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NIKON 老鏡頭與新鏡頭的迷思 @.@?

diffusionless 大應該是這方面的專家,或是很認真的研究過鍍膜的學問
小弟佩服!不過,不要說我實際經驗豐富,我只是試著分享我的感覺或經驗
我得要承認我不是這方面專家,但我想我還能夠聽得懂您說的話
撇開情緒性的言論,或是抽象化怪力亂神的說詞,我希望能透過夠多的問答
看能不能從你這兒再釐清一些觀念,因為很多東西我也會有矛盾
至於音響部分就擇日擇版再聊,從我的知識裡其實交流電源的電源線材質理應不會對聲音有影響
或是之前在別的版上討論到快爆的光纖輸出的數位訊號和同軸輸出的數位訊號,理論上聲音應該一樣
但在某些狀況我又很明顯地感受到不同,若您真的瞭解,開個板來討論去!

回到鍍膜~
因為我確實有覺得鍍膜越少空氣感越佳
但若沒鍍膜會容易有嚴重耀光現象
所以既然有老師可以問,我想請教

就你所知
1.單層鍍膜和多層鍍膜的差別在哪裡?有沒有實例能把每一層的作用跟我說呢?
2.鏡頭的鍍膜本身是什麼材質,在鍍上鏡片上後是以粒子的方式存在鏡片上,還是有重新結晶的現象?
3.鍍膜本身有沒有透光性或是反光性或是折射率的數值,我想如果有即使很薄還是應該會改變光的路徑?
4.鍍膜均質性及鍍上去後均質性的量測是精密到什麼程度?如果未達標準如何在量產做篩選?又,這標準是不是無限上綱的嚴格?
5.我們常用無法用科學描述的空氣感或是立體感描述一些鏡頭,我覺得很可惜,不知道在研發過程中,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及精度來測量及描述沒有鍍膜,單層鍍膜,多層鍍膜等在同一鏡頭設計下光的路徑的改變?
6.就我所知讓反差變小的主因在於光的入射角太大加上介質(玻璃)的折射率太低導致一次折射路徑無法將光折射出介質外,運氣不好還會在介質中不斷折射,(鑽石的切割就是這個目的,讓光在內部有最多的折射).如果是這樣,只要沒有過強及角度過大的光源,造成超過一次折射的問題,是不是能相對大幅度的減低對比的影響呢?在這樣的情形下,多了許多層鍍膜和只有一層鍍膜或是沒有鍍膜,在銳利度和反差上會有什麼樣的分別?有沒有如第五點的科學計算方式來表示呢?

一時也想不到太多問題,看能不能先問問您,透過您的回答,再想想怎麼樣釐清我的觀念




niagarawin wrote:
有這3支夠人羨慕了,...(恕刪)您的是不是Auto C時期的鏡頭?

不是的,是第一代單層鍍膜的鏡頭.不過畫質仍然不錯,至少不輸給現代的平價鏡.105/2.5這支如同前面許多人討論的P.C版一樣銳利;而200/4這支重量體積輕巧,是很贊的戶外活動用中望遠鏡,現在這個焦段的鏡頭都卯起來做F2.8以上的大光圈,加上自動對焦什麼的,又大又重,已失去了其輕便性.不過24/2.8這支小的是認為缺點很多,第一是口徑太緊繃,幾乎不能加濾鏡不然會有暗角;第二是可能為場曲的關係,邊角畫質很糊,光圈得收到F8以下才能改善.所以後來才會用21/2.8 ZF.2取代.不過也不能說這支Nikkor-N 24/2.8品質差,即使到現在,一些平價廣角鏡在大光圈下也差不多有這些毛病.
而另一支Nikkor-S 50/1.4則跟其他標準鏡一樣,沒有特別的優點,也沒有別人所沒有的缺點.
所以小的才會認為,若撇開一些特殊高價的神鏡,以多數人可以接受的價位,就光學品質來說這幾十年來的進步沒有很大,神鏡還是高不可攀,沒有變成大眾化的價格.頂多是抗耀光及許多自動功能有長足進步,不過這又不是我想要的.

壓力鍋 wrote:
不是的,是第一代單層...
不過24/2.8這支小的是認為缺點很多,第一是口徑太緊繃,幾乎不能加濾鏡不然會有暗角(恕刪)


Nikon 24mm經常用沒發現這個問題,暗角跟邊角解像力也不會擔心,找時間在測試一下,
我用一般BW MRC UV Filter口徑沒記錯是52mm,沒什麼問題說。
20mm用一般filter也還不會有暗角,除非用了好幾片。

niagarawin wrote:
Nikon 24mm...(恕刪)

這樣啊,您的也是Nikkor-N Auto 24/2.8這支嗎?

口徑是52mm沒錯.我記得連用Marumi DHG這種薄框的都會,只有上原廠遮光罩不會.對了!您也是用D700這種FX格式的相機嗎?
不過我後來用轉接環改上62mm濾鏡就沒問題了.

壓力鍋 wrote:
這樣啊,您的也是Nikkor-N Auto 24/2.8這支嗎?...(恕刪)


是啊,Auto N 24/2.8, Auto NC 24/2.8, AI 24/2.8, AFD 24/2.8
以前這幾支上UV沒發現暗角,還是沒看見?? 多謝壓力鍋兄的意見,這幾天很忙沒有測試,
機身是5D2. 會盡快測試一下通知您結果。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