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Nikon Zf建大樓囉!希望大家都能享受攝影的快樂。

cityusam01 wrote:
感謝大大的分享小弟還...(恕刪)


多謝大大不厭其煩的解釋各種差異。。
但是,我也得要補充一些資料。

1、關於海量『風格檔』,我還真是LRC的風格檔『創作者』,從來不假手於人。。
從LR3開始,我十幾年來歷經四大品牌40台相機超過200個風格檔,全是自己製作,而且能夠做到四大品牌的顏色都趨於平均而接近統一的地步。(我曾經在香港『攝影雜誌』發表過相關文章的,一個是『換色大法』,一個是『人像膚色的秘密』,還有『中性曝光的重要性』,全部都是基於Lightroom(現稱Lightroom Classics LRC)的後期實際操作經驗。)
2、關於吃RAM的問題,在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其實近年Adobe軟件大力推行Ai功能,反而對GPU是吃力的——現在一般電腦也是16GB起跳吧?台式電腦更加是32GB起跳,所以除非是以筆記本作為修圖主力,要不然一般把60%RAM預留給LRC就足夠有餘。。
3、關於顏色表現,的確,LRC(以以前單機版本的LR)原始解RAW及其提供的模擬『相機效果』風格檔,並不完美(基本上就是沒有再調整的空間了。),這我在十幾年前就意識到了,所以,我才著力研究自己的『風格檔』,經多年研究,你提及的『顏色斷層』、推高光暗位的問題,我早就已經解決了,而且還能夠製作出類近HDR卻又不是使用罐頭HDR的自然效果,所以我才在前面提及關於調整『色調』中的光、暗、黑、白以及『顏色分級』中的高光、中間、暗部這七個選項,就能夠把相片中的光暗提供超過七級EV的調整,而且效果還很自然。
4、除非使用Nikon原廠的NX-Studio,否則使用第三方軟件修圖,是必須要另外處理降噪的,這2400萬像素位階,我已經使用過D750、Z6、Zf和Z6Ⅲ(還有Sony的A9一代?),其噪點水平我應該很清楚,而我強調LRC的Ai降噪的性能,我是指超高感光度而言,一般ISO12800以下,就是使用十年前的D750,也不用太過著力降噪啦。。

以上。
大家就是交流一下,互通有無,不能說誰對誰錯的,都是自己各自的寶貴經驗,有則勉之,無則努力,對吧?
cityusam01 wrote:
感謝大大的分享小弟還...(恕刪)


這是我自己為Zf專門開發的『Zf街拍風景』風格檔,統一套用(預設可以,也可以整列表套用),然後就著日落的場景對『色調』中的光、暗、黑、白加強處理,就變成幾乎是HDR的效果了。。
無需要刻意調整,操作起來是非常方便的(關鍵是你得要明白每一步操作的影響。)。
PS。點整放大圖片看細節會更加清楚。







koishinaba wrote:
極具傳奇色彩的西蔡老...(恕刪)

東德光學廠,改自少見的Altix旁軸系統,4片3組的簡化Sonnar結構,散景相當柔順、立體感及解析度都很不錯,發色漂亮,體積輕巧,冷門老鏡總有驚喜

ZF+Meyer Telefogar 90/3.5






koishinaba wrote:
東德光學廠,改自少見...(恕刪)


德國老鏡尤其是旁軸改過來的,都是体積細少畫質優美,跟日本鏡是兩個極端。
由於自己能力有限,深怕泥足深陷,所以還是以日本鏡為主。
大大你的添磚加瓦,實在是目不遐給啊,多謝。。
koishinaba wrote:
東德光學廠,改自少見...(恕刪)

師奶留給135片幅最後的禮物,成像素質真滴棒

ZF+Schneider Rollei SL Xenon 50/1.8






最近的豔陽天,真不是普通的熱啊
ZF+ 2470F4s ./ Tarmon 70-300

名勝世界壹號














熟悉的BGM
rcat2010 wrote:
最近的豔陽天,真不是...(恕刪)


歡迎大大加入,希望有空多來逛逛。。
唉啊,我的Zf回來了。。
真的沒猜錯,是死了底板,不過保養期內一切免費。。
又是壯壯的去拍美女了。。

Zf + Z85/1.8s + Nissin i-40
今天用到一顆真的讓我感動到的陸製便宜鏡頭..台幣3500元左右,好喜歡..全程使用最大光圈f1.8















  • 10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