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Nikon的十大爛鏡

首先,這篇不是針對任何人,只是我對Ken Rockwell的看法。

我自己是做生物研究的,所以很不幸的,讀論文是兵家常事。

Ken Rockwell的文章會具有爭議性,很大一部份是因為他的措詞都很強烈,帶有強烈的情感,並且非常主觀,所以很容易引起他人反感,尤其對於具有強烈主觀的讀者(比方說,對某鏡,某機,某品牌有莫名熱愛,或是本身就喜歡因反對而反對的人...等等。)。 但是呢,他自己也開宗明義的告訴大家,他的意見與評論很主觀,所以"願者來,不願者去"。 光是這一點就很難得。 有如上面許多大大指出,許多自稱"客觀"的評論網站,其實都很技巧性的將自己的"主觀"溶入所謂的數據中,這其實是更要不得的,因為大多數的人無法辨別,反而更容易被誤導。

相信做研究的人,應該常常看到這種論文(或是搞不好自己也幹做這種事 )。 而且老實說,我自己也常常被他的文章嚇到...

其實,Ken的文章有一個好處,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他所認為的機身或鏡頭優缺點告訴讀者。 如果讀者想要知道更多,那他的評論都可以是很好的起頭,可以讓讀者以他的論點為跳板,尋找讀者接下來想要知道的資訊。 比方說,像這篇十大爛鏡,你可以不認同他的評論,但是他所提出的缺點,你可以(1)自己買/租一顆來試試看,看看是不是真的,看看你是否能體會,或(2)在購買前,可以先多爬文,看看其他人是否有遭遇類似問題...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劈頭就告訴你,他很主觀,所以讀者不需要再花腦筋去質疑他的客觀程度,或懷疑作者是否在數據裡溶入主觀概念。這種文章讀起來真的輕鬆多了。

再說,許多資深的人,常常會無意中將文章寫得過於生澀難懂,但是這是難免的。這也是做研究的人(或專業人士)常常會犯的錯誤。 但是Ken有本事把許多攝影觀念寫得很平民化,可以讓很多新手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一些基本概念,而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許多人認為Ken身為職業攝影師,卻寫出這種東西,根本就是亂七八糟。但是這些人卻疏忽了寫作上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寫文章要看對象。

我以前的教授曾經說過,只要你要本事將你所做的研究結果輕鬆的告訴路邊隨便一個人,你就真的瞭解你的論文題目。 Ken如果真的是一個半調子,那他將會有困難寫出這類型的文章。 不相信的人可以自己試試看,將自己的工作性質,或是最拿手的把戲,嘗試用最簡單的方法表達出來,看看外行人要多久才看得懂,聽得懂。

Ken做得到這一點,其實值得褒獎。 雖然他的文章用詞用字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但是仍然有他可取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網站受人重視,甚至有人會寄自己的鏡頭給他評論。

最便宜的相機才是最好, 但是最貴的每一台幾乎他都有, 前後不一(這是測試者的大忌), 絕對會造成誤導

Ken寫的對象不是針對"一知半解"的玩家或"專業攝影"的專家,他的寫作對象大多是新手與剛入門的人。

我先假設這個論點是因為他曾寫過"Why your camera doesn't matter"(英文版簡體中文版)好了。 這裡他強烈建議初學者要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 一個不會使用單眼相機的初學者,手裡的D3x加大三元所拍出來的照片,很可能比不上資深攝影師手中的傻瓜相機,甚至還比不上使用傻瓜相機的初學者。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不是嗎。

比方說,最近有一個新聞,描寫一個外科醫生為了救人,可以用工具小刀替地震受害者截肢。 同理類推,我們會認為手裡拿著外科專業用刀的外行路人甲,可能比手裡拿著工具小刀外科醫生更厲害嗎?還是,因為路人甲手裡有外科專業用刀,所以路人甲也可以截肢救人?

Ken那篇文章的用意是要告訴初學者,好相機並不等於好照片,而這也是許多人的迷思。在台灣,很多人沒事喜歡建議初學者"一次攻頂",一次買齊最高檔相機外加變焦大三元兼定焦大四喜,順便連最高等級外閃一起買回去,然後再慢慢學。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甚至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同理類推,你會建議一個不會開車的人"一次攻頂",買入手排藍寶基尼,然後再慢慢學開車嗎? 你會要求一個連加法都不會的小學生"一次攻頂",直接買高等微積分的課本,然後回家慢慢學嗎? 還是你會要求一個連煮水都不會的人"一次攻頂",購買超高檔食材,然後回家慢慢學煮飯?

