫質嚴重下降這個現象。同先前出現的資料、photozone裡面提到這支鏡頭的特性,它的「理想對焦平面」並不在一線性平面上、而是在靠近邊緣處成為一個弧面。如果photozone的說法是正確的、似乎就可以解釋在對一個平整的平面對焦、邊緣地帶畫質下降的現象。在同同樣以photozone的數據來看、其中央與邊緣的解析度其實是蠻接近的。不知道Ken大對這個「理想對焦平面」有何見解?

不過即使弧面的「理想對焦平面」在一般的實際拍攝情況下不造成問題,小弟以為「理想對焦平面」能盡可能在平整的面上是比較理想的,因為難保哪一天會需要正拍一個平面的物件。


我想你所言甚是

不過測試講求公平、大家都在同一標準下比試

這樣比試的結果才有參考的價值、而且正常使用下、D200的對焦點分佈狀況

也很難滿足A16這樣的特性、但既然大家都瞭解有這個問題

不妨在運用A16的時候稍稍注意一下這樣的對焦特性^^
hello2edi wrote:
KEN大有用過NIKON 17-55mm 跟SIGMA18-50mm macro 嗎
質感不談 就成相來說 N17-55跟S18-50 您覺得如何呢
我把17-55賣了買T17-50但邊緣成相讓我想要再換回去
你覺得N17-55邊緣如何呢 因為我沒做過測試而且現在手邊沒鏡頭 @@
先謝謝~~


我買入SIGMA 18-50mm之前都是用AF-S 17-55mm F2.8G
你可以詳見這篇:嘔的雙色Nikon大三元(AF-S 17-55/28-70/80-200)
兩支鏡頭價差三倍以上、個人不覺得可以放在一起作比較
至於為何脫手呢?....因為想買小黑五.....預算不足、只好變賣家當......
ghj2000 wrote:
真的受益無窮,可供我再敗鏡頭時的參考,不過小弟很好奇的是,你完成那麼多的
鏡頭評比報告,你擁有的的鏡頭應該不少囉 .

擁有的數量還好、不過只有本次測試的A16是友人相借
其餘都是自己掏腰包買的、當然有些已經轉手給他人、有些則是擠在防潮箱中...
其實我應該不缺鏡頭....缺的似乎是更大的防潮箱....
施振榮:能在紅海立足,就有資格看新的藍海~!!!
problem wrote:
我用的是canon接...(恕刪)

我最近也入手這顆鏡頭
之前因為移焦的問題,所以送回原廠調焦
公司貨的服務真的沒話說
所以這一點加分不少

今天也測試了再不同光圈曝光的問題
測試了f2.8 f4 f8 f16 f22
只有在f2.8亮了一點點,其他都差不多(我是Nikon)
所以這一點不知道會不會是第一批貨的問題
我買的是第二批貨,不過這一批有移焦的問題
感覺還不是很完美,但是相當不錯了
之前出去拍照就覺得把18-70 kit鏡賣掉換這一顆的決定是正確的
沒看到~沒看到~
我有18~200 VR...

疑?各位小朋友,你們要去哪裡呀!快回來~不然我又要跪算盤了!

唉~不管跪不跪,五分奉上先!
哇洗SkyWolf啦 LR3+相機==>>全家的笑容==>>無價啊!
giwei wrote:
的確很有可能是焦平面...(恕刪)


針對您這點說明一下,免得其他A16的用家搞錯了
如果像您說的拍團體照、而又很在意邊緣畫質的情況下,人的排列應該是跟合唱團相反的,也就是說站旁邊的人要往後退一些些

不過啊,我自己覺得拍人像獨照這樣的特性卻可能是好的。想想看它的對焦平面特性,如果構圖時把主體置於邊緣位置近拍、同時用最大光圈,那麼在背景成像不變的情況下,人可能都在景深範圍內(因為人的身體是圓的、兩側是比一般用來對焦的眼睛部位要稍微後面),而不用擔心景深太淺。也就是說、如果善用這個特性的話,可以放心用最大光圈去拍人像獨照,享受它的開放光圈銳利度。

好啦、 . . .以上純粹是小弟身為A16主人自我安慰的想法,大家別理我,請繼續. . .
天啊!看完這篇不給分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對我最近要尋找鏡頭太重要了
先向辛苦的Kuo大大致敬! 真的很不簡單!

幾點建議:
1.前面有別的大大建議過了, 希望只秀圖,不要評分, 這點我非常同意. 因為一評分就會讓人心理上有"勝者全拿"的感覺, 但實際使用上並非如此.

2. Tamron周邊成像較鬆散這是事實, 但作者不斷強調這是因為口徑較小引起的, 這是否為真,我要打個大問號! 鏡頭成像品質跟整體的複雜光學設計有很大的關係, 不能單純以口徑大小來論斷. 真正進入Photozone的測試,你可以找到同類鏡頭中, 口徑較小但周邊成像卻較佳的很多例子! 尤其作者在外表評分上竟然是把72mm看起來比較"威武"而與以加分, 而非因它比較大,濾鏡會比較貴而與以扣分, 這點我在主觀上非常不認同.

不過瑕不掩渝,真的是要跟您拍拍手!
  • 2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