許多人不是有錢有閒可以這樣玩。 再說,應該不難想像在敗入最高檔相機外加變焦大三元兼定焦大四喜後,照出來的照片居然不如自己剛剛賤價出賣的傻瓜相機時的困擾與懊惱吧?有多少人因為如此而放棄學習攝影? 或是損失更大一大筆錢?

所以他認為,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便宜的傻瓜相機會比高檔的專業相機更好,因為大多數的人不需要用到高檔相機的能力。再者,低檔相機也比高檔相機好,因為(1)體積與重量都適合帶出去玩,你可以想像一群人出去爬山,你一個人背著一大包相機鏡頭閃燈兼腳架嗎,然後自己累得半死不活,連相機都拿不穩了,還會有心情與耐性構圖嗎? (2)出去玩,難免碰碰撞撞,弄壞一台D40加kit鏡應該不會比弄壞一台D3x加小黑六心疼吧?

Ken本人是職業攝影師,手裡同時擁有最高檔與最低檔的相機並不奇怪。 難道鐵人廚師家裡不能有低檔食材/鍋碗瓢盆嗎? 難道開職業賽車手家裡不能有福特小汽車嗎? 還是數學家的書架上不能有"基礎數學入門"的課本? 為什麼會是評論大忌呢? 這樣的邏輯似乎很奇怪。

有如SElephant兄所說,就是因為他同時擁有最高檔與最低檔的相機,Ken反而更能有說服力。況且,他也是從最低等級一路爬上來,而不是"一次攻頂"的評論家。而且,至少在那篇文章裡,Ken也有解釋為什麼傻瓜可以拍得比專業相機好。 誇張一點來說,忘了拿掉鏡頭蓋的專業相機,所拍出來的照片應該不會比一台最便宜的傻瓜相機好吧。

最後,Ken的最終用意(除了厚臉皮要錢外),也是希望初學者與其他讀者能夠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照相,不要把攝影看成類似貴族享受一般。 01的Kaorss兄也曾經寫過一篇好文,其中也是訴說類似的理念。





Molonlabe wrote:
首先,這篇不是針對任...(恕刪)


羶腥式的的文章固然好看, 也易懂 (很多因為他根本沒有說為什麼)
這樣對於習慣速食文化的讀者, 一定是最好接受, 尤其是深受填鴨式教育所害的台灣?
為什麼台灣媒體這種撰寫新聞還能生存下去, 我想大家對這種速食資訊的接受度要有所深思
如果說他不想要別人因為人云亦云, 他就不應該成為人云亦云的開頭, 唯一的方法就是文章嚴謹中立

老實說, 指著一顆鏡頭說它是大爛鏡而沒有寫出為什麼, 並不難
很多人都做的到, 但是就不一定會像他這樣不負責任的寫出來
可為而不為, 不能為而不為, 兩者之中是有差別, 天差地遠
我對他個人的喜好沒有太大意見, 推薦便宜機身也沒有什麼意見, 我也能理解各位想說的
拍照本來就是要輕輕鬆鬆, 便宜的相機也許真的讓你沒有壓力去敲敲撞撞, 雖然個人對此保持保留態度
但是這些都不是我想講的重點

我想指出的問題在於沒有仔細的把原因說出, 批評常常前後不一, 結論直接好或不好
這也當然是他自身的問題, 他就是這樣的人, 問題是如果就是敢講變成是大家參考首席, 會有誤導
所以我說他不負責任

講到這邊, 也開始在打轉, 也不是誰對誰錯, 畢竟這種主觀的東西, 你想支持他, 他不想支持他
很容易變成一種無結論的所謂筆戰, 所以個人都是從另一方面的角度切入
希望能跳脫這樣的模式, 所以我想表達或分享的也說了, 其他就交給各位朋友討論了
Molonlabe wrote:
再說,許多資深的人,常常會無意中將文章寫得過於生澀難懂,但是這是難免的。這也是做研究的人(或專業人士)常常會犯的錯誤。 但是Ken有本事把許多攝影觀念寫得很平民化,可以讓很多新手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一些基本概念,而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許多人認為Ken身為職業攝影師,卻寫出這種東西,根本就是亂七八糟。但是這些人卻疏忽了寫作上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寫文章要看對象。


+1

我想到布魯斯威利演的那部慧星撞地球的電影(世界末日)裡

總統問慧星多大顆,旁邊的專家開口 blah blah xxx平方英哩,話還沒講完,就被他的上司打斷,上司直接說大約德州那麼大

有的時候真的要看對象

Molonlabe 您這篇寫的真是好..

許多勸人一次攻頂的文,真的很要不得...

Molonlabe wrote:
(恕刪)
Ken那篇文章的用意是要告訴初學者,好相機並不等於好照片,而這也是許多人的迷思。在台灣,很多人沒事喜歡建議初學者"一次攻頂",一次買齊最高檔相機外加變焦大三元兼定焦大四喜,順便連最高等級外閃一起買回去,然後再慢慢學。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甚至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同理類推,你會建議一個不會開車的人"一次攻頂",買入手排藍寶基尼,然後再慢慢學開車嗎? 你會要求一個連加法都不會的小學生"一次攻頂",直接買高等微積分的課本,然後回家慢慢學嗎? 還是你會要求一個連煮水都不會的人"一次攻頂",購買超高檔食材,然後回家慢慢學煮飯?
(恕刪)


Molonlabe回得超好,但這段我不是很認同;援引你的例子,你會建議一個學醫的學生買把瑞士刀當外科刀,等他技術純熟了再買好刀?

小弟以為,大部分人(關於器材)的問題在於他或她不知道自已要(或需要)的是什麼;而初學者的另一個問題是容易認為好器材才能拍出好照片。“購買你能力範圍內最好的器材,然後專心拍照。”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 ,小弟以為這不失為一個好的建議,只是,這些推薦應該如金管會規定基金公司一樣附上下列警語:

“別人拍的好照”不代表你可以拍出一樣的照片,好的器材亦不為你拍出好照片之保證;攝影人應詳閱器材說明書及攝影教科書,自行了解拍出好照片的可能性及浪費錢的風險。

Molonlabe wrote:
首先,這篇不是針對任...(恕刪)

說的好!不從低階開始如何知道高階的好在哪。不過低階相機有它的好處,自從有了d700後加上時間忙碌,反而比較常拿d40+35 1.8,輕便夠用了。
不知有沒有人一次攻頂後慢慢換成低階的。

-HY- wrote:
羶腥式的的文章固然好...(恕刪)


從Ken rockwell的網站中我並沒有看到你說的現象.
相反的, 他的網站倒是很實用, 很適合非專業攝影人士看: 藉以釐清觀念.

例如, "為何器材不重要","攝影人的分級"這些文章就很值得一讀; 提醒非專業人士們,
莫忘了攝影初衷. "廣角鏡的用法"之類的文章也很實用.

基於實用理由, 他不會推薦高價器材;除非是專業使用者--這在他的文章裡思維都很一致.
他會推薦N28-300, 而不是N24-120. N28 1.4D 他列入10大銘鏡,
但他還是建議人家趁高檔賣出(炒太貴了), 買進新的N35 1.4 錢還有剩.
N18-200. 351.8G等也常在他文章裡出現. 隨身機, 他還建議人家買Canon小相機勒!

至於有人質疑他發文不附圖,參考性值得商榷. 但該部落格中有不少器材實拍的比較;
他自己文章也曾說過,他的測試是在可控制的環境下做的. 這點比起很多部落格參考價值高多了.



Molonlabe wrote:
首先,這篇不是針對任...(恕刪)


Molonlabe兄的這篇意見真是讓人有種不能再更同意的感覺!

對於攝影,我只是個玩票者所以我沒能力評論太多關於數據解析的事情

但各位如果覺得一個網站可以提出很多精密的數字,就覺得那應該會很客觀準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在跟我工作有關的領域,也有很多網路評論或媒體,喜歡搞數據分析來取信讀者

舉例來說,他們在評論一台電腦的散熱系統或風扇表現好壞時,針對最關鍵的風量與噪音值兩個變數,會試圖想要建立一個客觀的比較基準

我就曾看過有某(被誤為很專業的)歐洲媒體,想出了一套評量標準,他們將一顆風扇的風量直接除以噪音的分貝值,試圖算出哪顆風扇『單位噪音所能換取的風量代價,是最高的』

這方法論乍看好像超有道理,比單純直接比噪音值大小的排名有意義多了,因此很多讀者都奉該網站為圭涅,但看在真的懂的人眼裡卻搖頭連連。因為,他們忘記(或根本不懂)風量單位是線性單位,但分貝值卻不是(分貝是一種對數單位),兩種度量完全不同的單位相除,除出來的數據到底有啥意義?

我看與其看到這種似是而非數據一堆的評論,說不定一句『這風扇很吵』啥數據都沒有的評論,還來得有意義一點哩!

Molonlabe wrote:
我以前的教授曾經說過,只要你要本事將你所做的研究結果輕鬆的告訴路邊隨便一個人,你就真的瞭解你的論文題目。 Ken如果真的是一個半調子,那他將會有困難寫出這類型的文章。 不相信的人可以自己試試看,將自己的工作性質,或是最拿手的把戲,嘗試用最簡單的方法表達出來,看看外行人要多久才看得懂,聽得懂。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在國內時也常聽到這個論調、出國以後就幾乎聽不到了。個人知道的大師而且作品可以傳世、又能夠寫得很通俗的大概有Richard Feynman(物理)和Felix Klein(數學),他們的著作雖然淺顯但很深入,不過對象還是稍有程度的高中生。據個人所知,要寫得幾乎知識份子都知道的,大概只有Martin Gardner做得到,不過他的作品大多數是通俗數學。所以個人十分懷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結果輕鬆告訴路邊隨便一個人。就用Albert Einstein來說,如果當時他拉著路邊隨便一個人,向他說空間是彎曲的;Roger Penrose告訴路人甲黑洞可能是個奇點、穿過這個點可能是另一個次元的世界;Grigori Perelman拉著路人乙說我証明了Poincare臆測;Andrew Wiles對路人丙說Fermat最後定理是對的;Ernst Zemelo對路人丁講包含所有東西的集合不存在;Georg Cantor對路人戊說實數的個數比有理數多、但有理數和正整數一樣多。個人懷疑這些路人甲乙丙丁真的了解這些劃時代的先驅在說什麼,不相信的話您不妨同一般高中生說說這些。

所以,能否輕鬆說在個人(管它對錯、說了就是),能否把別人說服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事實上,能夠輕鬆對談的差不多就是程度相去不遠的人;換句說,您無法輕鬆地對小學生談高等微積分,就那麼簡單。或許真的有人可以寫一本給小學生看的高等微積分書,但這本書肯定無法進入深刻的論題、而只能東說一些知識、西寫一些概念、聊些一麟半爪而已。懂高等微積分的人可能說作者吹牛、牽拖甚或扭曲事實,但小學生會說我看得懂就好、對我日後讀書會有幫助,至於那位作者是否有那份寫真正高等微積分的實力,那就不重要了。

如果仔細看國外通俗科學著作,就會發現有些很暢銷、常被人拿來討論的書,但最終卻被評成junk science。真正能夠傳世的,還是那些不打高空、不胡言亂語、忠於事實的著作,而作者大多數是該行有相當地位令人信服的專家。網路興起之後,人人都可以發表作品,於是真珠很容易被淹沒。另一方面,真正好的文章、有能力的作者可以經得起考驗,他們的作品有說服力、因而廣為流傳。長久之後就回到紙本書的態勢,讀者各取所需:小學生讀他們喜歡的、中學生挑他們愛看的、大學生揀他們中意的,如此而已。至於作者程度嘛,實在不重要,有多少人讀書或網路文章時會在意作者的程度?粉絲和消遣就不用說了,認真而有實力的讀者看一兩篇就可以了解作者的斤兩,很容易決定往後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很抱歉,這篇回文和K.R無關。請繼續討論他。
我不想加入冗長的討論,看過版主的文章只想說~你說的我完全同意!
從高中跟著父親摸nikon至今有40年了,不能再同意更多了.
Nikon af-s 24-120mm VR F4 在D800上使用沒像他說的這麼不堪啊!

這支是官方推薦的鏡頭,也是我最喜歡帶出門的.

朋友的D600上使用也不像他說得這樣.

PS.剛剛看了連結他說的不是F4恆定光圈這支,時常都被搞混了.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